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售行为的法律规制

时间:2022-10-22 12:37:45

搭售行为的法律规制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搭售行为在市场产品的销售过程中越来越普遍。搭售行为对其他经营者,商品购买者的利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对于市场竞争秩序的稳定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如何正确判断搭售行为并对其进行法律规制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搭售行为;市场竞争;法律规制

一、搭售行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关于搭售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根据各表述的本质来看,可以认为搭售是附加不合理条件行为中的一种,是指经营者出售商品时,违背对方的意愿,强行搭配其他商品的行为。搭售在实践中最常见的分类有以下三种:第一,显性搭售和隐性搭售。第二,契约性搭售和事实性搭售。第三,封闭式搭售和开放式搭售。从搭售的构成要件看,搭售须符合四个要求:搭售的行为主体是经营者;搭售商品与正售商品是两种独立商品且二者无必然联系;违背购买者的意愿;限制市场竞争,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二、我国关于搭售行为基本制度规定和存在的问题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和存在的问题

1.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规定:“公用企业或者其他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在此条款中,主体是公用企业或其他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其他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有可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其他经营者的竞争。此外,主体作出的行为是限定他人购买指定经营者的行为,并造成排挤其他经营者竞争的结果。

2.《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2条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在此条款中,明确对搭售进行了禁止性规定。搭售行为的主体是任何经营者,并作出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此条款将行为主体扩大到任何经营者,弥补了第6条中将主体仅局限在具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的不足。

3.《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出台对于规制搭售有一定程度上的意义。但其也存在几点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在第6条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中,主体的限定过于狭窄,在实际生活中不排除那些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但仍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经营者作出此类行为;其次,第12条中,对于搭售商品的前提认定仅仅只有违背购买者的意愿,并无其他认定标准,加上搭售行为本身有多种类型,且与捆绑销售、整体定价、名义上的赠送易发生混淆,在现实规制有一定困难;最后,这两个条款对经营者违反禁止性义务的法律责任没有作出规定,在实践中容易导致条款的落空和法律责任承担的不明确。

(二)《反垄断法》的规定和存在的问题

1.第17条规定:“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此条款中规定的主体是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行为是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从这个条款也可以看出,在规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的搭售行为时,多了前提条件:没有正当理由。一般情况下,以下几种情况被认定为有正当理由:第一,新工业和新行业产生的初期,为了使其获得较高利润,为以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第二,出于产品安全考虑,经营者常会让购买者购买配套的安全辅助商品;第三,处于高科技产品的使用效果考虑。

2.尽管《反垄断法》对搭售行为的规定有一定发展,但仍存在问题。首先,第17条对于何为“没有正当理由”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尽管我们一般认为上述3点是为正当理由,但法律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或解释,仍不具有法律效力,在现实中实践有困难。其次,也是上述《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的问题之一,即没有明确法律责任。

三、我国法律规制的完善

(一)借鉴美国反托拉斯法和欧盟竞争法中对于搭售的规定,参考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原则进行判断,并对搭售行为的构成要件(参考本文第一点)进行规定。在借鉴过程中,也应根据我国国情和法律制度,作出调整,将判断标准法律化为条文,避免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造成判断的误差过大。

(二)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第6条中,将主体适当扩大,及于那些有一定市场力量但尚不具有市场支配权的经营者,即主体包括公有企业、独占企业、有一定市场力量的企业。有一定市场力量的经营者虽然不能达到像独占企业垄断市场的效果,但也可能对其他经营者起限制竞争的影响。从《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不正当竞争的本质来看,此类主体也应包括在内。

(三)在《反垄断法》第17条中,对于正当理由应该进行明确的界定。参考国外法律的规定和实践上的习惯,正当理由有上上文所述三种。除了这三种,还应该考虑其他实践上的惯例和有可能成为正当理由的因素,采用列举加概括的方法进行明确。

(四)明确规定法律责任。首先,民事责任上,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应有一定标准,可从行为主体主观状态、搭售商品的数量、造成影响的大小等因素进行衡量。其次,行政责任上,根据搭售行为的严重性程度,对于搭售主体给予相应的行政制裁和行政处罚,比如对于初犯的经营者,责令改正;对于屡次不改的经营者,处以罚款,并处其他必要措施。最后在刑事责任上,对于严重违反市场竞争秩序,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经营者,处以罚金、拘役及其他相应的刑事处罚。

(五)明确执法机构的职能,加大执法机构的执法力度。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或将工商管理局涉及此方面的分支机构的职能明确化,加大执法机构的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周晓伟.搭售行为规制研究[D].烟台大学,2009

[2]孙维智李春雷.当代经济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

[3]周新军.关于美国与欧盟搭售立法的比较分析――兼论我国对搭售的法律规制[J].江汉论坛,2008

[4]邱本.经济法研究(中卷:市场竞争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曾广林.对搭售的法律规制[J].商界论坛.政法论坛.2013.

上一篇: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左旋多巴与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