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模式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研究

时间:2022-10-23 03:39:21

BOT模式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研究

摘要:从1999年起,在国务院的直接推动下,中国高等学校开始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为缓解高校后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许多高校纷纷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学生公寓等基础建设,BOT模式是中国很多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采用较多的一种方式。BOT模式下建造的高校学生公寓作为高校学生公寓的必要补充,尽管实施时间不长,但实践证明,BOT模式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尤其是高校学生公寓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BOT;高校;公寓;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33-02

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学生公寓的兴起

从1999年起,在国务院的直接推动下,中国高等学校开始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教育部的《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 663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 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1]。

1999年高校扩招后,制约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其中后勤保障问题最为迫切。随着高校学生数的不断增加,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与学生床位资源相对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来看,后勤社会化、特别是学生宿舍(公寓)的社会化管理是一大趋势。1999年起,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政府都开始考虑高校后勤社会化的问题。1999―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武汉、西安、北京先后召开了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相关问题。

二、BOT模式与高校学生公寓建设

为缓解高校后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许多高校纷纷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学生公寓等基础建设,这改变了高校后勤建设资金来源和建设模式单一的局面。BOT模式就是中国很多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采用较多的一种方式。

1.何谓“BOT”?BOT的概念由土耳其总理厄扎尔于1984年正式提出,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思是:建设―经营―转让[2]。BOT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主要特点是利用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到高校后勤领域,BOT则指地方政府或高校特许授权协议,授权企业承担高校基础设施的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特许期限内,企业拥有其投资建造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允许企业向高校(或学生)收取适当的费用,用来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2]。

2.BOT模式在高校学生公寓建设中的积极意义。BOT模式下建造的高校学生公寓作为高校学生公寓的必要补充,尽管实施时间不长,但实践证明,BOT模式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尤其是高校学生公寓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高校学生公寓建设面积有了巨大增长,较好地解决了高校扩招后的学生的住宿问题,保持了高校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据1999年的统计,全国高校学生宿舍总面积仅为3 160万平方米[3],而从1999―2009年,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这一数字已变为162 311 411平方米,增长了413.64%,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学生宿舍系采用BOT模式建造[4]。第二,全国高校在探索过程中建立了各种新型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实现了“管人”与“管物”的分离。在BOT模式下建造的学生公寓,往往位于学校周边地区,与主校区有一定的距离,学校的管理力量相对薄弱。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各高校先后建立了一些新型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第三,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能按企业化或准企业化运作,有的还注册成独立法人实体,实现了运行机制的转变。长期以来,高校习惯于关起门来搞自己的“小而全”的后勤服务,许多本该由社会办的事情也由学校包揽。自1999年11月起,随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深入,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纷纷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以资产多元化组合为纽带,以标准化规范管理为桥梁,组建新型的后勤服务集团,承担区域内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第四,校外学生公寓的建造和发展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建设。校外学生公寓及超市、食堂、医院等后勤配套设施的设立,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入住校外学生公寓后,改变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结构,有利于社区人文环境的改进。

三、BOT模式与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

(一)BOT模式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特殊性

1.BOT模式下建造的高校学生公寓一般都建在校外,使得学生住宿与学校教学、科研场所相对分离,学生从宿舍到教室、实验室的距离加大,增加交通安全隐患。

2.学生公寓建在校外,使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新生事物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健康的,也有消极、不健康的。社会上各种新生事物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别是社会上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等基本观念的形成。

3.BOT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公寓,开发商往往采用商业运作的思维来管理学生公寓。开发商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一切服务均是收费交易,这与学生头脑中教育是公益事业的传统理念相冲突,也容易导致学生与开发商、服务商之间的矛盾。

4.学生公寓建在校外,远离学校行政办公部门,使得学生在心理层面对学校的管理产生一种距离感,加之独生子女入学后自律意识差,自律能力低,在思想上、行为上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二)BOT模式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两种模式

经过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国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模式由以往的单纯靠学校管理变为由物业公司管理或两者共同管理。目前大体分为两种管理模式:一是学校实行全面、统一的管理;二是由学校聘请的物业公司主要负责物的管理,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管理。

1.校方统一管理。传统的学生公寓一直沿用的是校方统一管理的方式,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这种管理模式日渐减少。这种由校方统一管理的模式是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模式,其实质是高校组建后勤服务企业,事企分开。

2.学校与社会共同管理。当前比较流行的做法就是政治辅导员参与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社会化物业管理三结合的模式:即各校分别选派优秀的政工干部和辅导员与学生同住,负责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公寓开发单位组建物业管理公司,完成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工作;成立大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学生组织,积极引导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活动。

(三)厦门理工学院现有学生公寓管理模式

1.厦门理工学院现有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厦门理工学院现在学生公寓分四期建设而成,共16栋楼。这些公寓管理模式大体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由投资方自己管理,如二期公寓;二是由学校委托后勤集团代为管理,如三期公寓;三是由学校聘请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如一期、四期公寓。

2.厦门理工学院现有学生公寓管理存在的问题。厦门理工学院的学生公寓是采用BOT模式建造的,根据当初的协议,学生公寓的管理权由开发商下属的物业公司负责。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社会企业,急于获取回报的利益动机驱动着管理者时刻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大学生公寓管理中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

社会企业由于受其经营观念、经营思想的制约,加之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使得他们在学生公寓管理中常感力不从心,对管理、服务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多数不是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工夫,而是从学生身上找理由,找借口。

四、加强学生公寓管理的思考

1.理顺关系,构建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不论是用什么方式建造的学生公寓,科学管理应是一致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提出,对学生公寓的管理要贯彻物业部门和学生管理相分开的原则,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可以由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或其他部分(单位)管理,对学校的思想政治和日常行为管理主要由高等学校负责。

对于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建设的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公寓,学校应在公寓管理体制中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处理公寓物业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关系问题上,要做到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学校要主动关心公寓的管理建设,建立健全物业管理规章制度和监督、协调机制,切实维护学生权益。

2.加强大学生公寓管理队伍建设。陈至立同志在第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不断改进和加强学生公寓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5]。

第一,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公寓党团组织建设。学校必须严格执行教育部提出的要求,按学生人数的比例,选派优秀的干部和政治辅导员与学生同住,负责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道德规范教育,从而增强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同时要积极促进党团组织进公寓,扩大党团组织的辐射面、影响力。第二,要加强公寓学生自律队伍建设,强调学生自律组织进公寓。学生自律组织作为一支由学生代表组成,由学生工作部门直接指导的组织,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第三,要加强学生公寓管理员队伍建设。学生公寓管理员队伍是学生公寓管理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学生公寓管理员对学生生活的接触最深入,对学生生活了解最全面、最及时。公寓管理员通过自身积极的工作,可以影响和教育在思想、行为上存在问题的学生。第四,要加强公寓安全保卫队伍建设。学生公寓的安全保卫工作,事关学校的发展稳定,关系到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学校的正常的教育秩序。一旦发生社会闲杂人员到学校或者学生公寓寻衅滋事,公寓安全保卫人员可以迅速作出反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news.省略/edu/2009-07/21/content_11741791_1.htm.

[2]赵桂燕.BOT――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研究[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3]陈至立.在第二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www.moe.省略/zhuanti/houqin/7.htm.

[4].www.moe.省略/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249610459599815&infoid=1249444101124351&title=校舍情况

(总计).

[5]陈至立.在第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1-12-26.

上一篇:试论中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创新 下一篇:转型期非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