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搭建生态屋

时间:2022-10-23 01:52:45

人力搭建生态屋

乡村需要钢筋水泥建筑,还是生态屋?问题似乎不在于哪个更适合,而在于哪个更主流。便宜简便的生态屋从商家手中夺回了居民自己建筑房屋的权利,但居民或许更欣赏能代表现代生活的高楼大厦。继1999 年台湾“9•21”大地震后成功复原了邵族村落,生态屋落脚在三四个华中、华北的贫困地区,进展速度缓慢,影响力也在若有若无间。这种因地制宜的可持续房屋在农村究竟可以走多远?

在2005 年7 月的一天,邱烨、王易秀和于同等10 多名学生志愿者,正在河北定州翟城村的生态屋建造现场拔草。开挖地基之前,学生们的工作就是清理现场,干掉荒地上半人多高的杂草。

网络上的一条生态建筑培训班的招募信息,把这些来自北京、天津、重庆等地大学建筑系的学生集合到一起。这个培训班更像是一次夏令营,学生们在谢英俊老师的带领下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协力造屋。期间,师生们吃住都在村内的乡村建设学院,共同完成地基、钢材放样、夯实墙壁等工序,建造起三开间两层楼、160 平米左右的地球屋002 号。

从实验开始

地球屋001 号作为翟城村的第一个实验品屹立在002 号施工现场旁。还在弯腰拔草的邱烨和营友们都觉得它的外形和普通农户在自留地上盖的二层砖房没什么区别,而当地的农民却不这样看。生态屋在河北农村的建造初期,当地一位农户甚至这样表示:“盖了这样的房子,我的儿子这辈子就别想娶上媳妇儿了!”一直在关注生态屋的建筑师戴晓华如此评价:“这样的房子,农民恐怕很难接受。农民想住现代化的房子,砖瓦盖的那种欧式小洋楼最好,这种轻钢架构、草土墙的房子让农民以为要回到住茅草屋的时代了。”为了让河北的农民接受生态屋,地球屋001 号和002 号以实验的身份应运而生。

这是谢英俊的生态屋在大陆的第二次实验。来到大陆之前,谢英俊的生态屋在台湾就已颇具盛名。台中丰原的一位居民找到谢英俊,希望订制一间按照自己要求设计的生态屋。如今,这间三层高的房屋依然伫立在台中街头,水泥外墙同一般别墅没有什么区别,屋内铺设了木地板,天井自然采光、主人在庭院种上了四季常青的植物。除了个人房屋订制之外,谢英俊还设计了一些公共设施,比如宜兰礁溪的户外剧场,用轻型钢材做支架、可伸缩的雨棚做顶也可以露天、木材搭建的舞台。“我们在台湾已经建了三四百个这样的生态屋,没有哪两个是一样的。”就地取材,材料的可塑性(钢材的延展、草和土以及和其他建筑材料的随意搭配)也使得房屋的造型满足了屋主的个性化需求。

2004 年,谢英俊带着生态屋来到河北,他希望能在大陆复制这种“盛名”,在这里用这种造时短、造价低、环保、可持续的房子,实现大陆八亿农民的住房梦。

组装骨架

“选在七八月举办这个建筑夏令营,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放暑假,另一方面是因为北方农村,特别是翟城村在冬天会出现冻土,那时候就不能施工了。”邱烨说道。河北的农村比城市凉爽很多,酷暑并没有耽误地球屋002 号的施工进程,烈日下锄草的情景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真正意义上的施工在除草之后开始。10 多人平均分成两队,一队开始用锄头和铁锹等传统工具挖掘出将近2 米的地基,基础完成之后,针对农村的居住环境,分别铺上一层油毡和防鼠网。

地球屋在建造之初就引得不少媒体热切关注,谢英俊没有想到自己将掀起一场“生态屋”的建造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给谢英俊冠以“先锋建筑师”、“实验建筑师”的名号。而谢英俊自己则表示,“我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师,生态屋是我的作品,或者说我的研究方向,我和同事们组建的工作室和其他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室无异,也是根据甲方的需要,为他们设计房屋。”

