世俗神器的艺术灵光

时间:2022-10-23 08:09:45

世俗神器的艺术灵光

[摘要]天琴是广西南部壮族民间独具特色的传统乐器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民间神坛走向现代艺术殿堂的演变过程,如今已发展成为壮族一项绚丽的文化艺术品牌,唱响神州大地。壮族天琴文化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从物质性、行为性和观念性三个层面,系统阐释壮族天琴文化的定义及其哲学、宗教、民俗、审美等内涵,旨在丰富、拓展和深化天琴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壮族;天琴文化;定义;内涵

[作者]李妍,广西民族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南宁,530028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4-0102-007

“天琴”是壮族古老而独特的一种弹拨乐器,主要流传于广西中越边境一带的龙州、凭祥、防城、宁明等地,当地群众称之为“叮”或“鼎”,是当地壮族民间进行祭祀、说唱及日常文化娱乐活动使用的一种乐器,可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因其起源巫师的法事活动的神器而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天琴究竟起源于何时,其间经历了如样的演变,目前已难查考,据说已有近千年历史。据清光绪九年修撰的《宁明州志》记载:“女巫,俗名‘婆’……以交鬼神为名,以‘匏’为乐器,状如胡琴,其名曰‘鼎’……”。指的应是自古传承至今的天琴。由于天琴形制独特、音域宽广、音色圆润、节奏明快,有如天籁之音般的艺术魅力、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神秘的功能,深受壮族群众喜爱,被誉为继铜鼓之后壮族的标志性乐器之一。

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民间艺术普查中,音乐家们在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发现了濒临消失的天琴,便将之作为壮族民间乐器编入《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里,天琴由此成为中国民族乐器艺苑中的一员。因受当时各种条件的制约,天琴未能得到及时的发掘和改革。20年后,改革天琴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具备,在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舞台上,天琴以其独特艺术风格一炮而红,很快走出广西,跨入中央电视台,走进全国千家万户,而后又走出国门,成为壮民族标志性文化艺术品牌。2007年1月,天琴艺术被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月,龙州县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作家协会授予“中国天琴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5月,以天琴为纽带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天琴文化艺术节在龙州县举行。天琴这一沉睡千年的民族文化瑰宝得以焕发勃勃生机,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时至今日,天琴由一种单纯的弹拨乐器逐步向具有社会性的事物转化,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同时,天琴文化又是壮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壮民族音乐、曲艺、美学、文化、宗教和民俗等方面均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全面揭示天琴文化丰厚的内涵、社会功能及艺术风格,对继承、保护和弘扬壮族优秀文化传统,创新壮族文化艺术,提升天琴的艺术品位,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天琴文化的定义

国外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多种界定和解释。我国学术界对文化的含义及定义,归纳起来分为五种层次:一是指与文化生活有关的活动,即通常的文化活动,包括文学艺术以及有关的机构、设施、活动。二是泛指一般语文水平及知识程度。三是指文治和教化。四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五是较为广义的概念,指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多用于精神文化。

本文所述的文化即属于我国学术界的第五种层次定义范围,具体“指在过去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发生的某一人类群体有代表性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式样以及这种生活方式和生存式样所反映的思想价值观念、民换心理和民族性格”;属广义性文化。

天琴虽然是一种弹拨乐器,但它却历经千百年来的文化沉淀与现代变迁,早已融入壮族的信仰与习俗之中,贯穿于壮族人生的活动与礼仪过程,其陛质与功能既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又是民间娱乐的乐器,具有壮族的文化凝聚性和代表性,成为壮族的族群标识和文化象征之一,承载壮族的认同感和禳解灾难、驱邪扶正、渴望平安的灵物。

综上所述,天琴文化是壮族人民为了适应环境和满足需求,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利用特定的材质和独特的制作方法创造的一种乐器和演绎方式,它集乐器、乐曲、唱词、弹唱、舞蹈、展演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于一体,积淀着丰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着壮族富有特色的文化成就,深深地影响着壮族的信仰意识、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是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是展示和演绎壮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平台。

