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柴禾垛

时间:2022-10-23 01:58:26

自搬进军垦新城阿拉尔居住以后,再加上工作原因,很少到连队去,对连队的事了解甚少。而对居住在连队时的往事难以忘怀,记忆最深的是连队各家各户门前堆积如山的柴禾垛,而如今大多数是用砖块砌的围墙,柴禾垛早已从各家各户门前消失,柴禾垛只留在人们记忆中。

对在团场生活过的人来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生活物资缺乏的年代,不但吃的东西稀缺,照明用的煤油也缺,唯一不缺的是柴禾。团场大多建在戈壁滩上,有取之不尽的柴禾。那时冬天比现在寒冷,通往塔里木的道路不畅通,运输十分困难,团场除机关和医院用煤取暖外,大多数单位采用柴禾取暖。那时,开荒任务重,没有多少休息时间,半个月才能休息一天,休息时,女人要利用这难得的休息天,把家好好收拾一下,男人要到戈壁滩深处去打柴禾。晚上,女人们就忙开了,她们要为男人准备第二天打柴禾吃的东西,和面炸油饼或蒸馒头。打柴禾是重体力活,除为男人们准备油饼和馒头外,还要把家里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拿出给男人们带上,让男人吃好有更多力量完成打柴禾任务。打柴禾要到戈壁滩深处,大多离连队有五六公里甚至更远,那里才有更多的柴禾。戈壁滩上没有道路,只有牧人和羊只走过的羊肠小道,不能一个人去,大多要约上几个伙伴一起,除作伴外,当推柴禾的独轮车陷车时,大家可以相互帮助。

打柴禾出发时间要早,天刚露出鱼肚白,男人们就呼朋唤友出发了,等走到目的地时天才大亮,到地方后,他们来不及休息就开始寻找目标,由于经常打柴禾,他们有经验,会挑选红柳枝多的,下面的根不但多而且粗壮,挖出来就可以装满一独轮车。戈壁滩上生长着大量的红柳树,枯死的红柳树下面的根是上等的柴禾,大多干透了,打回去就可以烧火取暖用。选好目标后,他们就脱掉身上的棉衣,甩开膀子干起来。先把枯死的树枝砍下来,然后再往下挖,挖不到两米就见到根,用斧头或用砍土曼使劲一敲就断了,打柴禾用的时间不算多,主要在来回的路上占用了大量时间。推着轻车走时轻松,而重车就困难了。那时,戈壁滩上没有道路,只有一些羊肠小道,装满柴禾的独轮车,人推着走就困难重重,遇上沙丘时,沙子厚独轮车就容易陷下去,这时就需要人帮忙在前面拉才能出来,如果没有人帮忙就要把柴禾卸下来,等把车推过去之后再装上去。

把柴禾挖好后,他们停下来休息,准备吃午饭,大家把各自带的东西放在一起,也算是个聚餐,有的人还带有酒,大家吃着喝着,把一切疲劳消除了,吃好休息好,他们就开始装车,装好后推着独轮车排成队往家赶。往回走比来时要困难得多,在松软的沙土路上推载重车,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前行,走一段路,大家已累得气喘嘘嘘,便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再走。夜幕降临时,女人在家还没见到男人回来,她们就着急起来,站在门前或是到连队附近高大的沙丘上张望,脸上露出焦急和不安,双手搓着来回踱着,不停地向远处张望,他们能打上柴禾,能平安回来吗?女人眉宇间聚起丝丝愁云。当她们看到远处出现男人们的身影时,便快步跑去,帮男人们拉车。男人见到女人来帮自己拉车时,心里也有了幸福感,再累也有使不完的劲儿。有女人在前面帮助拉车,步伐加快了,等推到家门口时,男人热汗淋淋浑身上下湿透了,像刚从水里出来似的,女人见了心疼起男人,她们掏出手绢帮男人把额头的汗擦去,让男人歇着,她们动手卸柴禾,堆到柴禾垛上去。男人也怕女人累着,他们不会歇着,和女人们一起卸,等柴禾全部卸完堆好后,俩人才推着车回到了家。女人把热水端过来让男人洗把脸,接着把早做好的饭菜端上桌子给男人吃,女人们为犒劳辛苦的男人,她们还会为男人准备点酒,让男人喝点酒消除疲劳,这时男人们吃着菜喝着酒,他们是最幸福的,脸上洋溢着惬意的笑容。

打柴禾除家里做饭取暖用外,还用来垒家里院墙,每个家的院墙大多是用红柳疙瘩垒起来,既坚固又耐用。柴禾也象征各家各户男人的勤劳,谁家的柴禾垛高大,说明这家男主人是个勤快人。谁家的柴禾垛小,这家男人就懒,让别人瞧不起。在地里干活女人闲聊时,她们也会聊到谁家的柴禾堆得又高又大,谁家柴禾垛小,而家里柴禾垛堆得高又大的女人,在别人面前总是受到尊敬。

现在人们住上宽敞明亮的砖块房和楼房,连队职工大多搬到团部居住,住连队的人越来越少。柴禾垛渐渐从人们眼前消失,这也是兵团团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

栏目责编:良子

上一篇:“三张照片”带给我的自豪感 下一篇:父亲的文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