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缺失与救赎

时间:2022-10-22 02:50:10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缺失与救赎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末,我市组织了小学六年级语文期末调研,其中有一道拓展实践题是这样的:读下面的表一、表二,再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表明你对表中数据的理解。

我们中国的人均耕地 ;因此, 。显然,这是一道“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考查的是学生能否从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一道并不算复杂的题目,我校的得分率只有45.1%。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缺失

1.认识缺失

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之前,很多老师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就算当下,课标提出这一概念已有三年多的时间,但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依然没有太多的印象。这种认识的缺失直接表现在:一是对非连续性文本认知层面上的缺失。不知道非连续性文本为何物,不清楚在生活中、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有哪些类型或者表现形式,不了解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5―6年级)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提出了什么样的目标等。这些认知层面上的缺失直接导致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成为一纸空文。二是意识层面上的缺失。大多数教师认为,阅读教学重要的是将连续性文本教学好,让学生在小说、散文、诗歌等一系列连续性文本学习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适应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等,而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边缘化”文本,教学的价值不大。因为缺乏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价值的认识,直接导致了在实践层面上的缺位,没有把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纳入到教学体系中。

2.教材缺失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形式呈现。以此来考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非连续性文本教材的安排是比较薄弱的。例如苏教版五、六年级四册教材,其安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四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四处“编写说明”,四个“教材目录”,每课都配有的课文插图,八处作家卡片,两个“名著便览”,五年级下册“学和做”中“开展小小调查,设计节水方案”,六年级上册教材《詹天佑》一课中画示意图,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画导览图,六年级下册习作六“调查感兴趣的内容完成统计,根据统计谈感受”等等。这些内容大多是“辅助型”的,也就是说是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连续性文本而安排的“非连续性文本”,如课文目录、课文插图、编写说明等等,有些是一些“碎片式阅读”,如名著便览、作家卡片等等,它们只是与非连续性文本有一定的关联,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与非连续性文本是不完全相同的。而真正属于“主体型”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只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展小小调查,设计节水方案”“调查感兴趣的内容完成统计,根据统计谈感受”等几种。作为培养学生现代素养的一种重要载体,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不足的。

3.策略缺失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习惯了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对于如何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却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一无所知。时下,连续性文本教学研讨活动可以说是轰轰烈烈,关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研讨活动却寥寥无几,我们在研讨不同文体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同时,往往只关注了诗歌、小说、说明文、说理性文章、散文等,却不约而同地忽略了非连续性文本这一特殊文体教学的研讨。笔者索引了全国小学语文学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2012年全年目录,与此相关的文章仅有2篇,索引2013年目录,也只有2篇。当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并非当下语文教学的主体,探讨文章少一些,自然正常,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学习和研讨,在如何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策略把握上是有所缺失的。比如,怎样结合生活或者利用教材开掘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怎样在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引入非连续性文本,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怎样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开展恰当的读写训练等等,在这些方面教师掌握的策略还不多。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救赎

1.深刻领悟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实践价值

要增强教师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意识,首先要让教师真正领悟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实践价值。它并不是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一种补充,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意义。现实生活中的文本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连续性文本,另一种就是非连续性文本,后者的比例并不小,如产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公交线路图、各种统计图、招聘广告等等,这些文本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从这些文本中可以获取生活、工作、学习的各种重要信息。非连续文本的阅读,主要的任务有两项:一是获得(提取)信息,二是对相关信息的分析、综合处理,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在当今高度重视信息整合和运用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这种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如果看不懂药品说明书,就不知道如何吃药,影响到身体的健康。看不懂产品说明书就不会使用产品,生活工作可能会受到影响。看不懂公交线路图,就不一定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看不懂招聘广告,就会错失一定的机会等等。因此,“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阅读能力,是在为学生适应当下和未来生活储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并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与《语文课程标准》“面向生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

2.注重结合生活和教材,开掘非连续性文本资源

正如上文所述,非连续性文本在现行教材中有一定的体现,但总量不足,这就需要教师有一种开发意识,通过整合教材、生活、其它学科资源,促进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融合。

(1)根据教材开掘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虽然都是文选型教材,但是合理地利用这一篇篇课文,将它们开发成一篇篇非连续性文本,既可以促进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提升,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教学时可以出示一张双龙洞的导览图,和课文的写作顺序相配合,让学生从图中找出一定的信息,既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又促进了对文本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教学人教版《一夜的工作》,可以出示一份的一日工作安排表,让学生从数据和文字中感受的日夜操劳。同样,课文中的一些插图是“辅助型的非连续性文本”,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获取有价值的课文信息。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就能很好地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意思和蕴含的道理。在教学说明性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以表格、图解等形式将事物类型、特点、过程等罗列出来,促进学生理解,还可以通过制作事物名片等形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学叙事性文章时,可以帮助学生编写课文提纲,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两种文本的阅读。

(2)整合其它学科资源

相对于语文教材,数学、科学等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则较为丰富,如数学教材中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科学教材中的实验图表等等。在语文课堂中引入这些资源,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六“调查感兴趣的内容完成统计,根据统计谈感受”,就可以让学生利用数学教材中制作统计图的方法完成调查,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图表,完成习作。再如教学《蛇与庄稼》一课,可以将科学教材中的食物链引入课堂,让学生透过对食物链的阅读,明白“蛇可以保护庄稼”的原因。

(3)活用生活中的资源

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可谓比比皆是,将这些资源融入语文教学,可以凸显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强化学生的阅读目的性,可以开展一些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每期围绕一个内容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如可以让学生将家里的药品说明书、电器使用说明书等带到学校,以“产品推介会”的形式让学生分别进行推介,还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寻找一些评比栏、广告、海报等等,交流从这些资源中获取的信息。我们相信,只要有效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3.明确目标,渗透学法,提升阅读能力。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作如下表述:“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小学阶段的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整合能力,也可以由这些信息作简单的推论,但是不作过于复杂的计算和推理,这一点,在教学中是要把握好尺度的。同连续性文本一样,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也是有一定的方法和策略的。例如阅读统计图,就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读标题,从标题中获取统计图所反映的内容、主题、项目、类别等信息;二是读横纵轴,从中明确图表分类的标准和维度等;三是读数据,通过横纵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四是作解析,通过分析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审读配合图表而出现的解释分析的文字内容,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等等。再如阅读地图、导览图等,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方向、比例、线路、文字等,以此获取重要的信息,作出有效的判断。

虽然,非连续性文本直观、简明、醒目,但是概括性强,需要通过比较、推理等方法才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教学中,一是要教会学生寻找信息的方法,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阅读文本中原始的信息相联系,以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结果;二是要帮助学生解释分析,教会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联系文本中提供的不同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表述的结果。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实用性较强,教会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将其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加强研讨,使其成为语文教学园地中的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曹卫星,常熟市任阳中心小学,215539)

上一篇:“副校长”的四种角色定位 下一篇:一年级养成教育中的“第一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