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视选秀节目的运作创新

时间:2022-10-22 08:23:27

试论电视选秀节目的运作创新

作者简介:李笑楠,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2011级广播电视艺术学

摘 要:近二三十年来,我国的电视选秀节目层出不穷,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电视选秀节目的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状态。期间的兴衰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以娱乐为导向的疯狂盛宴。同时也成就了不少人的梦想,给广大受众带来了此起彼伏的感官享受。然而电视选秀节目运作的不成熟、刻意的照搬模仿等因素制约了电视选秀节目的突破和创新,导致大多数选秀节目的失败和很多优秀选秀节目的“短命”。如何提高电视选秀节目运作中的创新意识,实现选秀节目自身特色的品牌定位,就是本文研究的核心。下文以《中国好声音》为例,阐述了选秀节目运作的创新。

关键词: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运作创新

一、 我国选秀节目的成长之路

1984年,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举办,就已展现出其选秀性质。时到今日,还能感受到这一节目当年的风采,只是这场选秀太过专业,缺少娱乐性。1988年广州电视台的《美在花城》打开了选秀节目平民化的第一页,虽然当时受到了一定的争议,但后来的《明日之星影视新星大赛》、《CCTV模特大赛》、《银河之星大擂台》等电视节目的陆续跟进,则肯定了《美在花城》的运作方向,真实意义的“平民选秀”就此拉开序幕。2003年《超级男声》的唱响借鉴了《美国偶像》节目的运作。此后,选秀节目进入了借鉴和模仿阶段,而多种“无门槛的选秀活动”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使选秀节目迎来了收视狂潮,各种选秀节目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壮观。如《星光大道》、《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名师高徒》等。这些节目在创下收视高峰的同时,也带来丰厚的节目运作效益,造就了一批耳熟能详的“平民明星”还有一批熟悉的高频词,如:“PK”、“毒舌”、“粉丝”等,足见其影响之大。期间也有不少质量不高的节目被陆续叫停。2007年9月,广电总局还针对选秀类节目出台了限制细则,志在抵御、防范电视节目的“切实抵制低俗之风”。进入2012年,选秀节目仍是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各电视台争相出台了一批优秀的电视选秀节目。如江西卫视的《中国红歌会》、东方卫视的《声动亚洲》、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等等。选秀节目展现出的是一种参差不齐,百花争艳的局势,但又多是大同小异。

二、我国选秀节目的运作弊端

选秀节目的热播和受众的追捧,证明了我国选秀节目的日趋成熟和完善。然而大多数节目的半路“夭折”和“虎头蛇尾”的结局却引发我们的深思。什么才是受众真正想要看到的节目,怎样的节目运作才能与受众打成一片,实现与受众的共鸣,保持持续的长远的发展呢?显然选秀类节目的目前状态还有待我们的思考和探索。

2.1选秀节目面临的困境

在欣欣向荣的选秀节目的背后,是一个存在很多困难的竞争市场。首先,老牌选秀节目受到新节目的影响,需要不断的创新来改变自己的受压困境。而这种改变又存在很大的风险,不改不行,改了又能走多远?其次,新的选秀节目,一方面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驱使,往往注重推新,而忽略了节目的质量和长期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受电视节目生态环境等影响,想要获得成功和认可难度很大。再次,选秀类节目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自身市场分析不足,前力足,后力衰,可持续发展空间有限。

2.2电视选秀节目的模仿与创作

对于选秀节目的模仿,首先我们要看到他的积极意义。借鉴和模仿国内外优秀节目的运作模式,一方面减小了节目制作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拓展节目的思维意识,使节目更受关注。其次,模仿的不足之处。第一,单纯的模仿束缚了我国选秀类节目自身的创新发展。节目运作者只是简单的把节目的成功寄希望于模仿,而忽略了“外国的月亮在中国不一定亮”的客观事实。第二,模仿成功消弱了电视制作人的创造激情。既然成功可以变得简单,为什么还要大费周折,照搬过来就行了。却忽略了电视节目制作的真实意义,忽略了电视节目与我国受众的互动和文化的传承。对于选秀节目的创新,一方面我们要肯定理性的创新。理性的创新避免了选秀节目的雷同,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与节目感官享受。另一方面我们不能盲目创新,不能因为要追求节目的独具特色而抛弃传统节目或外来节目的所有特点,而进行彻底地创新。这样容易把节目运作思路带入极端,使节目偏离预计的轨道。对于选秀类节目的模仿和创新,我们要用辩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优秀节目的运作方式,结合自己节目的实质,进行理性的继承与创新。另一方面我们要明确节目定位,在严格的管理体制与创作思路的指导下认真、积极的进行创新。

三、我国选秀节目的运作创新

选秀节目的运作创新的离不开节目的情感定位、过程规划、现场氛围控制等因素的创新。这种创新并不是盲目的,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以《中国好声音》为例,《中国好声音》的走红就有一部分就是受益与原版“The Voice”成熟的、科学的节目程序。认真的学习和借鉴优秀的选秀节目的运作经验,避免运作创新的盲目性,这点是可取的。在以往的选秀节目中,海选——分赛区比赛——全国总决赛已成了节目的标准形态,部分大众掌握了一定的淘汰权,开放的选秀模式增加了节目的悬念,使节目更加刺激。但随着受众的审美疲劳等状况的出现,一成不变的节目运作已经不能聚集火爆的人气。《中国好声音》继承了“The Voice”的标准模式与制作流程。同时又融入了中国受众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第一,导师的“盲选”。在选手出台前,导师是不能和选手见面的,增添了节目的透明性与震撼力。第二,节目组与导师的合作也突破了以往的出场费形式,而是一种商业的合作模式,增加了合作的弹性和对选手的商业价值的开发。第三,创新的节目定位。荷兰版权方在挑选选手时,一方面注重‘好声音’,另一方面注重‘有故事’,故事在其中占据了40%的重量。而《中国好声音》则更注重‘好声音’,将‘声音’作为挑选选手的唯一标准。如节目的宣传总监陆伟所说:声音不好再有故事也没用。第四,节目组深入一线在全国寻找‘好声音’。节目组安排了专人,从网络视频、音乐学院、文工团等地“淘音”,一千个‘声音’中大概只有一百多个人能通过最初的盲选,最后能站在台上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选手的挑选可以说是“百里挑一”。第五,对节目细节的认真刻画。在版权方提供的手册中,详细的规定了灯光、舞美、现场设置等节目运作内容。第六,在导师的选定上《中国好声音》也是诚恳的和荷兰版权方进行了讨论,采用的是多元的人气组合。实践证明四位导师协调合作所传递的真诚、友爱的正能量是值得肯定的。

四、小结

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不是华丽的外表,而是受众与节目的情感共鸣。在选秀节目的运作中,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和借鉴国内外优秀节目的运作优点,另一方面我们要在继承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选秀类节目突破瓶颈,实现持续的、健康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水淼,《表演类节目的创新扩散》[J],青年记者,2008年23期

[2] 刘羽,《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J],新闻世界,2012年02期

[3] 郭大轮,《电视选秀节目能够走多远》[J],中国电视,2006年11期

[4] 党红茹等,《选秀节目发展的路径探析——以《中国达人秀》为例》[J],今传媒,2011年09期

上一篇:改革纪检工作体制 强化权力监督制约 下一篇:张家口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