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探讨

时间:2022-10-22 11:30:19

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探讨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目标是探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险本科专业课程建设与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有机融合。

关键词:保险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设计

2007年初,广西财经学院的保险本科专业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审批,成为广西目前惟一的一个保险本科专业。广西财经学院保险本科的设立,可谓意义重大,它可以有效地缓解广西保险业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人才瓶颈问题。

一、国内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高校保险专业教育伴随保险业的发展几经起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保险教育开始恢复和发展,截止2007年,经过教育部批准和备案的本科院校有60多所。目前,国内保险本科终于在高校的专业系列中逐步走向成熟,有关学科和专业之争也逐渐平息,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保险市场和保险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办学历史、资源禀赋等条件各不相同,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1.西南财经大学模式。西南财经大学保险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依托于财经类院校的资源禀赋,成立了保险学院来完成对保险人才的培养,其办学模式较大,学科区隔比较明显。其保险人才的整体培养是教学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2.南开大学模式。南开大学的保险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依托于综合类高校的资源禀赋,在经济学院架构下设置与金融系平行的保险系,开设了保险专业,本科阶段的保险教育保持相对独立。其保险人才的整体培养是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3.武汉大学模式。武汉大学的保险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借助于综合类高校的力量,将原来的保险与精算学系和金融学系“合署办公”,成为新金融系,保险与金融朝融合方向发展。在整个金融系内开设了保险专业,金融专业,金融工程专业,数理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规格比较高,其保险人才的整体培养是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有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保险专业建设涌现了“西财模式”、“南开模式”和“武大模式”等,但是,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从相关研究来看,一些学者关注到保险高等教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姚学乾注意到了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但保险教育跟不上。王康则认为教学思想、教材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教学质量亟待提高。陈伟则主要探了保险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问题。

学者张洪涛、徐徐则认为:高校全日制保险学历教育作为各种保险教育形式中最全面、最系统的一种基础性教育,应立足广义保险学理论框架,通过保险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加以落实,课程建设应进行课程更新和改进,注重多学科综合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纵向考察和横向分析相结合,向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向转变。此外,一些学者如王健康、刘雪梅、龙玉国(2004)认为:各专业课程间缺乏应有的科学的整合,以至于各专业课程“各自为政”,互相重复的现象比较突出,造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的浪费,自然也制约了保险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广西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和改革

广西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和改革的模式是在市场经济理念的引领下,以市场导向为定位,实行“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要求,从单纯传授知识向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向转变,把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实验教学贯穿其中,大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需要的适应性专业人才。

但是,学校在确定保险人才目标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保险市场需要的是“来即能战且战无不胜”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则经常是“既不能战且战不能胜”,这种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是没有得到解决。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调查了国外著名大学的保险专业建设,通过网络调查了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系、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精算学与统计学系的保险专业情况。结果发现:第一,国外大学保险专业教师队伍素质较高;第二,大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第三,研究领域极为前沿,研究领域集中在风险管理、精算和金融数学等;第四,风格与特色自成,乔治亚州立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注重个人、机构和社会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其服务对象是政府沃顿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注重公司的风险管理和保险公司的运作及保险产品的设计,其服务对象是公司。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精算学与统计学系注重保险精算的研究,其保险精算在英国高校中首屈一指。

四、广西保险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路径选择

目前,全国保险专业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可划分为五类:一类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数学、外语、计算机及其应用、应用统计、会计等。二是基本理论,如: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哲学、法学等。三是专业基础理论,如:保险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风险管理学、国际金融学等。四是保险专业课,如:财产保险、人身保险、海上保险、再保险、寿险精算、利息理论、健康保险等。五是保险经营管理与监管,如:保险经营、保险管理、保险营销和保险监管等。上述课程体系的设计基本上是国内高校尤其是文科类院校专业课程的主要特征,对于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来说,由于学科属性的要求,既要体现经济学科的内容,也要体现金融学科的知识体系,所以,所开设的课程除了保险学等专业课程,还有经济学和金融学相关的课程。

从这些课程体系设计,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高校的保险专业主要是从教学研究和应用研究型的人才培养出发而进行的,但对于广西财经学院来说,现在主要培养的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性人才,显然这样的课程设计不太合适。所以,对于广西这样一个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且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对保险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如果照搬国内外高校的课程体系和模式,必然会造成水土不服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地区差别、经济水平发展的差异和保险市场的异同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不仅需要其掌握学科的完整知识结构,更多地需要对地区经济文化的了解和对保险业务相关的知识结构的掌握。为了解决上述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需求,保险专业课程体系除了通过保险学这一核心课程来体现经济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外,还应包括与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相关的生命科学、汽车、建筑等工程学科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开设一些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

所以,保险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可以通过通识课程模块来解决保险业务需要的基本知识准备,通过学科基础课来解决专业课程的学科归属问题,通过专业主干课来体现金融和保险专业的主要知识结构,通过专业课程来体现保险业务知识,通过地方经济文化的课程来解决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了解问题,通过实践教学来体现保险专业学生从事业务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因此,广西财经学院保险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了“双平台、双体系、多模块”的模式,“双体系”是指互相联系、互相支撑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双平台”指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核心课平台,“多模块”指将全部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核心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多个模块。除了对学生保险专业的三基知识进行扎实的训练外,还在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开设了汽车、医学、建筑、广西区情、东盟国情、第二外语(主要以东盟国家语言为主)等地区经济文化课程和专业扩展课程,以满足“立足广西、面向东盟、聚焦北部湾、服务社会”培养目标的需要。

[本文为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忠海:《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保险学教学质量》,《黑龙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7、8。

[2].张虹、陈迪红:《高校保险专业实践性教学探索》,《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刘家养:广西财经学院。

上一篇:儒家文化对中国武术的影响 下一篇: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