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当代日本电影

时间:2022-10-23 05:07:32

初识当代日本电影

《追捕》和《生死恋》毕竟是一种娱乐片,更加令中国观众震撼的是其后引进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并带有深刻批判色彩的电影,如《人证》《望乡》《砂器》等。

70年代末期,当代日本电影在改革开放之初被引进中国,刚刚走出“”的中国观众及电影人同样为第一次目睹到当代的日本电影而兴奋异常。那仿佛是一批星外来客,无论故事、手法、人物还是样式,都那样让人感到新鲜――除了与西方相隔日久以外,或许更是因为那是一种非常资本主义化的电影。

资本主义电影什么样

“啦呀啦,啦呀啦啦……啦呀啦……”有一点沙哑,一点沧桑感,甚至有着一丝孤独的男生咏唱,伴着电子音乐、伴着片头字幕回荡在电影院里。著名的《追捕》逐渐拉开了序幕……“就是他!”一个女人的厉声尖叫,以快速的节奏把观众带进了东京街头的资本主义世界中。

1978年,当这“”后第一部来自当代日本并充满惊心动魄情节的电影放映时,全场的观众无一不瞪大了眼睛。甚至从文化的意义上说,这也是中国打开思想和意识解放大门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我,杜丘东人……作为检察官犯下如此罪行,追悔莫及,……决定就此结束我的生命……”这是《追捕》里后半部分一段著名的台词。相信凡是当年看过影片的人,至今仍可朗朗背诵。检察官杜丘,因为触及到了政界高官们不可告人的隐秘,遭到阴谋陷害和多方力量的疯狂追杀。对于思想和想象力已经闭塞多年的中国观众来说,这可真是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故事。更加超出人们想象力的是,这位穷途末路的检察官在万般险境中,竟然遇到了一位长发飘飘的富家美少女真由美,并对他一见钟情,且义无反顾地以身相许。而影片里那些追捕和逃避追捕的场面,完全可以和今天大片中的“电影奇观”带给人的震撼相比。深山遇险,驾机飞越海峡,驱赶马群冲破警察的防线……一次次逃脱,又一次次陷入绝境,让当时的观众过足了当代电影瘾……而杜丘和真由美同骑一匹高头大马飞驰的镜头更是既浪漫又让人心驰神往。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追捕》的故事肯定已不够先进了。即便在当时,兴奋之余也不免感受到其情节上的漏洞。不过,商业电影的明星效应显然掩盖了这些不足。杜丘和真由美,或者不如说高仓健和中野良子,其气质、风姿、作派,让久违了大明星的中国观众痴迷不已,年轻的一代更是第一次领略了偶像的魅力。这大概是观众十多年来首次看到来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明星演出的电影。想想那时的高仓健吧!犹如一座沉默的高山,不苟言笑且又情深意重,冷峻的脸,健壮的体形,两条修长的腿(后来在《远山的呼唤》中,被民子的表弟带回来的新婚媳妇惊呼道:“他的腿多长啊!”弄得那位可怜的丈夫沮丧地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立刻让中国银幕上以英俊为荣的男主人公们变成了一群可怜的奶油小生。他那种忍辱负重和冷峻的气质使中国竟掀起一股“寻找银幕上的男子汉”的热潮。而中野良子虽然并不十分漂亮,但真由美飘逸的长发、时尚的衣装、特立独行的性格,以及她的热情和率真的确给观众的心灵带来长达数年都难以退去的亮色。

惊险刺激加明星效应让观众领略了当代西方电影的风采。《追捕》之后的《生死恋》则是另一部让观众动容的明星加纯情的电影。人们在这里第一次认识了气质高雅的栗原小卷,以及中国银幕上不可能见到的缠绵的纯情。其实这是一部据说后来演员们自己都拒绝讲述的三流的商业片,但对当年的中国观众来说,也足以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尤其是还能记得片中有一段大宫想象中与夏子相会的段落,两个大明星在树林中、在海滩上,不断向对方跑来,那种浪漫、那种激情,真让缺情少爱的中国观众心中缠绵不已。后来中国电影中的男追女跑(一般都是在树林里)好像就是发源于此……而中国影迷们明星意识的复苏,大约也是发源于这两部影片以后――尽管相对而言,国产的明星还是有一点“土气”。

商业电影是时代流行文化最重要的传播者。例如《追捕》,带给中国观众的不仅仅是英俊潇洒的杜丘和飘逸纯情的真由美,史村警长的大鬓角和蛤蟆镜(可能还有喇叭裤)几乎立刻就成为大胆的时髦追求者们标志性的形象。而杜丘的风衣也成为许多想把自己装扮成男子汉的男性们最钟情的装扮。

