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习语的来源看中西文化差异

时间:2022-10-23 04:18:02

从英汉习语的来源看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 习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语言的精华。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英汉习语的来源及不同文化背景,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更好地学习和使用习语。

关键词 英汉习语 来源 中西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from Idioms

ZHANG Xiaohong

(Department of Research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 Railway Police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53)

AbstractThe language of idiom is the cultural carrier and the language essence.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origi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 from several aspects, which helps us to find ou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order to learn idioms and use them freely.

Key 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origi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 习语的概念

习语是idiom一词的汉译。Idiom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idiom指习语、成语之意。广义的idiom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 expressions)等。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将idiom定义为:习用的一组词,其意义不能从词组里的单个词的意义演绎出来。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认为idiom是词组、结构或表达法,在特定语言里被视作习用单位,其结构特殊,或意义有别于其构成词的字面意义的相加。《辞海》将汉语熟语定义为“语言中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改变其组织,且要以其整体来理解语义。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①《现代汉语词典》将汉语成语定义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的熟语或成语与英语的习语基本等同。英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熟语或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或庄严典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思维方式、无不在熟语或习语中淋漓尽致体现出来。②

2 英汉习语的来源及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作为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英、汉习语极为丰富且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其蕴含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反映出两个民族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差异。所以了解英汉习语的来源及文化背景对于习语的理解和使用,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2.1 习语与地理环境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种文化都因其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英国所处的岛国的位置,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英语习语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很多英语习语与水、鱼、海洋、船舶等有关。如:The old man thought that too many people now let good manners go by the board(这老人认为太多的人现在抛弃了礼貌修养)。 He is all at sea as to what to do next(他不知下一步要做什么)。Still water runs deep(静水流深)。 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小池里的大鱼,意思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英国天气多雾,所以有些习语与雾有关,如:be lost in a fog (如堕烟海,指对某件事感到稀里糊涂)。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很多汉语成语与土有关。如“挥金如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寸土不让”、“大兴土木”等等。再如,英国人的生活与马有关,英国绅士给人留下的形象就是带着一顶黑色礼帽坐着马车,所以英语习语中表示一个人强壮是as strong as horse, 中国人的劳作与牛有关,所以是“力大如牛”。

2.2习语与《圣经》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它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语中许多诗歌、戏剧、小说都以《圣经》为题材来源,《圣经》的语言,尤其是其中的习语,对英语有广泛的影响,许多英语习语都来源于《圣经》。譬如“to 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s”是指两种事物格格不入,互不协调的意思。亚当被喻为“人类的始祖”,也被喻为“人类原始的罪恶本性”,因此,习语“old Adam”意思是“原罪”。再如“an eye for an eye”和“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表示“彻底的对等报复”,相当于汉语“血债要用血来偿”之意。汉语成语也有很多来自中国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画龙点睛”“三顾茅庐”“纸上谈兵”等。

2.3 习语与神化传说

希腊文化与《圣经》一样在欧洲传统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的许多神话传说在使用英语的国家是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因此在英语习语中就有大量的借鉴和引用。如apple of discord意思是“不和的根源、发生纠纷的事端”源于希腊神话:佩琉斯和忒提斯举行婚礼时忘记了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Eris)。这位女神大为恼火 ,留下一个刻有“献给最美者” 的金苹果,引起了雅典娜、赫拉和阿芙洛狄忒的纷争,此事导致漫长的特洛伊战争(Trojan War)。类似的还有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意思是里应外合,Achilles’heel (惟一致命弱点),a Pandora’s box (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汉语成语中也有来自神化传说或寓言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诸多此类的英语习语或汉语成语,需要学习者日积月累,才能准确地掌握及运用他们。

2.4 习语与文学作品

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也是英语习语的来源。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英语习语。《哈姆雷特》(Hamlet)是莎翁的悲剧经典剧作。这个凄惨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习语佳句。如:第三幕第四场中的hoist with one's own petard,petard是早期的炸药箱,在战争中用来炸开城墙;但是因为当时的科技含量低,拿起炸药箱的士兵常常还没等到撤离,炸药就爆炸了,结果令自己炸伤或者炸死。hoist在这里表示“爆炸”。后来这句台词被加以引申,用来比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害人反害己。a Barmecide feast(画饼充饥)源于《天方夜谭》,阿拉伯王子Barmecide用自称珍味而实质系空杯空盘的筵席请客。Shangri La(世外桃源)源出英国作家希尔顿(J・Hilton)的小说“Lost horizon”。汉语成语也有很多来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举一反三”出自《论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耻下问”也出自《论语》;逃之夭夭来自《诗经》。

2.5 习语与习俗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习语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在饮食方面,面包(bread)、牛油(butter)、果酱(jam)、奶酪(cheese)都是西方人的家常食品,所以在英语习语中就有bread and butter(谋生之道)之说。大米和面食是中国人的主食,汉语中就有成语“鱼米之乡”,歇后语“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等。再如,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同一种宠物的态度不同,那么与此种动物有关的习语就会表达说话人不同的含义。英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部分没有贬义,说某人很幸运是You are a lucky dog,而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哈巴狗”、“狗腿子”等。

以上从五个方面探究了英汉习语的来源及文化异同,要想真正了解和掌握英汉习语,并运用于实际的语言表达中,必须勤查多记,寻根问底,切忌望文生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习语这一语言的精髓,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增加对英汉文化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河南省2009年度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公安部招录体制改革下警务英语的课程定位和发展方略》

注释

①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②曹萌.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翻译[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21(6):59-60.

上一篇:浅议鲁迅旧体诗 下一篇:对中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工作液应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