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时间:2022-10-23 01:26:11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电影《喜宴》的研究,透过种族文化差异的表层结构,来深入探求移民在一种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的身份的建构,通过对中西方家庭的观念,婚宴的看法以及性取向上的差异性进行描述,展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进而证明在跨文化的背景中,只能以文化身份的杂糅形式才能够解决在文化冲击下的身份构建问题。

【关键词】《喜宴》 文化差异 移民

1 引语

在20世纪90年代,身份概念开始作为文化研究的中心主题开始出现,一些学者指出文化身份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自然的,静止状态的反应,而是一个动态过程的反应,并且文化身份包含诸多的不同。多样的变动的碎片化的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结合在一起,正如Bulter 在“Identity: a Reader”提到的那样:身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实现的。为了搞清楚移民身份的重要性,Hall借用了Derrida的文化区域的“差异和追踪”,被证实是在全球化和移民化过程中混杂形成的一个开创新的突破。

2 东西文化的不同

2.1中美对于家庭的不同态度

从古至今,中国将孝作为行动的评判标准。根据儒家名著《孝经》,年轻人应该尊敬长者,在家庭中顺从长者的一切。孝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遵从父母或长者。在电影“喜宴”中,伟同和毛小姐的对话清晰地显示出伟同家庭的期望。

毛小姐:你父亲觉得自己时间不多了,但是他还有一个心愿未了。

伟同:什么心愿?

毛小姐:抱孙子。

由此看出伟同父亲希望成为祖父,保持宗族的延续性。

2.2性取向的不同

研究表明人的性取向可分为四类:同性,异性,两性及无性恋。根据中国传统的婚姻观,正常的婚姻应该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构成。异性恋是主流,道家形容为“阴阳”。大部分中国人反对同性恋,甚至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众所周知,同性婚姻不会产生后代,这或许是为什么中国人反对同性恋的原因。

3 身份构建

3.1身份构建阶段

人在身份建立的时候不得不经历下面3个阶段:居家简出,离家在外和家庭重建。

在第一个阶段,儿童意识不到文化环境。身份是由那些接近并且影响儿童的人所建立的,例如其他的家庭成员或护婴员。

在这个最初阶段,儿童不清楚“其他”,包括文化,理智和逻辑,“其他”也起作用。本性、天真和想象力的自我特征会渐渐地于“其他”纠缠在一起,这会引导人们进入第二个阶段,离家在外。在成长的过程中,人开始接触这个世界并且开始这个阶段产生最初的努力并且人开始努力去获得他的身份。离开以前的身份以为着对惯例的突围,这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当一个人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他或许会感到困惑。然后,他会试图去找到别的方法去保持或者重新发现他的身份。

在第三个阶段,一个人的身份需要变得十分自然。在这个世界上后者的临时状态符合人类的生活。例如,会满足生涯的目标,行为时为了适合自身的知识背景。身份是在寻找的过程中,而不是在既定的结构中并且受到结构的限制。

除了政治和环境因素,在美籍华人必须面对二元文化环境的边缘困境。在“喜宴”中,看李安建立许多中国的身份,包括中国大陆/台湾,年轻/年老,男人/女人和异性恋/同性恋。薇薇面临着身份建立的困境,努力地需要她自己的身份。薇薇并没有像伟同那样融入文化,她在躲避美国移民当局,不想被驱逐出境。在电影的最初阶段,我们可以看出薇薇的生活很窘迫,没有钱和绿卡。作为一个女性美籍华人,薇薇在美国很难获得一个身份认同,因为她的性别认同受到大多数文化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而变得复杂。因此薇薇必须建立一个新的身份去适应野蛮的生存环境。

4 移民文化身份的定位

4.1中国移民身份的分裂和转化

当中国移民在国内,他们顺从于中国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个人身份和集体身份重合,并且远离文化身份问题。然而,他们移民到美国,远离他们出生开始就伴随他们的文化,个人身份开始在这个环境中开始凸显。主流的文化引导他们有一个新的生活,但是中国文化的碎片仍然停留在他们脑中。因此,这两种文化的彼此竞争的结果就是主观。

