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松林:企业文化的精耕细作

时间:2022-10-22 10:37:02

黑松林:企业文化的精耕细作

【摘要】给予员工丰厚的报酬,关爱员工的情感需求,帮助员工提升自我价值,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眼睛――细节。

【关键词】企业文化;落地;细节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面临外资涌入和“走出去”的双重冲击下,一些企业开始寻求自强之道,在资本、技术有限的情况下,企业文化这一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与实践,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把企业文化与企业行为有机融合到一起,并有效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还不多。企业文化如何落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成为当下企业文化建设中困扰人们的突出问题。对此,江苏黑松林在多年的企业文化建设中,积极探索,努力创新,走出了一条“以小促大,以软补硬”的特色之路。

一、春风化雨,以情动人

一天早上,天下着毛毛细雨,公司的小张未穿雨衣,骑着他那辆新摩托车,飞一般地朝工厂驶来,这一幕被黑松林的董事长刘鹏凯看在了眼里。下班后,刘鹏凯让行政科长买了顶头盔送给小张,并带给他两句话:骑车注意安全,家人盼你早归。

小张接过头盔,动情地说:“厂长把我们当亲生女儿一样关爱,替我们考虑的真周到。”

自此,凡厂里员工买了摩托车的,刘鹏凯都要送上一顶头盔,另加两句叮嘱。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刘鹏凯对员工的体贴与关爱像甘霖一样滋润着他们的心灵,滋润着黑松林这片沃土。

二、润物无声,百年树人

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某公司到黑松林考察,公司副总裁指着墙上的一张看上去很旧的箩筛问:“What 's this(这是什么)?”

小石告诉他:这是专门用来捡煤渣用的特制钢筛。

“OK,OK……”副总裁一脸的敬佩,竖起大拇指:“Very good!”

现代管理中,要想让员工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设计一个既能体现劳动价值的报酬标准,又要能创造一个充满主人翁意识的工作环境。从“要”变成“我要干”,从“为老板干”变成“为自己干”,从“吃一顿饭”到“吃一辈子饭”,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树立对企业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把企业看成自己安身立命、实现价值的场所,与企业风雨同舟。

三、外化于形,开拓市场

西安一家铸造厂从邮局汇去14元钱,向黑松林提出购买一套铸工胶,用于新产品的实验生产。

一套胶的邮寄费就要15元,这明显是一笔赔钱的生意。但市场部的员工还是将产品寄出,并退回了14元的货款,同时在汇款单上附言:“试验生产,免费支持。”

不久西安铸造厂来人要求大量订购铸工胶。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市场的开拓需要宏观的营销理念、战略,但更需要企业对客户需求和心里的把握,从细微处着手,在稳扎稳打中把握商机,赢得市场。

从科学管理到人际关系理论,从系统理论到权变理论,一直到当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使企业文化转化成生产力,使企业获得最大效益,从起初的把员工看成机器到强调尊重员工的需求再到把员工当成企业发展的核心,从严苛管教到物质满足再到情感呵护,员工的价值与地位被凸显,在我们这个被儒家文化浸润了几千年的古老国度中,如何使员工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把自己放心地交给企业,把企业的利益看成自己的利益,我想这是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当下所面临的最为头疼的问题。

很多企业家抱怨自己的员工太“娇气”,我给他们每年都涨10%的工资,在节假日的的时候都会给他们送去问候,另外我还会在企业闲暇的时候组织他们进行技能培训,但他们在工作时仍是应付了事,丝毫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难道这些舶来品对中国人不起作用?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巨龙已绘画完毕,但却没有生气,原因在于没有点睛!同样,给予员工丰厚的报酬,关爱员工的情感需求,帮助员工提升自我价值,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忽视了企业管理的眼睛――细节。

黑松林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的乡间作坊发展到如今拥有3万吨水基胶年产能的现代化企业,刘鹏凯用了三十载的春秋谱写了一首动人的黑松林之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把几十个、上百个甚至上千个人组织到一起为企业工作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让员工把自己心甘情愿的交给企业,愿意与企业同甘共苦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做好这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除了要一系列的管理理论来支撑之外,更需要从细节入手,让员工与企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同命运、共呼吸,牢不可破的整体,让企业能够抵御市场寒流,在逆风中斩浪前行!

上一篇:发达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及其对中国借... 下一篇:浅述机电设备招标投标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