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透视:河南文化的“满汉全席”

时间:2022-10-22 10:27:51

全景透视:河南文化的“满汉全席”

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文物、戏剧、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灿若星辰。近年,河南省委、省政府站在构筑和谐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高度,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200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草案》《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绘制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宏伟蓝图。

百姓的事儿就是政府的事儿

百姓的事儿就是政府的事儿。为了提高百姓的精神生活质量,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继河南博物院、河南文学院之后,河南艺术中心、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以及安阳、新乡等市级文化中心相继开工建设,标志着全省文化设施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河南艺术中心总投资7.3亿多元,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由大剧院、音乐厅、小剧场、美术馆、艺术馆5个球形单体建筑组成,造型优美,设施完备,是河南迄今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文化场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工程,总面积3.46万平方米,投资规模近1亿元。目前,园林式学院已初具雏形。全省县(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基层文化设施也在不断完善。2004年至2005 年,国家和省级财政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扩建和改造了一批市县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目前,全省有公共图书馆136个,博物馆76个,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2478个。

基本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过大力开展文化先进县创建工作,全省国家级文化先进县达18个,省级文化先进县33个。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建成25个基层分中心;实施基层图书馆配送图书工程,年投入资金160万元,配送图书10万册;全省博物馆“三贴近”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年举办陈列展览200余个,接待观众400多万人次。河南博物院推出了反映我国古代天文科技成就的“天地经纬”陈列,并计划投资1.5亿元,全面提升陈列展览功能;积极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全省6556个农村电影放映队全年放映电影30余万场,成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文化场馆全部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并通过增加开放时间、增加服务项目、增强管理力量、策划组织系列活动等,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服务。

全省各级文化部门依托全省110多个文化广场和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组织举办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电影放映、艺术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2004年、2005年,下乡演出近7万场,举办广场文化活动近500次,送电影下乡近6万场,培训农村文艺骨干近1.6万人,形成政府办文化和群众自办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了全省群众文化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个抓手与跨越的脚步

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河南省文化厅确立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即:依托骨干企业、产业项目、产业品牌三个抓手,突出深化改革、发展民营、巩固阵地三项重点,发展传统、新兴、社会三大文化产业,奋力实现全省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大型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11月29日,以省电影公司为母公司,联合河南省演出公司、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公司、河南中州影剧院等14家单位组建的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河南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新成立的河南文化影视集团,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手段,以做大做强“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品牌为重点,以打造融生产制作、销售发行、消费放映、后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为目标,逐步形成根植中原、辐射全国的发展格局,成为全省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目前,他们正在省内外建设10座五星级国际标准现代化多厅影城,待全部影城建成后预计每年票房收入达两亿元以上。为了整合全省杂技资源,规范市场,统一品牌,促进河南杂技艺术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繁荣河南杂技事业,省文化厅组织省内7个国有杂技团(校),注册成立了河南中原杂技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此基础上,将组建跨行业、跨区域经营的河南杂技武术集团,打造河南杂技品牌。同时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产业企业,命名开封清明上河园、许昌荣昌钧瓷坊等12家企业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民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全省连续组织两届重大社会文化项目推介活动,推出大型文化活动项目300多个,签约资本达5000多万元;在宝丰县召开了全省农村演出市场工作现场会,推广宝丰民间文化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引导、扶持全省民间演出团体;大力发展歌舞厅、演艺酒吧等现代城市文化娱乐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德亿歌剧院”、“西部酒城”、“零点酒廊”、“美乐迪量贩式KTV”等一批大型的综合演艺场所和休闲娱乐场所,繁荣城市演出娱乐市场。全省网吧目前已发展到5000多家,音像连锁企业已发展到6家100多个门店,演出中介机构发展到89家。

对外文化交流日益繁荣。坚持政府组织和民间交流并重,友好交流与商业性演出相结合的方式,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每年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项目100多个,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举办了法国“河南文化周”、“中原文化非洲行”、美国旧金山“河南文化周”等系列活动,策划《洛阳之梦――唐三彩展》、《中国古代动物艺术――来自河南博物院的珍宝展》、《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精华展览》赴日本、比利时等国家展出,获得极大成功。积极推动杂技、武术等节目对外商业演出,打造品牌,不断扩大国外演出市场份额。大型原创舞剧《少林雄风》在北美演出100多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打造百姓爱看的精品文艺

本着百姓爱看、百姓喜欢的原则,河南精品文艺不断涌现。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豫剧《程婴救孤》荣获全国专业舞台政府最高奖文华奖第一名和新剧目、编剧、导演、表演、舞美、全国观众最喜爱的戏剧共6个单项奖,实现了河南省在全国文华大奖评选中零的突破。该剧在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中,又以其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和谐统一以及较高的演出场次,在30多台剧目中脱颖而出,荣登十大精品剧目榜首,实现了河南精品文艺生产的又一次飞跃;组织实施“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精心打造的《木兰诗篇》《风中少林》《河洛风》《清明上河图》等4台高水平的剧目,将河南的高雅艺术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现代豫剧《村官李天成》、曲剧《惊蛰》等一大批精品剧目不断在全国各项赛事中披金挂银,河南舞台艺术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影响逐步扩大,城乡艺术舞台呈现繁荣发展的喜人气象。

演出市场进一步繁荣。豫剧《村官李天成》参加上海市“浩然正气映天地”优秀舞台剧展演,在11个区县巡回演出21场,创下河南地方戏在大都市演出场次的历史新高;大型舞剧《风中少林》演出35场,并与美国蓝马克娱乐集团签订了两年800场的巡演合同;曲剧《飘扬的红丝带》参加了由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主办的“红丝带万里飘”预防艾滋病文艺节目全国大型巡演活动,圆满完成了在河南的巡回演出。省直各艺术表演团体均实现了年演出150场以上,演出收入超百万元的目标。

院团改革全面推进。改革省直艺术表演团体投入方式,变向重点剧团投入为对重点剧目投入,变产前、产中投入为产后效益奖励,促使艺术表演团体面向市场多生产、多演出;改革分配制度,大幅提高主创人员、主演人员的收入,拉开收入档次,促进演职人员出名作、排名戏、创名角;改革用人制度,实行新进人员人事制度,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促进优秀人才的集聚。

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要看好用好

为了保护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河南省率先在国内设立省级“文化遗产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将每年11月份的最后一个双休日定为河南文化遗产日。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 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共同主办,有关单位和省辖市参加,活动以“我爱河南文化遗产”为主题,通过免费开放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珍贵文物精品展览、文化遗产知识讲座、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等,全面展示珍贵文化资源,促进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全民的文化自觉意识。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期间,73处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和文物景点免费接待观众460多万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取得很大进展。继龙门石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取得成功。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面启动。确定了第一批46个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保护名录和首批24个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加大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力度,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节目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巡礼”系列报道活动。

文物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配合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 2005年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项目达119个,发掘面积达9.5万余平方米,清理古墓葬1644座。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在对上蔡县郭庄楚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一大批精美文物,这是为全省近年来发掘的大型楚墓之一,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大遗址保护取得重要进展,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殷墟、郑韩故城、汉魏洛阳故城、北宋皇陵等13处大遗址列入国家首批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项目。集中资金,抢救维修文物古迹,全省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全面保护。

上一篇:寻找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达·芬奇密码” 下一篇:“东方莎拉·布莱曼”的梦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