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2 09:13:51

论以人为本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高校的教学工作是国家教育制度的命脉,而教学管理的探讨一直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提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关键词:行政型教学高校教学管理;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209-02

1引言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是利用行政方法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模式,它强调按照权威性的行政法规和既定的规范程序实行教学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具有集中统一、有章可循的特点,可以避免各行其是、任意行事,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后来,它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缺点和弊端。具体如下:

(1)教学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所学专业五花八门,很少是教育管理科班出身的,虽有专业知识,但缺乏必要的教学管理理论基础和能力,加之一上岗就得面对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对于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只能是在摸爬滚打中悟出点道理。

(2)领导对管理人员再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管理人员几乎无外出学习的机会,更不用说在职进修,这种闭门造车的工作学习方式,无疑会阻碍教学管理的效率。

(3)行政权力的管理多、学术权力的管理少;共性管理多、个性管理少;低层次的管理多,高层次的管理少。

2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外教育界都较为接受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特别是我国教育界正在努力转变传统的以效率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的以理性为本,坚持教育管理科学化的管理理念,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发展观。“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是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映射到管理层面,不论传统的以效率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还是现代的以理性为主,坚持教育管理科学化的管理理念,都普遍存在着忽视对被管理对象的个性需求和个性品质的尊重、关怀。

3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

3.1以人为本,创新高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以人为本”是高校管理理念的基础,实施教学管理创新,必须首先做到管理理念的创新。21世纪的高级人才不仅要具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同时还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后者在传统的高校管理理念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在传统的高校管理理念中,高校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导地位相当明确,但是偏重知识传授使教师定位多少带有一丝“工具性”色彩;另一方面,传统的高校管理理念没有把学生当作有思想的个体的人看待,只是将其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忽略了他们作为学习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因此,教学管理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来培养人,并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具体予以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同时,更应激发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尊重教师的情感、需求,使他们重视培养、激发与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始终服务于教学活动,积极地配合教学、服务教学,使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之间达到和谐统一。

3.2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教学管理的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管理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高校教学管理不仅兼备事务性、系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教学管理者还兼备管理职能和教育职能。所以,与一般的管理不同的是,教学管理不仅要强调“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而且还要实现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完成两个管理目标:①受教育者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管理目标;②实施教育者进行文化知识的转播和道德素养对受教育者的影响的管理目标。

3.3认清两个主体,正确处理两主体间的关系,快速提高教学管理

在教学管理中有两个主体,一是教师,二是学生。要全面提高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所谓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就是要充分肯定和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独立、自主、平等和多样的主体价值,切实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教学管理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在对待学生主体时,要防止走入以“多数学生”为理由去损害“少数学生”的利益的误区。我们不仅要尊重多数学生,而且要尊重少数学生;不仅要尊重全体学生,而且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在教学管理中如何突出学生主体的作用,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学生,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学院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不仅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而且要做到“为了一切学生”。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要贯穿的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

在对待教师主体时,应克服和人治的不良惯性,牢固树立管理为教学服务的观念,特别要尊重一线教师的劳动权利,切实维护他们的各项切身利益,给他们创造公正、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教学水平逐步实现由量的渐变到质的飞跃,踏上新的台阶。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以人为本,推进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改革.作为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之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不仅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内容与方法之中,也要体现在学校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上。那么,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必须体现出以学生、教师为主,以教育为本和以服务为本,这样三个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管理思想;牢记教学管理的有序和效率,不是以牺牲师生的自由意志和个性发挥为代价的。

4结论

总之,“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才能赢得机遇。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树立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以培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需要、具有高度责任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坚持以创新管理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丽兰,王智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杨萱,吴健雄.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创新性人才[J].高教探索,2005,(6).

[3]周艳丽.浅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7,(23).

上一篇:论弱势群体的弱势表现及禀赋改变 下一篇:直销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