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人品,群有群品

时间:2022-10-23 04:40:14

要说咱们的老祖宗可真是厉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得是多少年前就发出了告诫,告诉咱,可不能乱混群。

现如今,你的手机微信要是没几个群,都不好意思出来混是吧?可是,那什么群,真的就那么神奇吗?

人是群生活动物,生存艰难时代,人类因对抗猛兽袭扰,抗击自然灾害选择居住在一起,形成村落;工具落后时代,人类只有集中力量才能从事更先进的工农业生产,创造更大。如今我们告别了人海战术,搬进高楼里的人们,邻里互不来往,现代化让人类终将选择孤独么?

从早期的BBS,到相聚在到MSN、QQ群,及至今天微信圈微信群大爆发,可以说国人的“群生活”比任何时代都浩大无比……

每当听见有人抱怨群里种种弊病,我都庆幸自己除了亲戚和四位闺蜜,没有群扰,拥有手机清净。日前不知怎么,竟被微博上相识三年未曾谋面,有德国工作经历的小博友@德语客拉进一个名叫“分享收获”的小群。

德语客只淡淡一句话:群里都是一些生活观念相近的人,宗旨是分享。

群成员寥寥不足20人,群名既不文艺也看不出方向,倒像干巴的套话,猜想群主德语客在盘锦湿地有稻田有河蟹,群名又有“收获”二字,群员一定地主多多,话题和种粮种菜种果有关,俺一介书生,地无一垄果无一棵,小地主可能是看我办女性生活期刊,和粮菜果花有某种关系罢?老身我只有且看且潜水的份。

从不知群成员何方神圣,从话题中透露出有辽宁的气象工作者,有大概是吉林种植蓝莓的园艺专业人士,有喜欢玩手工皮具羊毛毡制作,极其崇尚工匠精神,从事宠物狗训练的上海帅哥,有专会做以欧包为主的家常西餐,种了多个品种罗勒薄荷的高品位地主……

还好,群里没有人晒娃晒猫狗,没有人给七大姑姨投票,没有人介绍自己生产的好东西和微店,更没有逮住一个自己迷恋的,以为别人也会也像她一样痴迷,就一件事连连刷屏的主。

一句话,不滥俗。从白天很少发言判断,闲人不多,晚饭后各种生活小经验小见闻如涓涓细流。高品位地主说罗勒分品种;上海的“工匠精神”去台湾自助游走进咖啡种植园,直播庄主用工匠精神种咖啡。

完全看不出他们之间究竟是熟人聚首还是陌生人凑群。这个小群门风绅士清净,透露出品位和专业知识的含金量。

有一天,群主德语客忽然,明天晚上8点,请讲马拉松。内容:马拉松注意事项和准备。从小不爱运动的我居然被这个开在群里又小众的马拉松半小时讲座吸引,专业而通俗的讲解透着科普的魅力,即使不喜欢跑步也可以欣赏到一种专业含金量的美丽。

原来这个群里藏着小讲堂,之后,我这混群的主儿不断有所收获,读到黑面包和格兰诺拉烤制,格兰诺拉用汉语和英语(Granola)双语标注;读到染色粽叶和不染色粽叶的区别,有人扔上一张阳台种菜菜叶上的白斑,立刻会有人告诉你这是白粉病,开始讨论究竟用小苏打喷洒还是拌草木灰还是换土,原来群里藏着某农大的土壤肥料专家。

看来,半小时小讲座是这个群的灵魂。

直到写这个稿,才想起应该谨慎地打探一下群成员的构成及宗旨。群主德语客谨慎地告诉我:我知道的有公司白领,公务员,大学教授,设计师,自由职业者,私营企业主,医生,农业从业者……小部分海龟,还有一部分是经常和国外打交道的。大部分都不是熟人,其中有的是在微博买她湿地蟹田大米的买家,但德语客从不在群里谈半句她的有机笨米。

最惊艳的是群名“收获分享”取自英语share&harvest,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美国社区农业。讲马拉松的是一位药剂师,讲黑面包罗勒的是石化业工程师,而德语客在汽车行业。后来我在德语客微信圈见到这句话:千灯相照。

不久我收到上海“工匠精神”寄来的台湾庄园咖啡,至今不知他的真名。

上一篇:纸媒微信公众号发展运营对策研究 下一篇:例谈开放式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