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拇指”文化

时间:2022-10-22 06:54:45

马来西亚的“拇指”文化

如今,在马来西亚的很多公共场合,如街头、车站、公园等等随时可以看见这种景象:年轻人边走路边全神贯注其手机,还不断用大拇指按键盘。手机成了马来西亚人的最爱。据统计,目前马来西亚年轻人手机的拥有率高达90%,真是到了人手一机的地步。发手机短信已成为青年人时下最为流行的沟通方式。

然而,科学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的一面也就有弊的一面。人们在享受拇指文化的同时,也在吞食着它的苦果。

最时髦的沟通方式

根据一项调查,时下马来西亚青少年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体,依序是手机、互联网、电视及报纸。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青少年认为,手机在生活中的重要度最高,其次才是互联网、电视及报纸。

手机出现的初期,它依然还是人们一般的对话工具。可如今,马来西亚的青年人却把它当交友、娱乐的工具,已经到了手上不能片刻没有它的上瘾状态。尤其是新型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有传递文字的功能,收发电邮的方便,这就可以使马来西亚的年轻人能够在“严肃的”场所,包括在学校埋头打手机,手机当然成了年轻人的新宠。上课时,学生们常常利用手机打几个字问候对方,开一个小玩笑,甚至传一封情书,既可打发时间,也可消除孤独。

不仅如此,马来西亚的手机短信甚至成了现代“丘比特”!

据西门子在马来西亚调查3000名人士后发现,有17%的该国公民把手机短信当成现代月老,藉此结识对象。这意味,每五个马来西亚公民当中就有一人使用手机短信期盼可结交新的朋友。

可以说,新型手机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使得信息交流和沟通变得快捷且趋向多元化,并且因此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文化――拇指文化。而所谓的拇指文化是指用手机编写的短信息并保存下来的内容。

这些短信息具有即时性、简洁性、经济性、保密性、随意性等诸多特点。它的出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没有什么能比这更快捷更方便地表达人的思想情感了。由于短信比较含蓄,有些在电话里不便表达、当面又开不了口的话,通过短信就能传达。而且大小节日期间朋友相互间的祝福都可以通过短信得以真诚地传递。更有种类多多的幽默短信,搞笑图片可以在短信迷之间频繁交换;短信作为一种沟通的介质,早已融入马来西亚年轻人生活中了。

可以说,在今天的马来西亚,短信的功能优势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互通消息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马来西亚的一家法庭甚至作出判决,用手机短信离婚也属合法行为。

然而,什么事情有其利就有其弊,在人们充分享受短信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也被它大量的不良信息所干扰。尤其是短信一旦被一些坏人用,那么“拇指文化”就将会危害到社会的安宁,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短信恶作剧惊动卫生部

“请问你是否知道谁是O型血?紧急!有人在医院急需,若找到捐输者,请联络012-627xxxx,也请你把短讯传给他人!”

以上是不少人频频接到的电话短信的内容,内容中指有某病人目前迫切需要O型血来救命。

这个电话短信在短短几天内,已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很多人都频频接获此短信。

更有甚者,也有部分电台也在空中广播这项事件,呼吁群众发挥救人的精神。

一位市议员表示,他接获有关需要O型血的求助讯号后,即联络卫生部长办事处,要求为该病人提供相关的血型。他说,国家血液中心已作好准备,为有关病人提供O型血,此外,他也成功找到3名拥有O型血的热心公众,答应捐血给相关人士。

大家都说,如有这样的病人需要协助,他们随时会施予援助。

此短信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到不少人的手机短信信箱中,虽然有不少人本着一片善心,协助发短信者四处寻O型血的同时,却始终苦于无法联络短信上的手机机主。为此,人们怀疑可能是个别人的恶作剧。

尽管如此,征血短信仍旧闹得沸沸扬扬。对此,有关部门不得不站出来呼吁:若此事属实,望当事人站出来接受大家的帮助;倘若这只是无聊人士的恶作剧,也敬请公众停止再传送此电话短信,以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及玩弄热心人士的诚意。

拇指文化导致学生成绩下降

近几年来,马来西亚大、中、小学的英语考试成绩几乎是一路下滑。有的学校的及格率仅为30%,还有的甚至更低。2003年,马来西亚全国初中评估考试英语及格率为68.1%,与2002年69.9%的及格率相比,下滑了1.8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引起马来西亚社会各界的担忧。毕竟,英语是该国仅次于母语的主要语言。

