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溺援之以手

时间:2022-10-23 01:54:00

故事二

《孟子》

淳于髡曰①:“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②。”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注释】

①淳于髡(kOn):齐国著名辩士,曾在齐威王、齐宣王和梁惠王的朝廷做官。

②权:秤锤,衡量轻重用。这里是变通之意。

【译文】

淳于髡问:“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吗?”

孟子说:“是的。”

淳于髡又问:“那么,假如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吗?”

孟子说:“嫂嫂掉在水里而不去拉,这简直是豺狼!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这是变通。”

淳于髡说:“现在整个天下都掉在水里了,先生不去救援,这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整个天下掉在水里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在水里,用手去拉就可以了――您难道要我用手去援救天下吗?”

【实用解说】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所以《论语》中有“不学礼,无以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的说法。它是古人为人处事的根本和标准。在古代,不符合“礼”的行为,都是会受人诟病的。但是这两则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没有按照“礼”的规定行事,却也得到当世和后人的称赞,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实际情况践行“礼”而不是教条地照搬“礼”是他们受人称赞的原因。

第一则故事讲的是晏子在国君死难这个问题上的处理办法。死君难在当时是符合“礼”的,是人们看待臣子是否忠心的一个标准。而晏子并没有为了尽愚忠而自杀,而且,他的言论和行动对这个困扰臣子的问题给予了最好的回答。他认为,君主如果为国家死、为国家逃亡,那臣子就应该为国君死、为国君逃亡,如果不是,那他就是他,我就是我。这种变通,成全了许多忠臣良将。

第二则故事讲的是淳于髡与孟子之间关于 “男女授受不亲”的对话。“男女授受不亲”是古礼中极为重要的一条。然而当嫂子掉入水中有生命危险时,孟子说,应该“援之以手”,伸手援救嫂子。孟子解释说,男女授受不亲,是礼;嫂溺援之以手,是权变。这里是孟子的变通。

以上两则故事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权变思想。权变,就是变通。礼的规定,只能是针对一般情况,当礼与义、与生命相冲突时,就得有所变通。

上一篇:如何“包装”高考英语作文 下一篇:Excerpt of The Blue Day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