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假面具”的音乐“真人秀”还能走多远

时间:2022-10-23 07:39:05

带着“假面具”的音乐“真人秀”还能走多远

摘 要:2000年广东电视台从海外“取经”,制作播出了《生存大挑战》,为中国开创了真人秀节目的类型雏形。纵观这十几年中国真人秀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多变的真人秀市场上,音乐真人秀以其独特的音乐元素、竞技元素、造星/明星元素三大核心元素始终贯穿整个真人秀发展的过程,在不断满足受众收视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弊病:价值观引导的偏差和参赛选手个人身份认同的落败等等。

关键词:音乐真人秀;泛娱乐化;身份认同

一、音乐真人秀价值引领的偏颇――过度娱乐化,逾越音乐范畴

首当其冲的是作为节目核心要素的“音乐”――被浮躁化。娱乐节目轻松活泼不等同于低俗搞怪。“审丑”的价值观错误。都争抢着去露脸出名,却没法踏踏实实地做音乐。我们不是反对改编歌曲,也欢迎老歌新唱的好创意,但是现在的选秀更多的宣扬“怪诞”“魔音”,听觉奇观而失去了音乐的本来味道。各大音乐真人秀节目扎堆,有人气没作品。所以选手红一段时间以后就销声匿迹,或者以其他身份再进入观众视野:演员,或者各类花边新闻。中国的音乐市场,目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有名气的歌手仍然吸引大批粉丝,选秀出来的歌手往往是在节目播出时红火一阵,当节目结束了,大家的关注度也就急速的下降了。这种现象说明节目本身对歌手的后续发展没有明晰的规划,歌手与作品分离,人气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走低,被淹没在人群之中。不禁让大家质疑,通过选秀出来的选手,能给中国的乐坛带来多少正能量?一夜成名,但也放佛一夜之间就都消失于观众视野里了。

“音乐以它的特质很难对概念有明确的表示,很难和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人们知觉到的声音样式变成了体验到的情绪和情感,情感反应自身却因审美经验和个性差异而呈现不同的情感特征”①。而真正美的音乐必然包含着对真的展示和对善的颂扬。《论语》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艺术的思想是艺术必须是合乎道德要求的才能引起美感。早在几千年,他就提出了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形式美而内容善的观点。

其次,对于电视节目来说,泛娱乐化倾向严重,商业化日渐凸显,对于受众、选手乃至整个社会来说,更无异于是一种腐蚀主流思想内涵的病毒。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除了具有传递新闻信息、娱乐等功能外,还应承载一定的社会功能,即传播主流价值。音乐真人秀节目虽常以“音乐梦想”“平民价值”等冠冕堂皇的口号为外衣,但依然掩盖不了其娱乐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内核,助推了我国越演愈烈的泛娱乐化风潮,间接助长了浮躁的社会风气。

在电视传媒被卷入市场化大潮后,电视节目的商品属性日益凸显,收视率成为衡量一档栏目优劣的核心指标,因此,音乐真人秀围绕电视娱乐属性重点渲染音乐元素(尤其是流行音乐元素)、竞技元素、造星/明星元素三大核心元素,吸引观众目光以博取收视率。在消费社会的消费模式下,消费者消费的不仅仅是产品的物理属性,而是更关注产品的符号意义与价值。在大众传媒语境中,观众在欣赏音乐真人秀节目时,消费的不仅仅是赞助广告、参与者演唱的曲目,更有对娱乐(甚或是玩耍)、明星身份、选手及嘉宾隐私、竞技的残酷过程等等的消费,使得音乐真人秀不断迎合观众审美,成为商品的音乐真人秀节目一度卸下了装载其身上的道德教化与批判的功能。当下的音乐真人秀节目大都是通过视听语言给观众和选手构建了仅仅诉诸于感官的审美刺激,偏离正确的思想内涵引导的结果就是使得节目毫无欣赏和耐人寻味、引人思索的力度。过度消费、过度娱乐使得音乐真人秀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电视传媒本有的正面引导作用,甚至还引导了观众对盲目追星、渴望一夜成名、急功近利等负面价值追求的作用。

‘真’是特色,体现了这类节目形态必须是纪实的、非虚构的;‘人’是核心,意味着节目必须要有人格和人性的凸现;‘秀’是手段,节目必须设置虚构的规则。”②。而对于音乐真人秀来说,“音乐”和“真人”是它的核心主题。没有了音乐,就失去了节目的灵魂,离开了真人,那也只能沦为一场做作的表演。作为音乐元素的综艺节目,想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健康的发展方向,就必须坚守专业精神,而且可以大胆创新形式,追求最大限度的实现艺术化和观赏性的结合。

二、音乐真人秀的身份认同与落败

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和对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③。“身份认同具有社会属性。身份认同是社会的产物,一方面社会赋予个体身份的意义,另一方面身份认同需在社会中逐渐建构、完善”④。音乐真人秀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呈现方式,很多音乐真人秀的参与者希望借助这样的平台,实现自己的身份认同,并且以更广泛的社会认同的方式获得社会认可,进而取得知名度甚至商业效益。因此,很多的音乐真人秀都被贴上(或者刻意包装)了诸多标签,诸如“实现音乐理想、音乐信仰的地方”“最大的舞台”“最专业的平台”“展示自我的平台”等等,这些参与者在这样的身份属性中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归属。不可否认,音乐真人秀使得很多参与者找到了身份认同进而实现了身份逆转,获得了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认同感。

但是,这样的造梦舞台带来的身份落败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参与者对音乐真人秀趋之若鹜,然而每档真人秀栏目的成功者寥寥无几,在海选、晋级赛、PK赛、挑战赛、决赛等等繁多的比赛项目中,参与者逐次退出舞台,给参与者带来身份落败感;即使对于突围成功者来说,由于我国目前电视产业链条发展不完善,对获胜者的包装、推广经验不足,很多的成功者也是昙花一现,难以继续发展。另一点,在很多音乐真人秀节目中,过分夸大、渲染选手身份属性,反而降低了音乐属性、声音属性本身的重要性,使得节目内容本末倒置。一些节目将诸如“亲人离世、重病、家庭变故”等煽情故事元素当成衡量选手去留的重要因素,声音却被置于次要位置,被观众诟病。甚至,一些节目参与者为了凸显身份特征,编造虚假身份以获得观众、评委认可,甚至参与多个音乐真人秀编造不同的身份特征博取同情,达到出名的目的。

对于近年来流行的明星竞技类的音乐真人秀来说,这些明星往往抱着对自己身份的焦虑、质疑与隐忧参与到节目中来,期望在新的大众传媒平台上获得再次认可,进而实现自己的身份认同。今年的《蒙面歌王》第一期节目,当李克勤摘下面具时,伴随着观众的惊呼,他说的却是“当我打开面具的时候,有一点点会想,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认得出李克勤”,而现场齐声呼喊李克勤的名字的场景无疑是实现对他身份认同的最好方式。但是明星竞技真人秀的火爆很快使得此类节目类型固化,明星在节目中的表现模式化,甚至有作秀、哗众取宠之嫌。(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注解:

① 邓双林.对音乐本质的认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0,(1)。

② 尹鸿,冉儒学,陆虹著.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③ 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载《心理研究》2012年01期,22页。

④ 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载《心理研究》2012年01期,22页。

上一篇:浅析新时期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 下一篇:从金属加工工艺思考我国金属工艺品设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