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得天真

时间:2022-08-21 06:07:42

在采访杜先生之前,其实我们已经见过几次面了,都是在一些书法或是美术活动中,但始终没有机会交谈,颇感遗憾。在河北文艺圈儿中杜锡瑞的人缘真是有口皆碑的,真正接触过杜先生,就会知道其原因所在了。你会讶异于其纯粹如孩童般的真诚,这份真大抵可以用稀有来形容了。

像杜先生这样的艺术大家,往往都是心思单纯的人。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说法:不纯则不专,不专则不精。但是,杜锡瑞例外。大家说起他,众口一词,称他是通才。杜锡瑞是河北目前涉猎艺术领域最广的艺术家:他精通书法,肆意挥毫泼墨间灵性尽现;他擅长篆刻,于方寸之间运转乾坤;他通晓音律,笛子、口琴诸多乐器信手拈来,无师自通;他熟读文史,在享受中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诗歌;他专注于朗诵,参军几十年,历场压轴大戏都离不开他;他潜心雕钮,艺术精微,其专题报道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轮番播出……多于艺,不难;多于艺并精于艺,太难。所以说杜先生是一个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个案。

对于这个问题,杜先生称自己不仅不能心无旁骛,而且还会“三心二意”。他说自己并算不上一个专心的人,甚至是根本无法长时间坚持做同一件事,更谈不上做艺术的苦行僧。他喜欢顺其自然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这么简单。书法、雕钮、篆刻一切随心而动。他甚至开玩笑说,有一日去医院体检看到墙壁上有介绍儿童多动症的图板,细读下来竟和自己有几分相像,活了大半辈子才知道原来自己是个“多动症患者”。这当然是句玩笑话,杜先生的爱好可都是吃时间、吃功夫的,他的涉猎广泛是建立在样样精通的基础之上。这样的三心二意反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专心专注,只有在兴趣的最高点去进行学习创作才是最高效的选择。我想,也许正是这份随缘性成就了杜锡瑞,随心所欲之间攀登到了一览众山的高度,如刻意苦持反而会适得其反。

杜锡瑞涉猎艺术门类中最负盛名应称他的书法。他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誉为“德艺双馨”会员,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书协省直分会主席。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参加历届省展,七届国展,全国首届大字展,全国名家邀请展,由中国人民总政治部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军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中国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和河北省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法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展览。辞条收入《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美术家年鉴》等多部辞书,出版《书法与篆刻》、《杜锡瑞作品集》、《巧雕印钮艺术》、诗文集《野丝瓜》等专著。

谈到先生与书法结缘,他说主要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自身,天赋和兴趣是一个先决条件;其次是家庭因素,他的父亲在乡里是个颇有影响的文化人,严于家教,能文善写,书法尤以柳体、赵体见长。杜锡瑞的书法起步于柳、赵,与父亲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年幼的孩子虽未能悟出书法的精妙,却打下了坚实的童子功。最后,则是环境因素,工作后接触到了一些名家大家,周围有很好的文化氛围,使他自然而然走上了艺术的道路。其书法作品不师一家,不宗一派,古今书圣、名家均在他博观约取的视野之内。追溯渊源,他起步柳、赵,而对“二王”一派感悟、承继缘深。锡瑞先生认为:“心正笔正为学书之本,博涉多优是立书之基。”他主张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艺术水平,用“心”去写字,在广泛的爱好中陶冶情操,用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书法拓宽路子。他在《感悟书法》一诗中写道:“书道贵在得天真,帖精碑髓化为魂。金石霸悍添傲骨,诗词高雅去俗尘。修养学识作底蕴,灵感悟性炼精神。宗法百家归自然,不见师承最高深。”书家评论“杜锡瑞先生的行、草、隶、篆、楷各种书体作品均不以奇巧炫世,不以粉黛媚人,用笔逆侧并用,得心应手,使转果断,变化自如;结体宽博坦荡,纵横有象;通篇生气勃勃,飘若惊龙;尤其是用墨润燥相间,浓淡适宜,其飞白处,枯而不燥、疾而不浮,颇得‘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之妙。”他的书法所以达到如此境界,“与他在创作中,一贯坚持力避局促,追求高雅博大;力避柔滑,追求超迈壮美;力避矫情,追求天真;力避甜俗,追求质朴洒脱的正直心息相关。”正是基于上述理念,他才能够广收博取,融碑学帖学于一炉,见贤思齐,温文尔雅,不骄不躁,基于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多流美之巧,而无浮华之气,从而形成了自己轻松自然的艺术风格。

先生的书法,更得益于他对姊妹艺术的广泛涉猎:他注重从音乐的旋律中体悟书法用笔的提按节奏,从印钮的造型中捕捉书法结构的形态,从篆刻的线条中探求书法的金石之气,在研习古诗文中培养对书法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能力。杜锡瑞的姊妹外功,不仅给他的书法以丰厚的底蕴,而且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滋养,相得益彰。杜先生说:大凡艺术,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相通的,只要你在某一方面下功夫、真正摸着门道,那么就会一精则百通。先生的书房取名“半瓶斋”,他说因为自己涉猎广泛,怕多而不精,落个浅尝辄止、一事无成,意在激励自己永不满足。在这半瓶之间,却蕴藏着江河大海的气魄。

先生的篆刻艺术酷似他的书法,朴实、大气、厚重、灵秀。以秦汉为宗,老老实实,不求险怪。走的虽是“无师自通”路子,但“无师”并非“不师”,只不过不宗一派,不师一家而已。他的作品,更多取法秦汉,尤对小玺印彻悟较深。其阴文印,用刀爽利,酣畅淋漓;阳文印线条老辣,疏密得当,更显古朴典雅,端庄大气。

杜锡瑞的巧雕印钮更令人拍案叫绝。其构思之巧,雕工之妙,为常人难以想象。出自他手下的作品,不拘园景、花卉、鸟、兽、鱼、虫,尊尊玲珑剔透,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其印钮作品,真真每一件都是孤品,绝品。

谈话中,杜先生说自己五十岁时刻了一方闲章“五十年少郎”,现在六十了,正准备再刻一方“花甲学童”。我看着眼前的先生心中感触良多,这个既有孩子般的坦诚与纯真,又兼备了青年人的热情与追求,同时充满了长者的智慧与胸怀的艺术家让我心存敬意。今天的杜锡瑞成就等身,荣誉满怀,但他仍抱朴守真,精深博涉,依然故我。他活泼真诚的性格、洒脱快意的人生观,孜孜求之的钻研精神,在当今艺术界贵乎稀有。同行的每个人都因此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我敬重杜锡瑞先生。

先生那句“书道贵在得天真”,我想,人生亦然。

上一篇:精品带来市场 下一篇:享受财政支农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