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对妇女产后体形康复的护理指导

时间:2022-10-22 04:09:58

健康教育对妇女产后体形康复的护理指导

【摘要】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妇女产后科学有效地进行自身形体的健康恢复,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通过对272例产后妇女进行产前心理干预、产后护理和康复指导,分析导致产后妇女体型改变的生理、心理变化特点,采取有效的产后恢复体操,制定科学具体的饮食和运功计划,告知这个时期各器官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结果 妇女产后形体都有很好很快的复原,产后妇女体型都可以恢复到健康水平。 结果 对妇女产后进行科学全面而系统的健康教育,有利于产后形体的恢复。

【关键词】 健康教育;体形恢复;护理指导;康复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94-01

健康教育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保健措施,是促使人们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1]。妇女产后体形都会产生一些变化,由于产后生理和角色的改变。产后妇女常常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体形难看了。为指导妇女产后科学有效地进行自身形体的健康恢复,通过健康教育在生产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仍能还原一个美丽的形体,收到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2012年住院的272例产妇进行跟踪调查。随机选择既往无精神病史和重大躯体疾病者,产妇年龄20-43岁,平均(27.62±3.36)岁。其中20-25(岁)36例,25-30岁204例,>30岁36例。文化程度小学以下6例,初中64例,高中94例,大学及以上的108例。

1.2 影响产妇产后体形恢复的因素 由于怀孕期间子宫增大,腹肌随之伸展直到腹直肌分开。而产后子宫逐渐复原,但腹壁松弛的肌肉却难以恢复。而为了孩子的营养需求,产妇分娩前后摄入了各种高热量食品,引起体内脂肪聚积体形发胖;又因产后乳腺增生,表皮及肌纤维也被胀得宽松,停止哺乳后,缩小,皮肤和肌肉松弛下垂,也失去了孕前特有的丰满和弹性;妊娠期盆底肌和筋膜过度扩张也失去了弹力,部分肌纤维也因分娩出现断裂,产后盆底肌肉与筋膜中可能有血浆浸出,致使盆腔内的器官组织疏松,引起腹部和臀部膨隆、下垂和变形。此时产妇的情感会变得脆弱敏感,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严重不稳定状态,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因此我们对272例产妇产后的体形和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临床研究并对应教育。

2 健康教育产后体形恢复的方法:

2.1 通过产前、产时特别是产后教育,使产妇保持情绪愉悦,主动参与体形恢复的康复护理。

2.2 合理饮食 教育产妇产后适量摄入充足的蛋白质,但不能不过量、重视蔬菜、水果摄入,适量饮汤水,哺乳者禁食大麦及其制品、禁食油腻食物、忌食辛辣燥热之物、忌食生冷之物、忌食坚硬粗糙及酸性食物、适当控制食盐。

2.3 科学睡眠 保持充足科学的睡眠,是恢复体力和体形的关键。

3 体形恢复的方法

3.1 产后的护理 提倡母乳喂养、合理哺乳、及时断奶、保持正确的喂养坐姿、注意清洁卫生以及维护、腹部的护理、产后要束腰。

3.2 适当的运动 产后应该进行适当的运动,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产后有意识的锻炼腹肌、腹部按摩、按时做产妇体形康复操或物理和健美锻炼等。通常产后运动可以在产后7天开始(剖腹产后10天),包括臀部上提、收缩、仰卧起坐等方法,每天运动1-3次,每次3-10分钟。产后10天可以开始做整套产后保健操,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量,活动范围也逐渐由室内转向室外。强调定时定量每日坚持做,以不感疲劳为限。可以先在床上做仰卧位的腹肌活动和俯卧位的腰肌活动。月子过后,还可以参加室外运动,其中最好的项目是散步,行程不少于2小时,锻炼设备也可以积极使用。运动注意切忌过早、长时间的运动,避免子宫、膀胱、直肠突向阴道,造成子宫脱垂、尿失禁和排便困难等。

4 讨 论

4.1 结论 本资料272例产妇,经过对产妇产前、产时特别是产后的教育,在分娩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通过3-6个月的出院回访,产妇产后对自身形体的健康恢复生活质量的知识更了解,能心中有数,应对自如,掌握有效的自我护理和康复方法,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更科学,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产妇体形恢复良好。通过产期的健康教育,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和交流多了,融洽的医患关系使产妇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增强,提高了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率。

4.2 建议 ①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和科学认识,避免了产妇产后多余的担忧和误入盲目的减肥区。②社会及家庭应高度关心和爱护妇女和婴儿的健康,让她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空间。③产妇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多与医护人员沟通和咨询。④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坚持适度锻炼,注意自我的调节。

参考文献

[1] 王维智,凌怀本,主编.健康教育[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

694

上一篇:推拿手法配合中药治疗项背筋膜痛50例 下一篇: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