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仿作在读写间架起一座桥梁

时间:2022-10-22 07:43:16

用仿作在读写间架起一座桥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笔者在农村初中执教多年,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做试卷时基础知识部分掌握很好,而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上却让人大跌眼镜,语文课往往把“读”与“写”分开来,阅读课管“读”,作文课管“写”,以至于人为造成读写分离,成效难见。于是,我就思考是不是可以用仿作来架起一座读与写之间的桥梁,从读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一、用仿作替代教师繁琐的分析

知名语文特级教师丁有宽说过:“上课的环节宜粗不宜细,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倡一课一得,把教学重点转到‘读写结合’上来,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写。”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而且尽量让学生进行自然阅读,因为我觉得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就如同舞者戴着镣铐跳舞,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件味同嚼蜡的痛苦事,学生哪还有心情去欣赏文章的美?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要讲了,而是精讲少讲,在学生学困学惑时讲,学生的学情才是教师讲解的切入点,教师应当顺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个基础进行点拨讲解。最重要的是应当把习作训练融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之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阅读中有作文,作文中有阅读,把读与写结合起来,用仿作代替教师冗繁的讲解,用仿作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通过仿作进行语文实践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如是说。那么如何用好这些例子,让学生领会语文知识、掌握语言技能呢?我认为仿写不失为一条有效之法。比如:执教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一次真好》时,我和全班学生先进行了一次旅行式的自然阅读,疏通一下字词,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畅言自己的感受,教师顺着学生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理解,剩下的时间就让学生进行仿作。为了降低作文难度,我还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启发: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越多,生命就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让学生进行仿作训练后再来谈对文章的理解,他们往往对文章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三、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仿写训练

1.结构的仿写训练。

结构是作品的组织形式或构造方式,结构的仿写就是仿照范文的行文方式进行的一种写作训练,是一种大处着笔的仿写,例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盼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赞春。在教学时,我就让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来写夏、秋或者冬。再比如,执教《福楼拜的星期天》时,我就让学生以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不同人物的形象。

2.表现手法的仿作训练。

书本上的课文有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有的叙议结合画龙点睛;有的以小见大,以细节描写取胜;有的欲扬先抑,以记叙的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还有的以倒叙、插叙、悬念、呼应、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产生极大的艺术魅力……这些都可以成为仿写的点,一篇文章不会孤立地使用一种表现手法,可是为了使仿作训练具有针对性,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追求一课一得,一步一个脚印。《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精美散文,文中有大段的描写,而且在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我要求学生以此为训练点来写校园之景,抒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很多不擅长写景的学生也写出了有模有样的文章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碾庄中学)

上一篇:“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主旨及逻辑线索 下一篇:文章:中戏“奇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