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城记 第5期

时间:2022-10-22 07:03:26

编辑手记如何把我们所生活的城市视作一个可读的文本,如何书写一座当下的城市,一直是“新文化生活”在思考和努力的。在描绘了书店风景、公益组织、桌游文化以后,我在纷繁的城市游走中开始迷失,疑惑这些文字是否脱离了初衷,思考是否未与现实相连,所写的是否成为了空泛之言?于是,重新出发的心情被寄托于这篇“寻城记”(一篇迟来的序),希望能够在文字的梳理中让思路日渐清晰。

城市的生命在于延续,一头指向过去,一头指向未来。今天所经历的,会成为明天的故事;今天的生活方式,会成为明天的传统。正是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日常细节,才丰富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景观。所以,“发现”新的城市标签,“阐释”新的文化符号,记录一个属于贵阳的城市文化笔记,呈现一个属于当下的“新文化生活”,才变得如此重要。

我想借用西西弗的一句店训以自勉:“参与构成本地精神文化,助益人们生活成长事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贵阳是座城,这座城是一个场域,是一切社会生活的载体。对于城市而言,随着时间沉淀下来的是依附于它又与之相关的个人记忆与集体意识的总和。城市里的人、事、物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学意义和文化内涵,无不存身于城市这个巨大的容器之中。每座城市都是有个性的,贵阳理应如此。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所造就的精神气质,地理差异所带来的民间文化生态,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产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共同塑造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

然而,日常生活的贴近又常常让我们对此视而不见,张眼如盲,身处其中而不自知。

近年来兴起一种有关城市的文化研究,很多人谓之“杂学”――在这些城市学家的眼中看来,城市可作为研究、观察、书写的主体,其中包罗万象,从物质到精神、从现象到意识、从历史到地理、从建筑到文学……这是一个从体量、数量、质量而言,随时变化着的城市文本,而如何解读,折射了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城市的社会学,由来已久,本雅明的“城市浪游者”把它推崇至一种学术时尚。从巴黎到香港、从上海到北京,这种本雅明式的眼光与城市始终保持着暧昧和疏离。这些有关城市的诗性文字和理论反思,呈现出了城市风景的时代烙印,反过来也为时代留下了生动的注脚。正如老舍笔下的北京,不疾不徐,别有一番自在与滋味儿;张爱玲眼里的上海,却充满了世故的精致,还有世纪末的苍凉。这使得一南一北两座城市各自拥有了不可复制的审美标签以及清晰可辨的文化面孔。

说起贵阳,我们的城市面貌依然模糊。相较于北京的京味儿、上海的洋气、广州的美食、重庆的热辣、昆明的春天,我们的城市形象似乎不那么鲜明而独到。但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贵阳人来说,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许多承载了记忆的城市符号。一条街道、一栋建筑、一个街心花园、散场的电影院、喧闹繁华的夜市、某时某地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是不同人眼中真实存在的城市,而那些裹挟其中的社会万象,更是城市浪游者的心头之好。越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越能成为一个意象丰富的城市文本;越是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越能解读出纷繁厚重的文化况味。更不用说南明河、甲秀楼、达德书院、阳明祠了,它们深受时光浸染,与古老的历史一同走来,早已成为了贵阳人心中不可替代的人文地标。

贵阳是座城,这座城的轨迹如同一场生命的进程,那些散发着故纸气息的人文地标,就像生命里偶然出现的惊心动魄一般,惊鸿一瞥,却可遇不可求,而那无数个平凡的瞬间,却能拼贴出一个真实可见的人生图景。城市是人的城市,尽管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会造就共同的认知与记忆,但是城市生活贵在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惟有如此,100个人心中才会有100个贵阳;惟有如此,贵阳的城市肖像才会呼之欲出。

21世纪的贵阳,与许多其他城市一样,都处于急速的社会转型期。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也开始了不可避免的新旧交替,而那些与城市特质共同成长的代言物,同样处在日新月异之中:倡导“灵魂悦读”的西西弗书店、推进民间公益开展的NGO、回归游戏内核的桌游文化、街角的奶茶香气、酒吧里的杯盏交错、独有的视觉要素、夜晚的繁华流年……逐渐成为了年轻一代人心目中的贵阳印象,这些真实可触的社会物象及其附带的生活理念,成为了新贵阳的文化注脚。它所表征的或许是一种趣味、或许是一种风格、或许是一种价值观、又或许是一种人生哲学,它背后的精神等待着解读和发掘;它以其特有的审美范式半明半暗地流行于城市中,营造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生活氛围,形成了一种与别处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麾下志同道合的拥护者们,消费着属于自己的“流行文化”,为城市生活贴上了新的标签;它们通过塑造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影响了并持续影响着一部分人的生活,从而构筑了一道与时代风尚相契合的城市风景。

汇聚人的思想,才能塑造一座城市应有的姿态;关乎人的情感,才能描绘一座城市应有的色彩。只有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才能与城市共同呼吸。然而忙忙碌碌的生活,形形的人群,让我们总是忽略了身边的风景。总是有人在问:以什么样的目光守望一座城市?以什么样的姿态浪游其间?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城市空间的共同构建?

游荡在城市中,用我们的双眼、我们的情感、我们的笔触去寻觅文化的碎片,用生活的细节拼贴出我们心中的城市,或将让它的形象日渐清晰而变得有血有肉。细细想来,我们为一座城市所赋予的价值,或许是我们对故乡的感情投射;我们寻找的这座笔尖上的城市,或许是我们心中的理想国。

上一篇:九运会:一场媒体的硬仗 下一篇:乌当下坝普渡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