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千遍出锋刃

时间:2022-10-23 05:23:41

《倒过来想》是国标本五年级学习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一共试教了三次,反复修改,在一次次的“磨课”后,我更好地感悟学生,感悟课堂。下面就几个环节说说“磨课”前后的不同体会。

情境创设:真实吗?有效吗?

第一次设计:

师:小明邀请小军去他家玩,在小明的指引下他先从家出发,经过华联超市,路过新华书店,又路过邮政局,最后到达小明家。你们能帮小军想想得会儿他该怎么走才能返回家吗?

师相机板书:原来 倒回去 现在

师:为了去小明家,小军一大早就出发了。(出示:走路用了15分钟,坐车用了10分钟,到小明家正好是8时25分,你知道小军几时出发的吗?)

师:其实从刚才帮小军找返回的路线,猜小军几时出发中同学们都不知不觉地使用了一种策略,什么策略?

生:倒着想、倒着推……

(板书课题:策略――倒过来想)

第二次设计:

师:李老师每天早晨坐车到学校上班,首先从金坛后阳朱林直溪,那晚上回家,李老师该怎么走呢?

生:反过来,或倒过来,从直溪出发,经过朱林、后阳到金坛,可以用表示。

师:刚才的题目,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都用了一种策略,是什么策略呢?

学生:反过来想、倒着想、倒着推……(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想)

师:其实这种策略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下面我们就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审视与反思】以上两种设计都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活资源。但在第一种设计中情境创设时间太长,一个导入近10分钟,第二次设计中所出现的地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利用箭头表示来的路线,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知道用箭头表示回去的路线,而这些都是他们在生活中有过的经历,所以很快就说出并能理解“倒过来想”这种策略。

这部分“磨课”让我进一步感受到情境创设对于新知学习的重要性,在整节课中它起的是“牵线搭桥”的作用。

教学新知:着重教材研读

第一次设计:

师:(出示例1)有两杯果汁共400毫升,从甲杯倒40毫升给乙杯,两杯果汁现在一样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师: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求什么?

生:先求现在每杯果汁的数量。

生:400÷2=200(毫升)。

出示两杯果汁示意图。

师:求出了现在两杯果汁各有200毫升,要求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该怎样求?

生1:我是这样想的,甲倒给乙40毫升,要求原来的,乙把甲给的40毫升还给甲。那么甲原来有200+40=240(毫升),乙原来有200-40=160(毫升)。

生2:我的想法和他差不多,我也是想把倒给乙的倒回给甲,那么乙就要减40,甲就要加40。(根据学生回答师演示示意图)

师:利用示意图,我们可一眼看清果汁的变化情况,其实,我们也可以列表来表示各个数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表格填完整,边填边想各个数据是如何得来的。

第二次设计:

(出示例1图)教师引导读题,找出关键的句子,提问理解“现在两杯果汁一样多”这句话。在倒果汁的前、后,果汁的总量有没有变化?能求出现在每个杯子的果汁是多少吗?知道了现在杯中的果汁有多少,那原来的果汁呢?引导学生提出“把40毫升果汁倒回甲杯”,追问:怎么操作?

(利用课件演示,把40毫升再倒回去)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倒回去”后,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又加了40毫升,乙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少了40毫升,这样就可以求出原来甲、乙两杯各有多少果汁。

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按照解题的过程将这张表格填完整,要求边填边想每个数据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根据刚才推导的过程及填好的表格,你会列出算式吗?

学生计算汇报后提问:解决刚才这个问题时和以前的题目有什么不同呢?运用了哪些策略?

【审视与反思】已学过的列表、画图、列举等策略,都可以与“倒过来想”的策略相结合,教材只安排了学生填表,而不要求列式计算,为什么?因为对于刚接触这一策略的学生来说,能用自己的想法根据现在求原来的这一思想得出结果就行了,并不一定强调计算过程。第一次设计没有发挥图表的作用,过于强调让学生列式计算,违背了教材本身设计的意图,而第二次设计,学生有了思考过程,会填写表格,再根据表格列出算式,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磨课”,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研读教材的重要性,只有吃透教材,很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在课堂上才能驾驭自由。

开放引领:多种策略结合,搭建学习平台

第一次设计:

出示试一试题目,学生齐读。

师: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倒过来想的策略。

师:读题后,你觉得哪句话比较难理解?

生:一半还多1张。

师:你认为怎样理解简单点?

生:1/2还多1张。

生:可以先送一半,再送1张。

师:这样能理解吗?生点头。

第二次设计:

学生读题后,找出其中关键句、关键字。

师:你如何理解“拿出一半还多1张“这句话?

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吗?

请你估一估,25是比一半多还是比一半少还是正好一半?

学生试着像例题一样先整理信息,思考用什么策略来解决?交流达成共识:原有×张送出一半从剩下的一半中拿1张送

剩25张。

学生独立倒推,如果觉得有困难,我们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策略帮助我们理解,提醒学生可以画线段图理解题意,再列式解答。

【审视与反思】第一种设计,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缺乏积极探索的过程,第二种设计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感觉不是那么顺利,却催生出了多彩多元的思维成果。

“磨课”让我认识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放手给学生,为他们搭建一个自主探索、开阔思维的平台,才能奏出和谐的课堂乐章。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河滨小学)

上一篇:选择合适的材料,引导学生思维逐步走向深刻 下一篇:《认识自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