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10-22 12:17:58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若干思考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7-000-02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现在预算决算都采用功能分类,并实行国家集中支付制度,在这种要求下,事业单位做好内控措施,加强事前、事中控制成为关键,本文就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 完善 事业单位 内控制度

提到内控制度,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而作为国家重要部门的事业单位就很少受到关注,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程度关系着其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及完整性,现在我国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及效果。

一、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1.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足

某些管理者错误地认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建章立制,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机制,也没有意识到管理者和相关业务部门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职责,仅仅把内部控制当作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手段。有的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要么照抄照搬,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要么根据单位现在的工作实际,随高就低,安于现状,内部控制制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中的预算管理不合理

预算管理越来越成为财务内控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在事业单位中也自然是不例外的,但在现实的预算中,却有着诸多的问题,一些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意识不强,没有将该纳入的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中,游离于内控制度之外,预算决算之间脱节,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之间也存在不相符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预算管理中缺乏有效地配额机制,透明度不高,监督机制不到位等造成的,另外就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不强,预算编制的流程还不成熟,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及审核,再加上预算编制人员不对时间工作进行调研,而使预算与核算口径间存在不一致的情况,预算的编制手段较为简单缺乏有效的论证,仅是把去年的执行数据直接拿来使用,使预算不够科学,往往会出现超预算执行或预算的执行较为缓慢的问题,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核算管理不合理造成的。

3.事业单位在收支控制方面存在很多漏洞,内控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

收支管理制度不建全,有些事业单位还因编制问题人员缺少,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各业务部门私自办理收入业务,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收支监管不到位,开支的标准和范围不能严格按制度执行,重点项目的专用资金也得不到专款专用,存在一些巧立名目、非法挪用、侵占资金的问题。有的单位虽然有比较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但是只是在做表面文章,规章制度根本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和贯彻,将已制定的制度挂在墙上,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单位的检查,内部控制的功效尚未发挥。另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起来有难度,单位的最高领导根本无视规章制度的存在,带头不遵守制度,使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被进一步的弱化了,其他管理人员也漠不关心。又如,有的制度执行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技能低下,执行的过程中原则性不强,导致内控的进一步失控。还有一种更可怕的现象,就是许多重大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程序没有严格的制度遵循,部门预算也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存在“重大事项无标准”、“重大决策无民主”的现象,为单位一些违法乱纪行为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4.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资产管理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及流动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但在资产管理上却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固定资产的管理中经常存在着重视购置而轻视管理的情况,有关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如跨部门管理固定资产、定期盘点的清产制度、维修保养制度、资产转移制度等,这些制度的缺乏致使资产的存量不清楚,账实之间不相符,致使固定资产丢失、数量不清晰、使用寿命短、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不断出现。资产管理认识上也存在误区,认为单位资产是单位历史积累形成,属于单位所有,单位具有处置权,忽视了单位资产国家所有性质;认为对于资产,只要没拿、没要,就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没有意识到资产损失浪费也是一种腐败;或者认为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单位领导和资产管理者的责任,与其他人员无关,忽视了资产使用者的责任,忽视了资产是单位事业全面发展的保障。

5.事业单位在建设项目控制方面有很多薄弱点

一些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只重视项目资金的争取,不注重调查研究和项目论证,设计方案不切实际、内容粗糙,不适应项目实际建设需要。部分建设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不熟悉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不重视项目资金管理,部分资金不能专款专用,甚至改变资金用途。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部分施工单位在工程结算上,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多计材料、设备价格和数量,设计变更增加部分通过现场签证重新计入,而变更减少部分未作调整,重复计算,多计费用等。有的基建项目在具备竣工验收条件超过3个月后,仍不办理竣工验收和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手续,也未编制竣工财务决算,项目竣工后,由于未办理验收手续,期间所发生费用都在基建投资中列支,虚列了基本建设支出。有的项目虽已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甚至交付使用,但仍未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期间所发生的维修费及其他费用都在基建投资中列支,这样不仅扩大了基本建设支出,而且影响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计量。

二、完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措施的思考

1.加强内部控制意识,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所有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而言也不例外,它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和贯彻。内部控制不力引发的财务风险,很多是由控制环境薄弱造成的。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深化内部控制理念,落实内部控制措施,是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要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单位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将内部控制管理由个人行为和操作行为提升到整个单位的整体行为。同时还要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单位内部领导与员工的内部控制理念。各级领导与员工应培养风险意识,树立正确职业观,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观,以保证各项制度得到切实执行。

上一篇:我国企业会计报表合并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浅谈烟草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现状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