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效益的生态产业链形成研究

时间:2022-10-22 12:51:16

基于生态效益的生态产业链形成研究

内容摘要:一般研究生态产业链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工业领域,而忽略正在逐步发挥巨大影响的第三产业。本文以旅游业为例,从企业的主体性特征出发,基于生态效益研究生态产业链的形成。

关键词:生态效益 生态产业链 旅游产业

相关概念分析

(一)生态产业链

生态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而言的,线性的发展模式即是从资源到产品到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这样不仅给自然系统带来巨大的再生和降解压力,还会带来巨大的浪费。生态产业链是仿造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构建的。通过在一个区域内企业能够分别承担起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角色,通过企业彼此的资源和最后的产品以及附属产品等为纽带形成上下游企业,通过彼此的合作实现在一定经济发展区域内资源的循环流动,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是顺应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而提出的一种评判经济发展的标准。生态效益并不是全然的只关注环境,而是兼顾生态和经济的发展。这一概念表明,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也取决于环境效益,更取决于两者的协调和兼顾。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生态效益的提出目的在于促使企业在进行行为和决策的时候能够兼顾到环境的承受能力,同时在这一压力之下,促使生态产业链中作为分解者的企业的发展。

(三)生态产业链结构

生态产业链类似于自然界的生物链,存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三者之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存在彼此的联系和依赖。物质和能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转移和运动形成一个闭路系统。生态产业链则是模仿这一循环,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立起不同层次的材料加工、制造、分解、废物利用等企业,这些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形成产业集群。企业根据在区域内的不同位置以及位于生产中的不同环节承担起类似于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的角色。同时在一定的区域内,生态产业链不是唯一的,随着区域产品的增多,企业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会形成彼此相互交叉的多条生态产业链。

生态产业链形成比较研究

(一)传统研究

对于生态产业链形成的组织因素,主要研究生态产业链上企业数量的多少、不同类型企业规模的大小等。组织因素理论认为如果企业数量以及类型彼此不适应,会导致产业链出现过度竞争或者上下游企业协作不足,最终导致产业链的破裂。技术因素主要是指对企业的副产品的清洁生产、废物的资源化、废物的企业流转、循环和再次利用等技术。技术因素理论认为技术对于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是忽略了企业作为一个主观能动性的组织对于技术的态度以及是否采用技术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因为生态产业链是由位于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构成的,所以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政策因素理论认为对于政府在其形成上至关重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对企业的激励和管制、行政干预、税务手段等直接影响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和稳定性。

(二)生态效益对生态产业链形成的影响

基于生态效益的对生态产业链形成的研究区别于传统的研究,其区别在于生态效益认识到企业是形成产业链的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彼此之间的信任以及合作,是促成原料和资源在其流动的根本因素。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企业的主体性以及主体的经济性属性。生态效益通过对企业主体性的调动形成内外两种不同的激励机制,促使废物能够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企业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同时基于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只能在一定的价格幅度范围内决定其副产品的价格,从而实现下游企业盈利的可能性和专门废弃物治理和再利用企业的产生。这种内部机制会促使企业之间相互的妥协带来效用的最大化。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的发展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其能够接受上游企业废弃物的价格,从而影响上游企业的经济效益,形成彼此的约束,最终促成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和稳定发展。

(三)生态效益对生态产业链形成的促进路径

1.生态效益促进生态产业链“分解者”的产生和发展。不同的企业基于生态效益的追求,会主动寻求其产品废弃物的降解和再利用。但是由于企业的生产边界所在,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催生专门的污染物治理和废物再资源化企业的生成和发展。同时这些专门化的企业会和上游企业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改进生产的技术和工艺,促使生态产业链的形成。

2.生态效益迫使企业之间加强合作。生态效益会促使生态产业链“分解者”的产生,这些分解者是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传统产业链的形成往往是对产品的不同加工程序,这样的加工可以针对同一类型的企业,而“分解者”企业由于设备的专用性、地理位置的专用性、员工的专用性等使得上下游企业的相互依赖程度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加强。但是在当前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这就更要求生产企业和“分解者”企业加强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从而形成稳定的生态产业链。

3.生态效益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一定的区域内,生态产业链中的“分解者”是针对“生产者”而言的。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企业之间也需要不断加强合作,在这样的情况下,产业链条中的企业就会形成一种大范围内的“准企业联盟”,在此基础上,企业之间文化的渗透、价值观的渗透以及彼此不同的协和效用会让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投机行为,从而有利于生态产业链的形成状态趋于稳定。