二、天琴文化的体系构成

壮族天琴文化是由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一个文化体系,它由物质性、行为性和观念性文化三大要素构成。

(1)物质文化:这是天琴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使用特定的物质材料和制作工艺制成的、具有可视、可感和可触的外显性文化,是壮族人民创造的天琴文化成果的具体体现。其要素包括天琴体、琴弦、铜铃、铜串环等配套乐器及经书、乐曲、唱词等,天琴弹唱活动使用的法器以及相关的祭器和礼器等。在这些显性的物质载体中,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具有独特的壮族乐器艺术风格及文化特征。

(2)行为文化:主要包含人们对天琴的创作或制作方式、弹唱行为、信仰与崇拜行为三个方面。它是天琴文化体系的内层结构,也是天琴文化的创造手段和形成与实现过程。其要素包括天琴乐器的制作工艺和传承,天琴神话及传承,天琴信仰及其崇拜仪式,天琴弹唱使用的经书的构思与创作,喃唱曲调的编排和语言的组织及其口传文化,天琴弹唱行为、天琴舞蹈的创作与展演,天琴弹唱的教授与传习方式等。在天琴文化的实现过程中,这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壮族不懈地探索、认知、创造与追求,凝聚着壮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3)观念文化:指天琴文化的创造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观念,包括自然观念、价值观念、宗教观念、民俗观念、审美观念以及人生观、文化心理等。观念文化是天琴文化的深层结构,也是天琴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内在动力。这些观念使得天琴文化得以不断地发展、传承、传播与升华,显示出鲜明的壮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以上三个文化层面,构成了壮族以天琴为载体,以弹唱方法、技巧、制作工艺及相关的仪式、信仰习俗为重要内容的文化系列。三者虽然层次不同,其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但彼此相辅相成,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正是这些物质性、行为性和观念性文化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天琴文化体系。

三、天琴文化的内涵

天琴文化作为壮族传统文化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代表之一,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于一体,其中蕴含和积淀着丰富的哲学、宗教、民俗、艺术和审美内涵,千百年来深深地影响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深入研究和全面揭示天琴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全面、深入地了解其文化特征、功能和价值。

(一)天琴文化的哲学内涵

壮族奉行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公母”观,即天公地母,认为世界万物皆由公母相配构成,由公

母相衍相生。这是壮族从类比思维出发,从人类自身推衍及自然万物。认为人类由男女相配繁衍儿女,于是由此推衍其他,包括自然万物亦由公母(即雌雄)相生相配而衍生和传承,使得世界生生不息,充满生机。即使是壮族民间使用的铜鼓,亦有公母之分,公鼓与母鼓相配,敲击才有灵性。壮族的公母观与中原汉族的“阴阳”哲学观及“天人合一”哲学观有异曲同工之特性。同时还认为,世界是由天、地(人)、水三大要素或层面构成,人类顶天、立地、倚水而生,只有三者的和谐,才能共生共荣。只是壮族先民持有此等观念而未加阐发而已,而是由当今学者总结归纳与阐释,并且通常借用汉族的“天人合一”来阐发,其实内涵的原理是相似或相通的。天琴是以“公母相生”或“天人合一”、“顺天宜人”为核心构成的“天乐”,蕴含“公母相生”或“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学思想,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文精神。古人对于“天”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公母相生”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映在音乐上即是“自然音乐观”,将音乐视为天地、自然的产物,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并认为音乐可以影响天地自然,人们藉此可以使阴阳调和或风调雨顺,产生所谓的“天人感应”。

从天琴产生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以及最初使用于祭天仪式的情况不难看出,“自然音乐观”和“天人感应”的存在:

