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国外是如何监管银行理财的

时间:2022-10-22 11:11:15

看看国外是如何监管银行理财的

日本:风险预警“不厌其烦”

日本法律对银行推销理财产品的程序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从源头上保证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有了风险预期。

首先,银行会根据风险等级将产品分门别类做成目录,并把基金产品的销售程序编成手册,发给员工,进行培训,要求他们熟悉各种产品。客户前来咨询理财产品,需要先填写一份包括家庭年收入、资金运作目的、有无投资经验等内容的问卷调查,并在调查表上签字。

随后,银行职员会根据客户经验和投资目的,有针对性地推荐理财产品,并详细介绍相关情况。当遇到老年人或者第一次涉足金融产品的,银行职员会花费更多时间解释,直到客户听懂并签字。

然后,银行将把产品有何风险、最坏的运作情况和最好的运作情况一一告知,客户在表示了解之后签字。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拿到客户三个签名后,银行才能开户。

日本银行之所以严格执行这一系列繁琐的程序,并不仅仅是为了回避与客户发生冲突,更主要是因为其《金融产品交易法》规定,只有严格履行告知义务,产品运作出现亏损时,银行才能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美国:法律成熟监管有力

李山泉是美国前5大基金公司――奥本海默基金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高级基金经理,是华尔街华人精英的杰出代表,他管理的基金在同类基金中长期名列前茅。在谈到基金运作及监管等问题时,他说,美国的基金法规非常完善,包括银行在内的任何机构从事基金业务都必须获得美国证监会认可,并遵守基金法规。

美国的基金法规主要包括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1933年的《证券法》以及1934年《证券交易法》等。“美国的基金法规非常严密、周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金业的发展,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由于有可操作性非常强的法律法规作为后盾,加上严厉的监管及处罚制度,绝大多数美国银行理财产品都是在非常规范和透明的环境中运作的,违法乱纪的事情很少发生。

李山泉介绍说,美国的基金公司都非常自觉履行承诺,因为“一旦出现违规并被查处,其代价非常昂贵,即基金管理人不仅要‘吐出’此前所赚取的所有利润,并且还要被课以重罚,从此永远不得跨入这个行业”。“在美国,监管部门对基金业违法者绝不可能作出所谓‘下不为例’式的‘不痛不痒’的简单处理,严厉的处罚制度吓阻了相当一部分人。”

据李山泉介绍,美国的基金运作相对规范,特别是开放式基金比较成熟,已成为非常受欢迎的大众理财工具。从1980年至2005年,美国持有开放式基金的家庭户数从460万户上升到5370万户,占家庭总户数的比例从5.7%提高到47.5%,也就是说,近一半的美国家庭持有基金。此外,美国70%的基金投资者至少有10年投资基金的经验,平均年龄是48岁,家庭平均金融资产约12.5万美元。“这是一个在投资意识、能力、经验乃至年龄上都比较成熟的投资群体,因此他们都清楚地知道:收益永远和风险连在一起,收益的大前提是一定程度的风险。”

德国:不准承诺预期收益

由于实行金融混业经营,德国银行多为全能型银行,可以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在内的全套金融服务。对一般家庭而言,银行往往成为最重要的“投资顾问”。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提供个人投资建议,帮助客户选择股票、债券、保险和储蓄等金融产品。

为了争夺客户,银行会竞相推出不同的个人理财产品。现任德意志银行房地产基金公司Global Skyline Capital总裁郑骢博士指出,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收益率,德国银行在宣传金融产品时,明文规定不准承诺预期收益率,只允许公示历史业绩,严禁误导投资者。

按理说,投资者应对自己的投资决定承担责任。但德国曾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学生用学费投资股市,结果股票下跌,学费全赔了进去。后来,这名学生银行,法庭判决银行退回全部学费。理由是银行没有尽到告知义务,学生没有收入,且不能承受这样的高风险。

目前,德国证券交易风险共分5级。德国银行通常会向投资者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投资者在权衡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后选定某个金融产品投资时,需要本人签署相关文件。

为了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德国金融监管局在加强对投资者风险教育的同时,于今年2月份同德国中央银行就金融监管达成了新的协议,金融监管局负责监督证券交易的全过程。诸如企业虚假宣传、证券场外交易以及腐败行为等,金融监管局会直接干预,并将违法者绳之以法。(摘自2008年4月21日新华网)

上一篇:全球变暖考验粮食安全 下一篇:新西兰的地震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