当地球屋的建造被媒体广泛报道时,有些施工细节只有邱烨自己可以体验。邱烨肩扛长约1 米、厚约6 毫米的轻钢条,来到已经挖好的基础旁,“我觉得并不费力,即使是那些长10 米左右的钢材,三五个女生扛也就足够了。”接下来,拼搭房屋框架的工作开始了。邱烨他们按照图纸上的接点切割钢条,并钻孔以便用螺丝和螺母将这些钢材组装成型,整个过程就像搭模型。在施工现场看不到吊车和挖土机,他们不需要重型吊装机器,邱烨和其他5 名学生就可以全权负责了。

这些钢条除了比普通建筑用钢要薄两倍之外,还有一点不同:“我们用的是C 钢,由于较轻薄,谢老师和他的同事决定在里面插上竹子,增强坚固度。”而这个设想在之后也经过了改良,比如在河南兰考的地球屋是往C 钢中灌注混凝土,成了钢筋包裹混凝土,完全颠覆了传统盖房的混凝土包裹钢筋的概念。

拼装地球屋002 号内部轻钢结构只是施工现场之一,剩下的人兵分两路同步开始了混合草土的工作。夯实墙体的材料除了草和土,还有挖掘地基时产生的泥土和碎石。于是,建造这种生态屋的过程也成了一个可循环的生态系统。

草墙土壁

地球屋的身份是示范屋,而谢英俊的初衷则是把生态屋作为私宅在农村广泛推广。如今河北在建的地球屋002 号暂时没有做天井、圆顶等过多的设计,和普通的混凝土两层小楼一样,四四方方,规规矩矩。因为现在他们首先要说服村民的是生态屋便宜且坚固。

高约7 米,与在建的地球屋002 号相隔数米的001 号成了定滑轮的天然支点。支点之下,邱烨和8、9 名学生已经准备好,把躺在地上的轻钢框架拉起来,地球屋002 号立起来了,所有人扭头看001 号――无恙。这下,坚固度初步取得了村民的信任。

一直在旁边和泥土、桔梗打交道的学生该上场了。贴着一层的钢架做了一个50 厘米高的夹板,这时泥土和桔梗的混合比例已经根据当地的湿度调适妥当,填充在夹板之间,学生像舂米一样,用工具或双脚夯实。草土墙就用这样的方法一层一层搭建上去。其实农村早已存在草土墙建的房屋,但用草土墙搭配轻钢、防鼠网这些现代新型建筑中使用的材料还比较少。像地球屋002 号这样一个两层160平米的屋子造价也不过三四万块钱,农民开始相信自己也可以住上便宜又不失现代感的房子。

人人都是建筑师

开学在即, 邱烨一行人离开时,地球屋002 号外墙上, 为了防水抹的那层厚厚的石灰还没有干透,内饰也还没来得及做。两、三个月后,邱烨看到了地球村002 号最终的效果――坡屋顶、老虎窗、一点儿也不土。当初担心自己儿子住这样的房子会娶不上媳妇的农户,如今成了生态屋施工队的一员,出现在河南兰考地球屋003 号的修建现场。地球屋003 号施工队成员的年龄均在60 岁左右,而房屋内外装饰的工作由一些妇孺和小孩就可以完成。在这里,常常可以看到“老头儿、妇女和孩童齐上阵,欢声笑语把房盖”的场景,不用吊车、推土机,农民协力就可以造屋了。谢英俊还带领过一支由部落边缘者组成的施工队。1999 年,台湾“9•21”大地震的邵族重建现场,十来位戴鸭舌帽、穿汗衫、头发挑染、皮肤黝黑的青壮年在施工的间隙不时啜一口小酒。这些邵族部落里的失业青年、酗酒者、残障人士等边缘人士就是谢英俊的施工队,他们的任务和如今的学生、老人、妇孺一样,不停地踩踏混合好的泥土和桔梗,整个过程就像旧时妇女清洗床单――站在木盆中不停地踩踏。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拼接钢材,收集当地的竹子、木头、麦秸等,搅拌、夯实、填充,亲手见证自己部落复原的全过程。

