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学以致用,让数学回归生活

时间:2022-10-22 11:47:58

让我们学以致用,让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所以,我们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联系周边生活情境设计和大家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比较亲近和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来研究和观察问题,让抽象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和形象。鉴于此,笔者从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出发,对怎样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特此总结如下:

一、设计生活情境,诱导学生探索

数学生活化要求一线数学教师必须研究和分析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切合点,经过巧妙的引导将数学理论知识还原到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去,趣味十足的情境教学可以诱导学生探索不止、兴趣不衰。这就要求初中数学老师需要科学地改编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把准学习知识和学生生活周围的切合点,充分发掘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元素,强化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和主动性。

比如,笔者在给大家讲解数学分类讨论法时,就从一个实际生活问题开始的:王主任带领一个班37名学生去参观动物园,买票时发现出台了新规定,单价票10元,如果大于等于40位的团购则可以打9折,然而王主任却毫不犹豫地买了40张票,大家说一说王主任为何这样做?学生马上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探索研究:如果单购37张票要花370元;如果我们团购40张票则可以按九折才需要360元,这样对比,虽然多买了票,但节约了10元。如此设置教学情境,在有趣的探索中让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并结合生活经验成功领悟了分类研究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达成教学目的。

二、培养建模技能,提升解题技巧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数学问题往往被许多繁杂的信息所干扰和蒙蔽,因此我们必须在引导处理生活问题时学会摒弃无效信息,然后采集我们需要的信息和数据,建立科学规范的数学模型,展开数学计算,最终解决问题。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应用”时,我就借助以下例题入手:林地甲有木材200方,林地乙有木材300方,由于工程需要我们要将它们全部运送丙、丁两地。已知从林地甲地往丙、丁两地运费分别为20元/方和25元/方,从林地乙往丙、丁两地运费用分别是15元/方及24元/方,如果丙地需木材240方,丁地需木材260方,大家说如何调度比较省钱?在大家分析时,笔者又提示几个关键问题:(1)总运费是由哪几个变量决定的?(2)由林地甲、林地乙两地分别运往丙、丁两地的木材量共有多少?(3)这些量是怎样“此消彼长”的关系?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索这三个提示可以建立总运费与某一运输线上的木料运输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然后通过函数关系来解决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对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诸如利率、营销等问题进行建模训练,让学生感受数学概念和定理等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经过抽象分析和概括归纳而建立的数学模型,同时体会数学回归生活处理各类实际问题。

三、鼓励实践运用,体现学以致用

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过程生活化、兴趣化,努力为大家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提供广阔的实战空间。唯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将课堂中掌握的理论知识反作用于生活实际,用实践中增长的技能填补教材中没有提到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满足学生迫切的求知欲望,产生强烈的学习共鸣,进一步掌握处理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技能。

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如此设计实践活动:让大家观察周围事物,说一说都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一时间,学生摩拳擦掌、争先恐后,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养成观察和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还有,在学习“用扇形图描述数据”内容时,笔者为了切合实际问题进行了如下设计: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我国2010第六次人口大普查的有关数据,并根据人口结构设计扇形统计图,然后根据国际量化标准分析我国人口有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此要求,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和现象,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喜欢数学、探索数学、运用数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情感,提升大家观察生活并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一些建议和总结。总之,一线初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诱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理论和实际生活的相互作用,然后结合教学目标联系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努力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数学情境和练习实践活动,让学生最终掌握以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树臣.论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的两个根本途径[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09).

[2]杨淑君.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03.

[3]伍初莲.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上一篇:教学反思时时写 化学实验步步高 下一篇:做好初中生物演示实验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