传说很早以前,在十万大山南麓的壮族偏人山寨里,有一对非常要好的青年人,男的叫农端,女的叫农亚,两人经常结伴上山砍柴。有一天,两人在一个岩洞口听到洞中传来悦耳的“叮咚”之声,循声而入看见一个水潭,上面岩壁中渗出的许多小水珠正向潭中滴落。他俩听着这美妙动人的音乐,顿觉心旷神怡、耳聪目明。他俩想把这神奇的声音带回山寨去,让乡亲们一起来分享。于是二人在山中找来―个葫芦壳、一根木杆,将木杆葫芦里,绷上野藤的细丝条,果然弹出了“鼎叮”之声。恰似“叮咚”的山泉之音。山寨里的人们听了无不拍手称赞,一位长者还以发音把它叫作“鼎叮”。乡亲们照样学做起来,鼎叮很快盛行全寨。琴声传到天上,玉皇大帝派天使下凡将农端、农亚召去,他俩在天上成了歌仙,终日给玉皇大帝弹琴唱歌,难得下凡。为消除乡亲们的思念,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趁天门开启之时,他俩便赶回凡间与乡亲们聚会歌舞。平时村人有事相求,也焚香请他们下来歌舞一番。这种活动后来成为固定形式,定名为“天”。而鼎叮又是“天”这种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唯一乐器,由是称之“天琴”。

可见,天琴是模仿和表现自然之音、宇宙之和的乐器,天琴音乐被誉为“天籁玄音”,隐含天然、天成之意。天琴的“天”也指“天婆”(巫婆)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称为“做天”,意在祈求神仙保佑平安,消灾除难,预兆丰年,人丁繁衍。“做天”又分为“弹天”、“唱天”和“跳天”三种形式,以祭天求福为主,活动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壮族几乎所有生产生活领域。这些活动虽然带有神秘的色彩,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人与自然不应该相互隔绝相互敌对,而是能够通过天琴等媒介达到彼此互相渗透、和谐统一的,反映了壮族先民对天地、自然的依恋和顺天时、从自然的文化心理。

(二)天琴文化的宗教内涵

宗教是界定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正如克里斯托弗・道森所说,“伟大的宗教是伟大的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英国的爱德华、毕泰勒以丰富的民族学和宗教学的资料为基础,提出了举世公认的万物有灵论,并断言万物有灵论的崇拜是一切宗教的源泉。在这基础上,英国的弗雷泽提出“巫术论”、“巫力论”,认为巫术应先于“万物有灵论”而作为宗教的起源。原始人相信巫术可以操控自然力,并运用它来崇拜祖先,祈求多神保佑,于是产生了巫舞、巫乐。

天琴及天琴文化是壮族及其先民面临天灾人祸而祈求上苍庇护的前提下产生的,与当地的民间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如生产上的求雨、赶邪魔、安龙,生活上的盖新房、搬新家、做寿、过生日、添粮、送鸡鬼、封村、带花人房、送火鬼,学习上的安师、出师,婚姻上的过油和做相好,丧葬上的做丧、做“坊”,生育上的求花、饮“密”水、安花、拜认契爷(干爷)等。从天琴本身、天琴弹唱使用的经书、喃唱语言、演奏曲调及天琴的使用目的、使用法具等方面来看,天琴文化带有原始宗教色彩,集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巫文化于一体,并以巫文化为主,具有丰富的宗教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琴本身被认为是神灵颁发给天琴艺人的法器,是沟通神与人的圣物,能把民众的愿望传达给上天,求得天神的庇佑,所以天琴又被亲切而敬畏地称为“佛琴”。天琴艺人不能杀生,不能为恶,也不能吃狗肉或遵循其它饮食规定,与佛教的相关戒律有很多相似之处。且都有其道教法号,必须遵守“十戒”的戒规。

(2)流传下来的天琴喃唱诗经内容涵盖了壮族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这些经书以巫经为基础,融人道教和佛教经书的一些内容,但又不同于纯粹的佛经、道经和巫经,具有壮民族原生态的特色。

(3)天琴弹唱活动又称为“做天”,其主要目的是祈福禳灾和酬神,即向天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向神求人寿安康、六畜兴旺。这些活动表现为一套完整和程式化的宗教仪式,仪式主持者往往虔诚谟拜,祷天祈神,以天琴为媒介,通过连串喃唱和舞蹈动作来完成沟通人神的任务,表达了壮族先民敬天畏天的情绪,极富深沉内蕴和宗教色彩。

