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若有度本色又添彩

时间:2022-10-23 02:01:24

一、 立足文本――拓展应适度

1. 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须适量。凡事须有度,拓展亦然。在课堂上,我们还是要遵循“立足文本,围绕目标”的原则,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无视课文,无视目标,贪多求全,其结果只能是囫囵吞枣,甚至流于形式。殊不知,在有限教学时间里,教师进行大容量的拓展,必然削弱了学科教学的基础,挤压了学生理应拥有的读写时间,该掌握的得不到落实,该理解的仍一知半解,这样的教学拓展,是用人文性涵盖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为让学生深切感受“奇迹”,耗费了15分钟,围绕“金字塔之谜”,利用多媒体大量引入关于金字塔的相关资料,甚至木乃伊的传闻等等,而文章的说明方法等则由于时间关系无暇顾及。这样一篇说明文,阅读时要抓住要点,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上述案例中,教师过度拓展,怎能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呢?说明文是语文,它姓“语”而不姓“科”。

2. 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须适时。拓展要把握好“火候”,该出手时才出手。否则,再好的材料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课内外知识的拓展一定要把握时机,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教师不能一味地卖弄知识。有人说:“差教师是不停地奉送知识,好教师是教给学生发现知识。”与其耗时费力地兜售知识,不如给学生一把解惑的钥匙。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一文时,为使学生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围绕“悲愤交加”一词思考:司马迁“悲”的是什么?“愤”的是什么?由于课文本身提供的材料有限,笔者适时提供了“李陵事件”的拓展材料。一石激起千层浪,适时拓展不仅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了核心词语,更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为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提供了有效背景。其实,语文课堂拓展的时机是有规律可循的:课伊始,或知识铺垫,或激发兴趣;课中间,或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课结尾,或升华主题,或拓宽视野。

二、 紧扣文本――拓展有粘度

1. 拓展内容要依“标”扣“本”。所谓依“标”,就是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标准》这一纲领性文件;所谓“扣本”,就是我们的教学,应紧紧扣住教科书这一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只有围绕文本的拓展、迁移、引申,才是有效的文本拓展。例如,一位教师借班上《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整个课堂预设非常到位,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下课后,该教师大赞我班学生。最后话锋一转,不无自豪地说:“幸好我准备了关于‘黑洞的蒸发性’和‘大爆炸’的材料,不然可能就被他们将住军了!”面对这将近12分钟宇宙知识的探寻,我不禁要问:这样的拓展教学是语文教学吗?这样的拓展教学还是课堂的核心目标吗?这样的拓展教学挤走的是什么?满足学生的需求是永远的教学真谛,但怎样去满足同样需要我们思考。显然,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指望所有的拓展都落实于课堂,我们完全可以将这样的拓展延伸到课外。拓展阅读资源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教师一定要明确文本和拓展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应为文本的主题服务,如果与主题相去甚远,无论多好,坚决弃之!

2. 拓展教学要“内外兼修”。语文课堂上的拓展教学,应该坚持以文本为本这一原则,即课堂活动都要聚焦文本。语文课的拓展要“以外养内”,这也是语文课堂拓展阅读教学的原点。借用王国维的话,“须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文本“内”与“外”的整合应相对集中,能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如学习《黄鹤楼送别》一课时,在探讨课文结尾处“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一段写景的作用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拓展:柳,谐音“留”,意含“留恋”“留别”等。古时大道两旁多种柳树,柳条似愁肠,柳叶如愁眉,表示离愁别绪;柳条柔软细长,能系住行人的心,故折柳相送。课文结尾处“杨柳依依”之景,表现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不舍的心情。为加深印象,笔者还和学生回忆了含“柳”的诗句。这样“由内而外”“由外助内”的“内外兼修”方法,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词义,领悟作者情感,并使之受到汉语言文化的熏陶。

三、 挖掘文本――拓展讲深度

1. 拓展可以横向串联。笔者认为,拓展切忌舍近求远。我们完全可以在深度解读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挖掘、开发教材本身包含的资源

进行有效拓展。小学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阅读学会阅读,因此更应重视迁移性的拓展。如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一文中“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一段话后,笔者引领学生学习了文言文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样的迁移阅读为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作了一些铺垫。

2. 拓展可以纵向挖掘。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语文教师拓展花样众多,看上去丰富多彩,实际上简单叠加,远离语文,鲜有“文味”,甚至连语文的“工具性”也抛之脑后。能否让语文拓展显得文气十足,真正具有“文味”,这是一种挑战,也是对我们教学智慧的考验。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时,我特意在介绍“金色大厅”时,强调了“金碧辉煌”中的“碧”是碧绿的“碧”,可效果并不理想。在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我豁然开朗:据说在中国历史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等级非常森严,一般只有皇宫的屋瓦才能用金色的,大臣官府的屋瓦用的是蓝色或绿色的,而百姓的只能用灰色或黑色的。也就是说只有皇宫官府才能称得上“金碧辉煌”。通过这样的品味,学生牢牢地记住了这个词语,而且对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有了初步认识。这样的教学,让汉字从单薄变得厚实,从呆板变得生动,为拓展阅读找到了突破口,为中华传统文化及早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奠了基。

有效才是硬道理,语文课堂拓展要以“有效”为追求。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拓展的有效性呢?这就需要教师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精心筛选拓展内容,悉心挑选拓展形式,适度控制拓展容量,准确把握拓展时机,把拓展融入到文本教学的环节中,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拓展才能渐入佳境,洞开一片广阔的天地。

(作者单位: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下一篇:将“导”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