人们的身份受到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他们参与在这个过程当中并且彼此竞争去控制个人主观。在电影的最初阶段,我们或许会认为伟同不是一个体贴的人,他尝试着接近美国文化。但是最终,我们发现伟同成为一个更为成熟的男人,他准备承担他对家庭和西蒙的责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男人成功地处理了遵从家庭的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忠心于他的爱的同性恋的结合。伟同实现了他的杂性文化的成型和意识的碎片的建立,意识碎片是他文化身份的苦恼的根源。

根据戈登马修理论,文化的自我塑造必须基本要通过意识的三中程度:深层塑造高于自我控制并且超出所有并且间接理解;中层塑造高于自我控制但是在理解之内;浅层塑造来自于自我控制并且完全可理解。

在这个电影中,在移民美国之前,伟同受中国文化影响,而且家庭的价值观已经根植于他潜意识的一部分。即使在某种程度上成功的体现了美国的价值观,逃离文化塑造是困难的。中层的文化塑造是关于“那是生活”,自我的建造顺从于言语的力量。作为一名中国移民,薇薇是一个独立的女性,通过兼职养活自己,她通过画家去实现她的美国梦。但是她除了婚姻之外,别无选择。只有通过这种转换,她才能得到绿卡和实现她的美国梦。第三种文化塑造就像置身于文化超级市场。在这个水平,任何的个人可以自在的行动并且选择他喜欢的方式。在这个电影的最后,伟同在中美文化之间取得了一个平衡:成为一个孝顺的儿子和忠诚的爱人。

4.2身份的超越——杂性

在文化多样性和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的杂性是现状的最佳描述。皮尔特斯这样描述文化的杂性过程:不同的文化相应范围内从分离的形式的同化到动摇和模糊文化界限的杂性。杂化指两种不同甚至对立的因素的混合,但是它认同杂交并且暗示着下等。杂交最初用于植物学和生物学研究,但是现在是跨越种族的重要工具。伟同在父母的压力下不得不娶薇薇。实际上,他们有了一个小孩。这时伟同必须处理有两个妻子的特殊家庭来平衡中西方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整合他的身份和实现文化杂交的概念以及加深他同他所爱的人的亲密行为,摆脱整个家庭的负担。

实际上,文化的杂交现实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因为太多的其他可见因素在真实的民族主题之下,但是不能完全保证他的可见性或真实性。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多种文化的一部分。一个人有性别身份,种族身份,宗教身份,阶级身份以及其他的地理身份,像邻居、城市、国家等。

在“喜宴”中,高先生可以说英语,通过伟同和西蒙的对话,他知道儿子是同性恋,最终,他接受了伟同的身份,因为他理解了儿子的问题。在离开美国以前,他和西蒙有一段对话,承认西蒙作为伟同的伴侣。换句话说,同性恋方式的生活风格已经正常化和被主流的传统接受了。

高夫人认为她的儿子在某一天会改变性定位,但是在薇薇告诉她,她最好接受事实。她回复说“她知道”,这也意味着高夫人通过接受同性恋也达到了文化的杂交。李安想要展示给我们只有经过传统文化对杂交的理解之后,才可以产生一种高于和积极的增值,正如高夫妇做的那样。杂交可能受到天生的文化控制和歧视的政治的影响。巴哈指出文化抵制并不一定意味着一种文化暴力抵制或者极其反对另一种文化;它意味着通过不可避免地变形和取代矛盾心理或者在主流文化框架下的模糊部署。

5. 结语

通过分析该电影,本论文旨在指出人身份的建立不应该依靠于否定其他而只坚持自我。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杂交不仅可以颠覆来自于主流文化的歧视,还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方式去释放文化混乱和身份碎片造成移民的痛苦。

【参考文献】

[1]Hall, Stuart.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SAGE,2000.

[2]陈平. 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3]孙建军. 中西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 辽宁经济管理学院学,2007(4).

[4]王菲. 从《家园》看美国华裔的身份变化.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1).

[5]王潇潇. 碰撞·东方·现实——论李安电影伦理价值冲突的想象和审美解脱. 硕士学位论文,广东:暨南大学,2008.

上一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下一篇:浅析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原因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