可能谁也没有想到,那个时代里这些谨慎挑选出来的商业电影会充满这样的诱惑力。就像《追捕》里剥夺了人的意志的药物:“往前走,不要往两边看,你会融化在那一片蓝天里……”,“昭仓跳下去了,唐塔也跳下去了……”若干年后,许多中国电影终究没能经得住诱惑,也跳下去了。

人性的证明

《追捕》和《生死恋》毕竟是一种娱乐片,更加令中国观众震撼的是其后引进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并带有深刻批判色彩的电影,如《人证》《望乡》《砂器》等。

“妈妈,就在那个夏天,在克里斯米的路上,不知怎么,那个草帽掉进了深渊……”《草帽歌》响起,剧场里灯光渐亮,刚刚结束的故事让人潸然泪下,或是心中充溢着一种难以诉说的悲情,为的却是冷酷无情,亲手杀死自己儿子的女人八杉恭子――《人证》中的女主人公。那一年应该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一次难忘的记忆,但为的不是“梦中的橄榄树”,而是人性的复杂和人性中的黑暗。这堪称是当时引进的日本电影中第一部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强烈诉求的作品。影片及原小说的字面意思大约是“人间的证明”,有点人间的悲剧意味。后来有人译为《人性的证明》,可能更容易让观众好理解些。不过,那时“人性”这个词还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不便直露地搬上银幕。也许由此只好用《人证》代之,总是多少让人觉得有些莫名其妙。

不过,《人证》的震撼力却毋庸置疑。八杉恭子竟然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混血儿子焦尼(后者还带着万里寻母的亲情),而这一切观众是在扑朔迷离的情节进展了很长时间后才知道。接下来为了灭口,被杀死的是她当年的邻居阿婆;她的另一个儿子郡恭平在车祸肇事致死人命后,又被警察击毙在异国的纽约……没有人能够仅仅表示谴责或是同情,人们只能在震惊和屏息中被卷入这场人生的悲剧。而影片里服装展示会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驻日美军肆无忌惮的暴行,贫困和乱纸飘零的纽约黑人居住区等场景则成为影片万花筒般的人生背景,让人领略到日本电影的艺术功力。还有影片里许多令人难忘的细节:如大个子美国警官休夫坦打死郡恭平的场面,当年目睹美军暴行而对美国同行怒目而视的日本刑警栋……那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思想解放和思想革命的时代。当中国电影和思想文化中还沿袭着好人坏人分明的模式,决不允许对坏人的同情时,随着八杉恭子手中的草帽飞向山涧,很多人思想深处“理性”的堤岸一定已经崩溃或动摇了。用当时的语言来说,真是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不过,比《人证》更有轰动效应的电影可能是先于它上映的《望乡》。它甚至可说是当年最轰动的日本电影。著名导演熊井启在这部影片中,以当年那些飘落在南洋的日本女性卖身的辛酸人生,使《望乡》大概至今仍然是在中国拥有最多观众和记忆的日本电影。不过多少有点错位的是,对当年于日本文化、历史以及今日流行的女权主义观念尚知之不深的中国观众来说,要理解这部影片的文献意义,多少有点距离。从当年来说,要说这部影片“影响力”的真正焦点,倒不妨把它叫做“身体的证明”――虽然这完全不是影片自身的含义。对当时渴望一见“佳片”的中国观众来说,影片除了苦难的层面,其神秘感更在于其独特的题材。这种在国产电影中最多是一种暗示性的情节,竟然被作为人物的生活故事和一生的经历被搬上银幕,大概也是为新中国开国以来所仅见。记得影片首映时保留了青年阿岐第一次失去处女身的情节,曾广为观众们私下神秘地议论着,也足见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胆――后来终于抗不住传统文化的惯性,被删掉了。不过,今天的读者大可不必为当年观众的这种神秘感或神秘观感大惊小怪,它也不过是一种“人性的证明”而已。而令当年观众同样印象深刻的更是栗原小卷靓丽、青春的形象(用今天的话来说,大概应该叫做“美女学者”了),和阿岐婆(田中绢代饰)活灵活现的表演。特别是阿岐婆的旧居被栗原小卷打扮一新之后,她那手舞足蹈如孩童般兴奋的动作、表情,至今想来仍令人心酸。

上一篇:穿越尘埃――《古老的庭院》(又名《故园》) 下一篇:李h与青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