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违法,抓行为还是抓健康损害?

时间:2022-10-23 06:28:23

食品违法,抓行为还是抓健康损害?

前不久,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江苏特大地沟油案宣判的消息:查处地沟油5千吨、案值6千万,主犯判无期。专家解释了地沟油的各种危害,主持人深入批判了违法分子唯利是图的低劣人格,此案宣判大快人心。然而,对食品相关的违法犯罪量刑,到底是行为重要还是健康损害重要?

涉及食品的违法犯罪很少能拿出真正靠谱的“健康损害”证据,类似三聚氰胺那样造成死亡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当年轰动一时的苏丹红鸭蛋,专家的评估是终生每天吃1000个鸭蛋才有可能致癌,基本上否定了造成健康损害的可能,你能说生产它的人无罪吗?当年同样轰动的染色馒头事件(柠檬黄滥用),由于食品添加剂在评估时留下了很大的保险系数,因此造成健康损害也几乎不可能,你能说生产它的人无罪吗?

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如果总是将“受害”的程度作为量刑依据,导致不法分子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时主要看“吃了有没有事”。在新闻报道中,不法分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反正也吃不出毛病”,潜台词就是“没吃出病就不能算违法!”甚至有些辩护律师以此为借口,要求公安机关出示健康损害的证据。谁让你把罪名定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呢?请你证明如何有毒,产生哪些害吧。

其实,面对地沟油这样的案件,行为违法已经足以定罪,完全没有必要寻找健康损害的证据来帮衬。要是真有健康损害,对不起,罪加一等。实际上,涉及食品的违法案件真要找健康损害的证据,恐怕绝大多数都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因为科学的风险评估得到的结果只是一个针对人群的概率估计。对个体的健康损害只能通过临床医生来证明,而这也有不靠谱的地方:只要不是急性中毒,你还真不好确定健康损害和危害源头的因果关系。

正因为全社会都把目光聚焦在“健康损害”,所以“长期大量会导致XX”才得以大行其道。之前发生的很多食品安全事件中,只要有专家敢跳出来说“吃一点儿没事”,舆论就是一片骂声。其实我相信他们并没有为违法分子和违法行为开脱的意思,也没有这个必要。仅从科学的角度,这一类观点我大多数是认同的,甚至这些人才是真正负责任的真专家。专家之所以这么说,无非是消除误解和恐慌,只是表达方式、时机有问题罢了。

实际上,抓行为还是抓健康损害,也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理念,前者是抓过程,后者是抓结果。“重结果、轻过程”可以认为是实用主义,也可以认为是功利主义。体现在食品安全监管就是特别重视末端检测、抽检,对过程管理相对松懈。这与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是相反的,发达国家特别重视规范、导则类标准的应用,他们认为只要按照良好的规范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应该是安全的,末端检测只是验证过程管理的有效性(也就是“好食品是生产出来的”)。

现在政府有句流行语叫“关口前移”,对于食品安全管理,关口前移就体现在加强过程的管理,而不是依赖末端检测。要让每一个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人都感到背后有双眼睛时刻在盯着他们,只要违法分子敢伸出黑手,就必须付出代价。

上一篇:“黑豆补肾”不可盲目照搬 下一篇:一碗粥里的温软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