旅游产业生态产业链的形成

(一)旅游业发展模式转变

构建基于生态效益的旅游业生态产业链本质上是对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对旅游产业消费和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副产品的重新认识,也就是从原来的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最后到旅游业废弃物排放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转变为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最后到再生旅游资源的闭路循环系统。

(二)旅游生态产业链结构

旅游行业从狭义上来讲,包括旅行社、交通、餐饮、酒店和旅游目的地管理等从旅游资源地到目的地的管理。从广义上来讲,则主要是从涉及的行业来进行研究,包括农林牧副渔传统行业以及媒体建筑等方方面面的行业。但是要建构旅游业生态产业链,还必须建立旅游废弃物的处理企业,使其能变成再生可循环使用的旅游资源。加入旅游行业的环保部门之后,旅游行业的产业结构就形成,如图1所示。

在旅游行业的生态产业链中,使旅游行业能最终形成可循环再生系统的关键是分解企业,也就是旅游环保服务企业的加入,生产企业和消费企业在进行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经由环保服务企业进行降解,最终使其再次投入到旅游产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其分解的类型如表1所示。

(三)构建生态产业链企业关键行为

构建旅游行业的生态产业链不是单一旅游企业的行为,而是需要不同的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形成上下游企业之间资源的流动。对于位于生态产业链的上游企业来说,首先必须对旅游风景区进行必要的培育和保护,例如森林资源的培育,同时在资源的利用选择上,要积极推广对传统资源例,如煤炭的清洁使用,同时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在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选用对环境污染影响小的、低毒的、低害的资源,从此在源头上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对于消费者而言,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教育,使其在消费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同时,控制和约束行为,减少对资源不可逆转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以上游的生产企业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环保企业,使其所生产废物排放之后能顺利流入下游环保企业并进行废物处理。为了实现这一流动,可以对废物和副产品进行集中的交易,并由政府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最终保证产业链的形成和稳定发展。

基于生态效益的理念对旅游产业生态产业链形成的作用

旅游生态产业链的本质是分工,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工合作,把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和副产品分解再次投入到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循环生产,因此企业是产业链形成的关键因素,而使其树立生态效益,不仅关注其本身的经济效益,更关注其带来的环境效益,并通过内外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最终使生态效益也能影响到企业最终的经济效益。

(一)生态效益促使企业产生活性,生态产业链扩大

一条产业链的生成以及生成之后的稳定发展,需要产业链成员活性的提高,生态效益理念使其区域内的企业树立长久和共同发展的理念,在关注自身发展的情况之下,也为上下游企业创造机会和价值。因为在生态效益理念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对自身所产生的废物进行处理,但是由于企业业务边界的范围所在,企业自身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必然会带来企业的不经济行为。但是对产业链的某一企业而言,某种资源或者副产品是其无法利用的,但是对于自然环境服务企业而言,则是其生产的原材料。同时随着这两种企业规模的扩大,其原材料和资源就会扩大,则会在区域内吸引更多的企业,而企业的增多,其业务的范围就会扩大,联系就会更加紧密,区域内的网络图和共生的链条则会生成,整个生态产业链条则会更加稳定。

(二)生态效益促使企业生成创新因子,生态产业链稳定发展

生态效益对上下游企业所产生的内外部约束机制,促使价格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下游的生态服务企业就会有获益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一定区域范围内就会催生出创新的因子或者不断进行创新的企业,生态产业链条中的活性因子就会得到加强,构成链条的联系不断紧密,引力不断增强,生态产业链就会得到稳定发展。

结论

当前,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生态产业链是具有现实困难的,生态服务企业要求较高的技术,需要对产业形成集群,要有一定的规模性,同时又由于生态服务企业的资产的专用性,也会对民间资本投资这一产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国必须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首先建立实验基地,通过建立标准化的生态产业链,政府需对位于生态产业链末端的环保服务企业进行扶持,从而使生态产业链从无到有,并逐步扩展,最终使我国整体的产业结构得以升级。

参考文献:

1.徐志朋,郭晓林.基于SWORT分析的低碳经济环境背景下生态旅游产业链研究.老区建设,2011(10)

2.王广凤.基于生态效益的生态产业链形成:理论与实证.经济发展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2003(10)

3.李艳双,于数江.生态产业链稳定性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10)

4.王兆华,尹建华,武春友.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10)

上一篇:混业生态环境下我国金融监管的改革与调适 下一篇:重点产业振兴背景下组织结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