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联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23 06:22:11

“四方联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

[摘 要]在基于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四方联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中,合作流于形式、合作不够深入、企业利益难以体现等问题致使这一培养模式难以真正实现它的效果,本文通过找出问题、制定原则来构建出一整套校企合作方式,以期推动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四方联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170-02

当前,人才供需矛盾愈演愈烈,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脱节,尽管各高校认识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致使校企合作的目的难以达成。其中有两个问题较为突出。一是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接触较浅;二是企业积极性不高,这使得校企合作常常呈现出短暂的、初始的合作状态,无法实现持续性人才培养。基于此,本文提出三项原则来指导校企合作的形式,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是必须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中心思想,这是学校在校企合作上最本质的出发点,不应在后期的合作中背离这个方向或流于形式;二是学校与企业应多方面深度结合,以避免片面地接触难以达成培养真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三是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利益,只有企业获得了利益才能提高企业参与及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校企合作是持续的、良性的。

本人认为可通过以上三项原则作为指导思想,以学校或学校联盟为主导,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出四项校企合作工程,并以此实现多项合作形式,开展若干项目;以期做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扩展培养成果,促成校企共赢局面,夯实合作关系,提升合作深度;并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持续的合作体系。

1 主抓“人才培育工程”,做实应用型人才培养

1.1 企业参与学校教育

学校招生就业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多方面与企业需要接轨,分析企业职业岗位变化和需求,提出本行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共同提出专业设置标准、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编写专业课教材;并共同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共同对学生完成的生产成果和掌握的实践知识进行考核,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应用型创新人才。最终促进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接。

1.2 校企合作培养

(1)订单培养及冠名班。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学生零学费入读和零距离就业,为企业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对订单班、冠名班的教学管理,将与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紧密相连,随着企业的经营环境、技术更新等的发展而变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顶岗实习。有效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要求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顶岗从事生产性工作,并完成企业交给的生产性工作任务,承担、参加一定的科研、工程项目。通过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职业能力及素质获得提高。

(3)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建立与企业相近的实践基地,学校还可以通过合作从企业方获得实践场所、实验设备、资金和生产一线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支持。最终促成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4)校企联合办学。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均负有不同比例的权利与义务,双方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和调整以及成教学任务上也均有明确的分工与协作。部分行业或企业还将对获得大学学历的毕业学生颁发行业准入证或企业设置的资格证书。

1.3 应用型人才针对性培训项目

(1)就业培训及职业规划辅导。通过培训和辅导增进大学生个人对自身、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发展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树立健全的职业自我形象,具备良好的职业决策能力。此外,该项目应贯穿学生整个在校学习阶段,这将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学习,并根据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专长优势来设计自己,建立起一种职业目标、职业理想。

(2)毕业生岗前培训。基于企业真实工作岗位的入职前培训,为达到企业就可以定岗实习,缩短学生理论到实践的距离。

(3)创业培训。通过培训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精神。并对具有创业意愿又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通过系统性、渐进式、实践性的教学方法,让其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企业人士校内讲座。利用企业资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召开一系列讲座,为学生打开视野做出贡献。

(5)资格技能培训及国际教育合作。开展行业或企业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及实践项目。同时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开设国际性资格培训实验班,积极探索培养面向世界、具有全球视野并拥有善于处理全球性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的国际型人才。

1.4 应用型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

(1)应用型人才大赛。通过举办应用型人才大赛,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熟悉企业实际运营。同时,大赛也将起到激励应用性学习的作用。

(2)应用型人才测评。建立应用型人才测评体系及标准,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企业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包括两方面的评价:一是对学生通过既定模式培养后取得的成绩的评价;二是对培养模式的评价。

1.5 持续性人才培养及支持

为保证学生能够在发展的社会及职场中展现持续的竞争优势,学校将对学生提供继续性、持续性教育。即学校将在学生毕业后继续支撑及培育学生职业发展,并辅助其解决工作过程中的专业问题及其他问题。