(4)天琴弹唱活动使用的法具主要是一把天琴、一个铜铃、一串挂于脚趾的铜串环,结合了佛教活动使用乐器法具和巫使用铃铛、铜串环的特点。

(5)天琴弹唱活动使用的法印为“玉皇印”,与巫相同,信奉的神也多为道教的玉皇大帝。

(6)天琴弹唱曲调轻快而带有浓厚的神秘感,兼具佛演唱的低沉基调和巫演唱的轻快曲调。

(三)天琴文化的民俗内涵

天琴产生之初主要用于祭天祈祷等法事活动,久之,天琴因其曲调节奏明快、轻盈跳跃,音色清脆、优美动听而深受壮族群众喜爱,其文化身份从“神器”变成了“乐器”,逐渐融入壮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在逢年过节、庆祝丰收、谈情说爱、婚丧嫁娶等场合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的物化媒介。

在龙州一带,天琴用于纪念民族英烈的活动中。这里很多地方都为东汉忠烈马援等民族英雄建有祠庙,每年有固定纪念日。届时,人们自发地穿着以红色为主的服饰,向英灵敬献各种供品,表达缅怀之情。人们有的手持乐器演奏,有的歌舞翩翩,天琴则是乐队中唯一的主奏乐器。

天琴弹唱还具有象征幸福爱情与家庭和睦的民俗内涵,常用于“放燕”(即对唱情歌)、欢会

“情依”(情人、爱侣)和寻求配偶等娱乐和社交活动中。“放燕”有时表现为固定时间的歌圩,盛装的青年男女在歌场上以歌传情,以琴达意,唱到兴起之时,会拿起天琴边弹边唱边舞。尤其是在侬侗节、歌坡节、阿宝节、四月十三观音诞等壮族传统民俗节日上,弹天琴唱天谣跳天舞更是必不可少。

龙州壮族独特的传统民俗节日侬峒节,以天琴弹唱而成为边境一带最热闹、最隆重和闻名遐迩的节日,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都会吸引附近村屯的群众及越南的傣族参加。近年来随着天琴名声的远播,一些来自南宁、日本的国内外游客或学者纷纷慕名而来。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常借助对歌和天琴弹唱来表达爱意和进行社交。青年男女通常在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后,便相互邀请朋友到家里聚会,父母会准备好丰盛的菜肴款待子女们邀请来的朋友,其中不乏越南朋友。如果女儿邀请来的是女伴,家里就会邀请几个男子到家里弹琴唱歌;如果儿子邀请来的是男伴,也会邀请几个女子来家里弹琴唱歌,歌词以傣(越)语喃唱,用字为喃字,也有些用汉字来标傣音。青年男女往往通宵弹奏天琴、吟唱情歌,直到次日早饭后才依依不舍地道别,表达了青年男女之间追求幸福爱情的执着与热情。

防城港市防城区垌中乡板典村组织的“阿宝节”活动中,每年都举行盛大的对歌、欢舞、赛大陀螺等传统节目,不仅壮族群众兴高采烈地参加,还有二国、三省、四县(即中国、越南;广东、广西、越南广宁省;防城、上思、宁明县以及越南广宁省平察县)的数千人前来助兴。青年男女们抓住节日时机,在对歌中寻觅情人,首先用歌声互相问候、祝贺,并互对名姓、身世;进而通过对歌相互考察才能,表达爱慕之J隋;两人道别时也要用歌声相送、勉励。当对歌达到高潮时,青年男女便拿起天琴边弹、边唱、边舞,尽情欢乐。天琴既是歌唱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这种活动有时要持续几昼夜。