究其原因,马来西亚教育总长阿卜杜勒・拉菲・马哈特认为,学生在平时过多地发送手机短信和网络消息是导致学生英语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他向新闻媒体介绍时说:“英语答卷清楚地表明有些学生忽视了英语的基本语法规则。答卷时,不少学生用了不规范的缩略形式。”

马来西亚教育部门对学生的英语答卷进行了研究后发现,不少学生丢分的原因是他们在考试中“偷工减料”,频频使用不规范的词语缩写和句子缩写,如英文单词“you”就常被缩写成“u”,本来应以完整的句子回答的题目常被学生用一两个单词“搪塞”。很明显,学生把“手机英语”(人们在用手机短信联系时,为了能比较快地传递信息,经常使用英文单词的缩写和句子的缩写,有人称之为“手机英语”)搬上了试卷,单词变得“面目全非”,语法规则也被“破坏殆尽”。

拇指文化带来性骚扰和诽谤事件

一些人专门利用短信的办法骚扰女性,使其人身心受到侮辱,终日活在恐惧的阴影下!

一位马来西亚的心理学家指出,性骚扰是性歧视的一种形式,通过滥用权力,在工作场所和其他公共场所欺凌、威胁、恐吓、控制、压抑或腐蚀其他人。这种包括语言、身体接触以及暴露性器官。性骚扰会给受害人造成生理、心理和感情上的伤害,对女性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接受采访的一些女性说,最近她们的手机上频频收到黄色短信,有时一天收到几则,是由一些她们不认识的号码发来的。当她们把电话打过去时,对方总是不接,偶然接了一次,说是别人用他的手机发的,虽然她们再三警告机主,但黄色短信仍然源源不断,令她们非常懊恼。

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议会大选期间,很多市民都收到了涉及攻击一位参选议员的诽谤短信,内容大概是讽刺这位议员的,这则短信讽刺这位议员不仅私生活放荡,而且当自己的私生活事情遭揭发后,自己不但没有反省,反而还怪责他人。

在大选期间,这些真真假假的短信,为大选添加了不少硝烟的味道。

积极应对拇指文化的骚扰

科学在它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面对拇指文化诸多的弊端,马来西亚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民众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

最近,马来西亚教育部已经颁布有关指示,全面禁止将手机带入校园,要求校方进一步采取相关的纪律行动杜绝这种不良的风气。

不少中学的校长表示,学生如果在校园内被老师发现带手机上学,校方将没收其手机,并联络其家长前来谈话,家长须担保孩子不会再重犯后,才将手机交还他们。

个别学校规定学生不能在上课时间使用手机,但是允许学生带手机来学校,并在上课前将手机交给训导老师收存,直至放学后才可领回。

一名银行职员在接受采访时说,她曾接获类似性骚扰的短信。起初并不以为然,但是连续几天都接获该短信时,她就开始觉得骚扰者就在她的周围,监视她的一举一动,令她很没有安全感,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集中精神。无奈之下,她回了一则短信予骚扰者,告诉对方已报警,而且将对方手机号码已通知警方。从此,性骚扰的短信才消失得无影无踪。

她认为,女性在接获性骚扰的短信时,不可胆怯,要挺身而出,那么,骚扰者才不会得寸进尺。

一位大学生透露,每当她受到短信的性骚扰时,甚至想把自己的电话号码换掉,但又担心朋友联络不上她,所以面对这种苦恼,她只有大胆地回电警告骚扰者,若再次发黄色短信,将会报警并将骚扰她的电话号码登报。她认为任何一名女性在接获类似短信时,不要感到害怕或惊慌。相反地,她们应该“反击”。

面对拇指文化带来的性骚扰问题,马来西亚司法部门的一位官员认为,无论是在语言或行动方面向对方作出性骚扰都是有罪的。性骚扰实质上是一种侵害人身权利的行为,从宪法角度来讲,是违犯宪法的。他指出,如果接获类似性骚扰的短信,可以立刻报警,然后由警方调查电话的来源。

上一篇:萨尔斯堡的街头艺人 下一篇:拉斐尔前派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