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四川“汉”字银元

时间:2022-10-23 06:27:39

民国时期的“壹圆”银币以中央造币厂的“袁大头”、孙像开国纪念币、孙像帆船为主币,地方各省自己铸造的主币不多,有些就干脆仿中央造币厂的“袁大头”,如其中的云南版、甘肃版、山东版等。有些省虽然发行过银元主币,但因为铸造量小,存世不多,如甘肃省造的孙像银币,贵州省造的汽车银币和竹枝银币,广大银币爱好者就不容易收集到。但是四川省在民国时期铸造的“壹圆”主币却大量发行,而且由于版别众多,更让喜欢收藏版别系列的爱好者也喜欢上四川银币。

辛亥革命时,尹昌衡在成都成立军政府,同时赶铸新式银币。该币正面上书“军政府造”,中间为“四川银币”,正中有一象征成都的英蓉花。背面以18个圆圈围绕一个篆文“汉”字,18个圆圈代表当时全国的18个行省,“汉”字表示当时革命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是辛亥革命后全国所铸银元中比较独特的一种,被称之为“四川汉字银元”,四川人称为“川板”。

初期的四川汉字银元背面的“汉”字为秦篆(图1),后期的篆字书写就没有初期的味道浓厚(图2)。更有雅安版,背面的篆书笔画多直笔,给人以古朴的感觉,另有一番风味(图3)。

四川汉字银元版别众多,让不少爱好者摸不清头绪,其实只有两个大板块,两个系列。

两个板块就是分为“厂板”和“杂板”。“厂板”指成都造币厂和重庆铜元局生产铸造的银币。“杂板”指四川大小军阀或其他机构生产铸造的银币。

两个系列专指“厂板”,以成都厂和重庆厂来区分。理清了两个板块、两个系列,就对其版别基本分清楚了。

成都版

1、方头汉。指背面“汉”字头部为方形。同时以方形的大小分为大方头、中方头、小方头三个版别。大方头的特征明显(图4)。

2、出头军。正面“军”字中间一竖出了头,所以叫出头军,其特征除此外还有“银”字为开口银(图5)。

3、出头金。正面“银”字金旁出头,所以叫出头金,收藏爱好者又以银币正中荚蓉花断与不断,将其分为出头金断中花和出头金不断中花两个版别(图6)。

4、三笔元。三笔元是早期铸品,以背面“元”字似三笔写成出名,但有相似版别容易混同,真正的三笔元以“银”字金旁右边一点为单独孤立的为正宗三笔元(图7)。

5、空心花。该版别正面正中芙蓉花为空心(图8)。

6、歪脚元。有一种“圆”字下方两足向右歪到一边,像要倒一样,故名之为歪脚元(图9)。

重庆版

重庆版分点金和挂须两个系列。成都版“银”字金旁为“全”(图10),而重庆版点金的“银”字金旁就是一个金字。由于重庆铸造的成色没有成都厂铸造得好,所以上市后被折价使用,于是就返回造币厂将金字的两点改成一横。所以其版别将金旁的称为大点金,改过的称之为点金版。

挂须版。民国初期重庆市面流通的“汉”字银元由成都造好后运来,但运输往来不便,不够商民使用。重庆铜元局和重庆商会报经成都造币厂批准后生产了一批银元。银币铸造时,重庆商会会长每天往返造币厂,亲自督促提样验色,所以这批银元的成色很足,为了便于区别就在“汉”字下方圆圈处多了两根须须,所以称之为挂须版(图11)。根据国内挂须所处位置的不同,又分左出须、右出须及三横贝等多个版别。

“杂板”

四川军阀割据时期,大小军阀都有几架造币的机器,要用多少,就造多少。当时仅成都附近就有铸造厂10多家。市场流通的有所谓“老汉字川板、新川板、钢板(军阀刘元塘在会理铸造)雅板(军阀刘自乾、刘文辉先后在雅安铸造)、周板(贵州省主席周西成在赤水铸造)、渝板”等等,“杂板”成色低,分量轻,声音哑,当时成都坊间流行“一个银元破烂哑,三个死人邓田刘”,邓、田、刘为当时四川三个大军阀。

雅版。在军阀铸造的“杂板”中,相对稀少的有因铸地位于雅安的雅安版,也叫“雅板”(图12)。

两点造。正面“造”字走之底由两点一撇构成,称之为两点造(图13)。

肥川版。此版并不是专指川字肥大,而是币面的文字都比较肥大,俗称为肥川(图14)。更有日本泉界人士取名为“毛笔体”。川中藏家看其字体遒劲有力,亦有称为“道劲体”。

相对于低成色的军阀“杂板”,一些“私板”就更加不如。里面是铜胚,外面包层银皮,俗称包壳。区分包壳的方法是听声音称重量,但有些军阀在做包壳时先把铜胚加热,再压上银皮,这样做出来的包壳就听不出声音,很不容易区分(图15)。有些则干脆将十八圈的四川铜币,包层薄银皮,使用时间久了就磨出了里面的铜色(图16)。

责编 陶 贝

上一篇:苗墨的中国画 下一篇:深闺待识的藏传佛教艺术珍品――天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