近年来,天琴从民间娱乐逐步走向现代舞台。随着天琴表演在2003年11月第五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夜”晚会上的惊艳亮相,在经历了器具改良、新曲创作、规格统一、演唱形式和风格多样化等文化重组,以及精英挖掘、官方组织、艺术包装、宣传推介、教育传承等一系列产业运作之后,借助国际化的民歌艺术活动等平台的推介,天琴文化逐渐赢得了外界的普遍认同。天琴的可展演性日益凸显,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民俗内涵由传统意义上的纪念先烈、象征幸福爱情与家庭和睦,上升为象征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使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天琴文化的审美内涵

历代壮族人民奉天琴为神明的美神,相伴壮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行进,在美中寻求快乐与光明。天琴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来自壮乡现实美的反映,是壮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写照,也是创造艺术美的精神作品,成为欣赏者和广大观众的审美对象。天琴把对社会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传达给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获得美的享受,受到审美教育。天琴文化的审美内涵体现于演奏形式之美、表现情感之美和深入意境之美三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技巧性、情感性和艺术性特征。

演奏形式之美。天琴的演奏形式分为“弹天”、“唱天”和“跳天”三种。

“弹天”指的是天琴的独奏形式。“弹天”即天琴独奏。演奏天琴时,可以采取坐奏或立奏两种姿势,还可以边弹边跳。技法上可弹单音或双音,演奏打音、顿音、滑音很有特色,表现力极为丰富,时而强劲有力,时而次陕活泼,时而简洁明快,时而轻盈跳跃。独奏中有大跳的换把动作,常运用上下滑音,节奏鲜明,曲调轻松活泼,委婉动听。往往“天”的活动都从弹天开始,它有一定的程式和固定的曲牌。代表性的独奏曲有《邀仙曲》、《逗天曲》、《解闷曲》、《欢乐曲》、《舞曲》等。大都轻快跳跃,节奏鲜明,给人以轻松愉悦感。

“唱天”一天琴的合奏形式,也是主要的演奏形式。“唱天”就是用天琴伴奏,演唱各种山歌或叙事歌的活动,伴奏时换把较少。分为“独天”和“对天”两种,其中,一人自弹自唱,或一人伴奏,一人独唱称为“独天”,两个以上弹琴对唱称为“对天”。“独天”既有叙事性,亦有抒情性,以祭祀方面的内容为主;“对天”带有斗智、竞赛性质,用以相互问候,乃至倾吐爱情等等。这当中,唱与弹的结合很奇特,虽然节奏、节拍、速度都不相同,但结合得很融洽,演奏者还可在脚踝处挂上一串小铜铃,合着乐曲的节拍抖响,唱、弦、铃三者兼顾,使“唱天”更富有地方特色。代表性的唱天曲有《唱天谣》、《开场曲》、《唱牛》、《四季》、《好年景》等,其中,尤以《唱天谣》最负盛名。2003年11月8日,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夜”晚会上,来自龙州的壮族天琴女子演唱组合表演独具特色的壮族民歌《唱天谣》,13位青春靓丽的少女身着黑壮长袍,手持天琴、脚系铜铃,玉指轻弹、深情演唱,琴铃合鸣、歌声婉转,有如天籁之音。这种古老的原生态器乐与声乐融合在一起的艺术美感,不仅让在场的中外各族观众耳目一新,还引起各界人士广泛关注。

“跳天”一天琴的歌舞伴奏形式。“跳天”即天琴舞,是表演者边弹琴、边唱歌、边跳舞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这种形式多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一般在节日、庆丰收、婚娶喜庆等场合进行,人数众多,场面浩大,气氛活跃。