2 创建“人才管理工程”,保障学生实操能力,提升人才流动监管力度2.1 职业生涯跟踪服务

建立了学生就业及工作管理档案,向企业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和考评,对毕业生就业及工作情况进行有效的动态跟踪。与企业共同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定期进行跟踪信息反馈交流。密切监控学生方及企业方的就业率和流失率信息,并和企业一起分析建立改善措施。

2.2 人力资源测评服务

对已进入企业的毕业生,校企合作机构依据企业的业务情况及发展状况制定员工应用性能力评价体系,与企业共同实施学生的操行考评以及对岗测评。及时发现学生在实操工作中的能力短板,或为适应企业调整或发展的应有素质,从而及时完善或修正学生的理论知识或应用性能力。

2.3 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

平台建立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人力托管、人力外包或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等服务。企业对用功人员的需求、要求以及其他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或项目,直接由企业与平台方接洽。这既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及人事成本对企业造成的风险,摆脱杂务干扰,引导企业专心经营核心资源;同时,作为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构以及人才的输出方,也将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资源优化及管理提升。

3 推进“校企互利工程”,促成校企共赢

3.1 企业培训服务

(1)大学专业介绍。通过培训,学校向企业介绍所设专业的使用方向,让企业了解学校培养的各种类型的专门人才。还可以把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成绩、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及奖惩情况等,利用表格、录像等手段,提供给企业查阅,并向用企业介绍、推荐合适的毕业生人选。最终实现专业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专业使用得当。

(2)企业员工培训及继续教育。通过调查和对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的梳理,开发并开展企业培训课程。针对工作岗位发展变化的要求,开展短期或长期培训,满足受训职工技能提升、岗位转换等方面的需要。同时,大学也为企业员工提供职业资格培训及鉴定服务;以及对需要进入大学再深造的员工提供申报学习指导,降低准入门槛。

3.2 企业咨询服务

平台可利用自身的知识性人才集聚优势根据企业的需求展开理论或知识的研发,企业提供与其核心业务相关的前沿科学的战略性知识。同时,平台还利用与各行业合作所获得的大量行业信息以及高校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

3.3 企业形象建设

以企业形象建设作为出发点,通过教材共编、企业案例编写、开设讲座、合办大赛等方式,提高企业知名度,向师生宣传企业及其产品,培养潜在市场。促进企业自身经济发展和产品品牌的树立。

3.4 创业项目投资

平台与企业共同对学生创业项目或校企共建项目的可行性及营利性实施评估,并在人员、设备、物资、技术、场所、资金等方面以入股或借贷等方式进行投资,并在项目获利后按投资办法获取利益。

3.5 设立行业标准及行业准入资格

校企共同制定部分行业的行业标准及行业准入资格,开设新的资格技能证书。通过平台进行广泛的推广及运用。最终树立企业在行业中的权威形象及标杆地位,规范行业发展及用人标准。

4 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工程”,夯实校企合作关系,加大合作保障力度4.1 校企共建理论转化平台

校企通过共建理论转化平台,即可实现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同时也将避免因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学生能力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脱节。

4.2 校企双方员工签订双合同

校企双方员工签订双合同,院校与企业订有共同使用或借用人员的合同。双方员工均在校企双方担任明确而实际的职位,履行具体的任务。

4.3 共建研发实验室和开展合作研发项目

大学与企业共同注资建立研发实验室或共同开展综合性的研究和技术开发。通过相应的合同安排,使用实验室或研发项目的知识产权。其中,企业可借助高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将校企合作作为营造“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手段。

4.4 建设科学园

科学园是通过校园土地出租等方式,吸引众多企业参加的科学与生产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主要从事研究开发和中间试验。其主要功能是为园内公司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并提供市场经营、企业管理和技术咨询服务,推动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密切联系,促进科学成果的转移及物化。最终实现产研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晓昕.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 徐英杰.体现企业利益,促进校企合作[J].科技信息,2011(18).

上一篇:蓝黄战略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农村幼儿教育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