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信使 第8期

时间:2022-10-22 11:51:31

铁军炮兵团127师二营19岁的战士小满,赴川抗震救灾的15天时间,手机一直只能当作手表来用,对于他远在吉林家乡的妈妈来说,儿子一下子变得杳无音讯。5月25日之后,小满的手机上出现移动信号,他拨通熟悉的号码,叫了一声“妈”,电话那头传来妈妈喜极而泣的应答声:“孩子,终于听到你的声音了!”15天来没喊过一声苦,没掉过一滴眼泪的小战士,那一刻扑通坐在地上,眼泪像剪断了线的珠子。

四川的理县薛城镇,是一座文化古镇,曾经被称为“吉祥之地”,“5.12”之后,这里却是一片狼藉。大半房屋倒塌,水、电、通信全部中断。有时手机屏幕上刚刚能出现几格信号,却分外孱弱,一天几次的余震能轻易将其掐断。

几天时间,靠旅游业吃饭的小镇,顷刻间成了一座孤城。然而5月25日,“孤城”沉寂多日之后,却终于可以向外界发出自己的声线。手机上久违的信号,来自于河北移动卫星应急通信车保障小分队。这个一行4人的队伍,接到命令后立即奔赴灾区,理县薛城镇是他们的第一个通信保障任务。5月25日下午5点钟,卫星应急通信车到达理县薛城镇开始设备调试,30分钟之后,通话测试就显示正常,到了28日,薛城镇移动基站已经抢修成功,恢复对外通信。

康晓兵、刘东辉、李强、张丛磊,这四名卫星应急通信车保障小分队成员在石家庄移动公司都称得上是骨干力量。在灾区进行通信保障的26天时间中,河北移动卫星应急通信车保障小分队翻过雪山,走过峭壁,有时白天刮风,晚上下暴雨,住的地方海拔最高达到3000米,每天四五次余震也已经习以为常。过程虽艰苦,成效却显著。他们奔波在汶川、理县、黑水、茂县四个重灾县之间,不止一座“孤城”在他们的手中“复活”。

没有亲历灾区的人,无法想象通信的中断是怎样的窘况。小分队进驻的四个重灾县,人们对通信的渴望已经如同救命稻草。永和乡的抢着运送帐篷的救灾官兵为了跟家乡的亲人说上一句话,在余震塌方不断的情况下,负重徒步来回走二十几公里,只为到邻乡找个有信号的地方;永和乡的党委书记说,库存的物资只剩下了沙琪玛,因为电话不通,运送救灾物资的车辆不了解乡里的路况,不敢贸然进入;在薛城镇的卫生部下属某防疫机构里,一名40几岁的汉子惦念起家人就掉眼泪:“只要三天不给家里打电话,亲人就会认为我已经死了。”

河北移动卫星应急通信车保障小分队成了“救星”。通信恢复后,四名队员把自己的手机交给当地救灾官兵,供给战士们打电话。同时,在他们进入永和乡的当天晚上,3辆运送救灾物资的车辆就接连进入,党委书记的眉头舒展开了。一位救灾部队的高营长曾经专门找到小分队,在战士们的物资也紧缺的情况下,送了四包压缩饼干、四个方火腿,高营长说小分队帮助部队解决了心理问题。战士们离家太久,自从与亲人联系上之后,一个个都是生龙活虎,积极得不得了。

四名队员却并没有过多享受通信的便利,为了给灾区的人们留出信道,他们舍不得打电话,抽空发个短信给公司,汇报工作报平安。队员们说,他们首先得要让公司及时了解到工作情况,让领导放心,而留给自己亲人的时间,却少得可怜。

在灾区奔波的日子,尽管吃了不少苦,但他们还是充满干劲,每到一处提前开会,制定工作安排,他们也还是会说:“能让灾区的人们与外界沟通顺畅,苦也值得。”这份值得同样也刻画在灾区百姓的心里。小分队所到之处都能听到掌声,会收到老百姓送来的“礼物”。茂县潍城乡的小孩子,捧着煮熟的土豆和青稞酒,非要让河北移动的叔叔喝一口。永和乡的党委书记跑了好几个地方为他们找结实的帐篷,嘴里不住说着感谢。

一条电话线路,一格移动信号,就能让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灾区常常风雨大作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也没人会怀疑。应急通信车前听到亲人声音的那一霎那,所有人的心里都温暖如春。灾难像一只猛兽,而来之不易的通信信号,便是一缕阳光,照耀在孤城同胞们的心上,变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力量。

上一篇:享受财政支农的阳光 下一篇:恪尽职守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