挽救这些边缘人士的同时,生态屋的建造也拯救了邵族这个部落。邵族,这个居住在日月潭畔的部落,只有不到300 人。大地震后,他们的聚居场所和祭仪场所严重坍塌,只剩一片废墟。游离失所的邵族人面临灭族的危机。在部落重建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钱,而且普通的混凝土商品房无法满足部落对祭仪场所的要求――谢英俊的生态屋可以解决。

邵族族群聚居,祭奠仪式繁多,谢英俊为他们设计了竹屋社区,社区里有图书馆、体育馆、教室、工坊,均是一、两层的房子,屋里设有摆放祖灵的神龛,前庭后院有晒谷场,祭奠仪式就在这里举行。

2001 年3 月,复原的祭仪场地上,邵族人终于恢复了因地震而中断的播种祭。这一刻起,谢英俊的建筑生涯彻底发生转变。他要带着这样一个环保、可持续的作品漂洋过海,改善大陆农村的住房现状。

较早受益的是河南兰考村的村民王德显。他被兰考村建造的地球屋003 号所吸引,邀来谢英俊的建筑队改造自己的老宅。全村上下显然把这次建造看成是一桩盛事,他们把王德显在建的生态屋称作“西洋景”。内饰做完,屋子正式落成的一刻,村民陆续进屋体验:夏天屋子里比外边凉快,堂屋铺上了水磨石地板砖,着泥巴和草沫的外墙刷上了白灰,楼梯扶手也焊上了不锈钢材。房顶是清一色的竹片,透过几扇宽大的窗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院子中的鸡鸣狗斗。

在施工现场,村民或者学生协力建造生态屋。在办公室,他们协力设计生态屋,比如根据建造当地温度和湿度调配草土比例,在有限的高度内改变钢材的拼接点从而扩大可利用的空间。“设计院没有教学生设计简单的房子,现在通过设计专业训练的人,没有参与房子的设计,只是签签字、画画图。”谢英俊曾这样表示,“盲目地崇拜现代建筑,当然,现代建筑有优势,但通常我们只学了样子,比如阳台有非常厚的水泥,那纯粹只是在形式上模仿现代建筑,和真正的现代建筑完全是违背的,没有理性的基础和科学机制观点。现在全世界80% 的人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谢英俊一直着重表现生态屋的开放性,地球屋001 号在外形上同在建的002 号一样,但是内里一个是木结构,一个是轻钢构。而在河南兰考的地球屋003 号是一个两层错式的吊脚楼。

2008 年8 月,一座由两层四开间可供两户农民居住的轻型钢材架构的生态屋在四川绵竹开始搭建。这是谢英俊的建筑队带领搭建的大陆第一座用于震后重建的生态屋。

Tips

生态屋大观

注重绿色环保的今天,“生态屋”成为时尚。在世界各地,人们根据对“生态”的不同理解,选择出各异的材料,设计、建造着缤纷绚丽的“生态屋”。

大麻造“绿屋”

英国牛津郡科茨沃尔德小镇上的萨利•哈珀和托尼•威廉斯夫妇用大麻纤维建造起一座生态屋。

屋子的墙板、窗架使用的是大麻和石灰加工成一种特殊的建材,不仅无污染,还有很强的储热能力,隔音、防水、防潮、防虫,且不易燃烧、冬暖夏凉。这栋“绿屋”比起常规混凝土建造的房屋节省了67%的能源。

无独有偶,英国“替代技术研究中心”(CAT) 也正计划利用大麻纤维为原料,建造一个三层综合办公楼―――威尔士可持续教育研究所。英国建筑研究院研究报告发现,大麻房屋的结构和稳定性“至少可以与那些传统建筑相提并论,但却更具有‘绿色’特点――大麻的碳负极性质”。该研究院的石灰工艺主任伊恩• 普立特切特预言,令人激动的大麻建筑时代即将来临。