表现情感之美。《礼记・乐记》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见,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旨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天琴艺术家将创作灵感与传统、现代、民间音乐演奏技术巧妙地结合使之发出新的绚丽,通过音调高低和节拍快慢,赋予天琴喜怒哀乐,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情感,将天琴外部形式美与内在美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时而庄严,时而轻松;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婉约,时而欢快,让欣赏者在情感交融中体会真美。在原生态基础上挖掘整理出来的天琴弹奏乐曲《跑马曲》,以圆润轻快的琴声和清脆激昂、整齐划一的铜铃声及低沉欢快的歌声汇成天籁之音,把欣赏者带进扑朔迷离、如梦如幻的遥远神秘的境界;流传甚广的古壮族民间乐曲《唱天谣》,叮咚作响的琴声悠扬而富于节奏感,配以圆润的唱声,淳美的音质如林中鸣泉和山间溪流,自然、流畅、清新、明净,使观众在聆听天琴美妙之音的同时体会了美的韵味。此外,《漓水谣》、《庆丰收》、《侬侗欢歌》、《美女泉美女村》、《三月木棉满坡开》、《天琴声声应妹心》、《壮家妹》、《弹起天琴唱壮歌》、《八达岭上弹天琴》等具有浓郁壮族特色的天琴弹唱乐曲,把壮乡儿女对天祈福、庆祝丰收、歌唱美好生活的情感融汇其中,使壮乡风情和文化底蕴得以完美体现。

意境之美。意境是情感的升华,是深层次的内涵,是最高境界的美,渗透着“抱朴含真”的美学追求,令欣赏者产生美的愉悦、心灵的慰籍、丰富的想象、深深的共鸣和情感的升华,引导欣赏者心灵步入内在的精神领域。天琴文化的美韵,除了体现于基本的演奏形式与技法之外,还体现在很多非技法性因素,如对天琴文化的理解、对天琴词曲的感受、人生的感悟、艺术的审美修养等方面。天琴不仅仅是一件日常的壮族娱乐乐器,更多的是壮族文化乐教的一部分,天琴艺术蕴含只可意会不可言

传的美,这种无言之美乃深入意境之美,即所谓的意韵。“意韵”强调以人为本、以器为用、以乐度心的意识,更是一种人生的情感体验,一种思想的顿悟。通过天琴节奏的起伏、强弱、虚实、迟速等变化,体现了天琴文化内在生命力的节奏与律动。曲调悠扬的天琴旋律令人深入“天、地、人”合一的自然意境,倘佯于壮乡秀美壮丽的风景中,无限回味纯朴浓郁的民风民情民俗,充分体验高于物质利欲生活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见,天琴艺术不但能满足人们精神与心灵上的需求、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还能提高想象和创造能力,表现出人类心灵之美的情趣,进一步增加了天琴的文化价值。

四、开展壮族天琴文化内涵研究的意义

正因为天琴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才使它成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天琴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新的内涵将不断被赋予,天琴文化的艺术价值进一步凸显。但与此同时,隐藏于天琴文化背后的经济价值也日益显现,由于天琴商业演出化和趋利化日渐严重,琴声中的不和谐音调,使天琴艺术越来越向纯粹的娱乐和获利工具转化,从而导致人们侧重于把天琴当作实用价值之源,而忽略其文化价值,这将对天琴文化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鉴于此,关注天琴文化内涵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有助于深入分析天琴文化,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平衡而最大化地发挥它的双重价值。因此本文对天琴文化内涵进行发掘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发现天琴文化内涵的丰富性,而是以此为契机,警示人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天琴文化,在关注天琴实用价值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天琴的文化价值,全面诠释天琴文化。对哲学和宗教内涵的诠释,可以恢复人对自然的某种虔诚和敬畏的心态,从而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对民俗内涵的诠释,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壮族传统风俗习惯,以建设性的态度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对审美内涵的诠释,可以借助天琴艺术的手段将壮族文化的奇妙和美展现出来,令人陶醉于天琴艺术创造的独特的审美境界中,培养和谐愉悦、超乎功利的审美情调。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必须以辨证的态度对待天琴这一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既要剔除天琴文化巫崇拜习俗中非科学因素,避免传承和发展中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做法,又要有效地继承其中的优秀成分,并发扬光大。全面、准确地理解天琴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于我们在传承和发展天琴文化过程中辨证地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以及其潜在的矛盾关系,让社会效益更好地凸现出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这将对继承和弘扬天琴文化这一壮族优秀文化遗产,积极推进壮族优秀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微观视角与纵横向度下的桂中壮族师公教研究 下一篇:民族旅游文献中的文化认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