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来散”到老字号

时间:2022-10-22 02:43:55

阿龙,原名卢文龙,2003年3月进北京电视台公共频道《四海漫游》栏目组工作,担任外景主持人。2003年7月开始担任《这里是北京》栏目的主持人,与此同时还担任这两档栏目的配音工作。2008年1月担任FM87.省略/luwenlong

什刹海的美景尽人皆知,既古韵悠长又现代时尚,清晨是老北京的静谧,夜晚是新北京的喧嚣。美景似乎都离不开水,有了一池碧波便有了灵动,像“银锭观山”经常被人误读为“燕京八景”也足以显现它的景色之美了。

时光回溯到清朝咸丰年间,通州人季德彩在什刹海支起了烤肉摊子,这个小买卖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烤肉季。有些资料里写到烤肉季是清朝道光年间起家的,但据我所知烤肉季的第一代掌柜的季德彩是生于清朝道光年间,但是到他在什刹海摆摊做买卖的时候已经是二十来岁了,那时候已经是咸丰年间了。季德彩做生意很实在,羊肉都是上好的滩羊,而且只用后腿、上脑这些极好的部位,剔除筋头巴脑,吃的时候绝不会塞牙嚼不烂,切肉的刀工也好,佐料也齐全,所以季德彩摆出烤肉摊子不久便受到了欢迎。

这种家族的买卖基本都是父传子,所以烤肉季的第二位掌柜的无疑就是季德彩的儿子季宗斌,他倒也继承了父亲经商的理念,童叟无欺,依然很实在。二来季宗斌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守父亲创下的买卖,而是想着法的扩大经营。北京一直有一种说法:“南贱北贫东富西贵”,西城什刹海一带因为王府众多,居住的大都是皇亲国戚的贵族,所以有“西贵”之说。季宗斌看到了这一点居然把买卖做进了王府,据说那个时候摄政王非常爱吃烤肉季的烤肉,经常把季宗斌招到府里为他做烤肉,季宗斌便推着自己的小车,带齐了原料、厨具去伺候摄政王。能尝到摄政王最得意的烤肉,那也是炫耀的资本啊!于是烤肉季的买卖自然是越做越火。

烤肉季传到第三代,掌柜的名叫季阁臣,这已经是民国时期了,到了这一代烤肉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烤肉季原本还有个外号叫“雨来散”,为什么呢?因为烤肉季起家的时候不是座商,只是一个摊位,在路边摆张桌子码几把条凳,客人当街吃烤肉,加之当时烤肉季每年就夏天一季做买卖,夏天雨水又多,一下雨这客人就都散了,所以叫“雨来散”。季阁臣不满足于现状,他东奔西走、筹措资金,终于在1945年8月,在银锭桥畔买下了一座坐北朝南、古朴典雅的楼房,请大书法家溥心先生题写了“烤肉季”的匾额,不过那块匾额后来遗失了,现在的匾额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溥杰所题。

烤肉季的烤肉吃起来也颇为讲究,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文吃和武吃之分,所谓文吃其实就是厨师在后厨把肉烤好了给客人端上来,可是据说当年还是武吃比较盛行。烤肉用的家伙事儿叫炙子,看起来像一块圆铁板,但是炙子和铁板是绝不一样的,铁板是一整块,炙子是用铁条拼成的。炙子下面烧火用的材料也不是普通的柴禾,而是松柏枝,因为松柏枝本身燃烧起来就有一股清香味,这样一来不呛人,二来还能提肉香。咱说了,当年烤肉季都是夏天做买卖,那时候天本来就热,再围着铁炙子烤肉,所以食客一般都是大汗淋漓,这个时候为了吃得痛快都是把上衣脱掉,一脚踩在地上,一脚在凳子上,一只手拿着大长筷子,一只手端着蘸料的小碗,因为这种吃的姿势很有尚武的架势,所以叫做“武吃”。

现如今的烤肉季已经发展成了大饭庄,不再单一地经营烤肉,而且一年四季您都可以饱口福,现在反倒是隆冬季节吃烤肉是一种享受,烤肉季的二楼有一个包间,那里还保持着“武吃”的特色,包间里有一个大炙子,能围坐七八个人,现如今倒不必真的赤膊上阵了,但也可以体会一下踩着板凳的吃法,最主要的是这个包间里朝北有一扇窗户,推开窗户就是北边平房的房顶子,这要是外头再下着雪,屋顶子一片雪白,远处是红色的鼓楼,屋里头吃着烤肉喝着小酒,把怀里的虫儿掏出来搁在桌子上听着叫儿……

上一篇:安哲罗普洛斯的远行 下一篇:郝勇:一切辛苦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