最昂贵的生态屋

720 万英镑买生态,代价不低。该生态屋位于距离英国伦敦100 公里的科兹沃(Cotswold)自然保护区内,还未兴建,就被买下,预计3 年建成。

这栋高价生态屋是依照保护区内生长的“蜂兰”造型设计。“兰屋”大小相当于英国一般双层别墅,临湖而建。房屋配备有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完工后,其生产的能源将超过其消耗的能源。

垃圾生成“地球船”

旧轮胎、铝制易拉罐和废旧瓶子等来自垃圾堆的原料,可用来建造生态住房“地球船”。

在英国萨塞克斯郡的一座有着280 年历史的斯塔默庄园的后面,“ 布赖顿地球船” 环保节能房正在兴建。房屋的外墙用900 只废弃的轮胎堆建而成(英国每年被丢掉的废轮胎大约有4800 万只)。轮胎里面填满碎石,外面裹上泥土并涂有特殊的材料。这样外墙不仅相当牢固,还可保温绝缘。

“地球船”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为房屋提供电能和热水,风力发电也可作为电能补充。除了装置有收集雨水的蓄水箱,它的屋顶也经过特殊加工,上面刷的特殊涂层可以减少水质污染。“布赖顿地球船”建成后将成为当地的社区服务中心。

会长大的树屋

用活树树根作基地,枝条作墙壁,从而建造出会不断长大的树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提出了生态住宅的构想。

树屋的窗户将用可随房屋不断长大的大豆塑料作为材料。屋顶上各种管线负责收集雨水,随后太阳能板将雨水加热,使其变成天然散热器。雨水被采集起来,利用管道输送到生态屋内。使用过的水将被收集在屋外的蓄水池中,其中的微生物和鱼可以消耗掉水中的杂质,使水重新变得清澈,随后渗入地下或自然蒸发。

要建筑该屋,需要搭起一个脚手架,以便引导树枝和树根的生长方向,然后再按自己想要的形状将它们加固。里面往稻草上涂抹黏土,覆盖上石膏,以防止潮湿和自然灾害。不过这栋屋子会不断长大,所以需要不断加层。

访谈――地球屋的是与非

“一同盖屋,强化族群意识”

罗家德 清华大学 社会学系博士

在台湾参与生态屋建造的多是部落边缘人士,这和大陆农村的现状相似。留守农村的多是妇孺或没有劳动力的老年人,青壮年多出外打工。由轻钢型材搭建的框架、草土夯实而成的墙体这些工作不需要重型吊装设备,以上这些人员就可以上阵开工。借由集体劳作凝聚、强化部落族群意识。

这次"5.•12" 汶川地震之后的重建工作也可以借鉴"9•21" 灾后重建经验。由可用于各种形态的轻钢型材构架,可以根据部落或村落的需求搭建成各种民宅,农民或少数民族居住在其中,社会关系网络依旧完好。灾后仍然保持聚居有利于群体的心理治疗,容易发掘身边人的情绪失常,降低抑郁症爆发的可能性。灾民一起参与重建 ,给予其重新开始新生活的愿景、凝聚社会网的同时也做了心理援助。

“建筑施工权没有放开,生态屋推广有很大阻力。”

戴晓华 一级注册建筑师 自由建筑评论人

现在农村已经不让使用粘土砖,而那些烧制的砖又贵,530 块砖大约可以砌筑1 立方墙,一块砖的价格在0.12 元左右,这样算,农民建砖瓦房依然是几十年的大计。轻钢架构的地球屋,抗震性优于砖混结构的。这是因为房屋的主要载重由框架承担,墙体只负责自身的重量,所谓墙倒屋不塌就是这个道理,即便是草土夯实的墙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但是,中国大陆的建筑物的施工权并没有放开,谢英俊作为来自台湾的建筑师,这个问题政府会很谨慎。像地球屋这样的房子用于震后灾民重建和解决农村住房,就打破了建筑业界的制度,将建筑的权利从商家手中夺回到灾民或者农民自己手中,这样一来生态屋的推广将会有很大的阻力。

上一篇:城市与乡村:低碳的憧憬与现实 下一篇:洗去头屑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