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新论

时间:2022-10-22 11:24:12

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新论

摘要:鉴定人出庭作证,是实现审判公正的重要保障。2012年刑诉法的再修改,明确规定了鉴定人拒绝出庭作证,其鉴定意见将不被采信的法律后果。但这只限于原则性的规定,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现状。本文根据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分析鉴定人出庭作证率低的原因,从而提出完善鉴定人出庭作证的配套改革措施。

关键词: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完善

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诉讼活动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鉴定意见已成为重要的证据之一,在帮助法官认定事实、查明真相,从而正确适用法律方面发挥着不可轻视的作用。鉴定人出庭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不仅是其应尽义务的体现,更是对鉴定工作的检验以及诉讼程序的要求,有利于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实现,为法官客观、公正的审理案件提供了保障。

一、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现状

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一直是法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诉讼理论上讲,为确保鉴定意见的可靠性与科学性,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分别以传闻证据规则和直接言词原则为理论基础,对专家证人和鉴定人是否应当出庭作证及不出庭作证的法律后果都作了明确规定。而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立法规定基本上趋于空白,有的也只是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实际操作性。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00年前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鉴定人的平均出庭率不足5%①,而民事诉讼中鉴定人出庭的情况更加堪忧。在江苏省苏南某基层人民法院,2007年审结刑事案件320起,涉及司法鉴定的案件有268件,占案件总数的83.75%,无一案件的鉴定人出庭作证②。2008年度,江苏省苏州市两级法院审理经过司法鉴定的6 009起案件中,通知鉴定人出庭的案件86件,实际出庭33件,不足0.6% ③。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鉴定人出庭作证率低是诉讼中面临的严峻问题,配套改革措施的出台迫在眉睫。

二、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率低的原因

鉴定意见作为重要的证据种类之一,经过法庭质证的后方可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鉴定人出庭作证就是认定鉴定意见证明力的核心问题。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鉴定人出庭作证率低的现象。笔者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鉴定人权利保障机制缺位。鉴定人是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的诉讼参与人,出庭作证是其承担法律义务的表现,需要一定的权利作为保障。鉴定人出庭作证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并附带产生交通费、食宿费等相关的费用,而法律对此没有具体可操作的补偿规定,致使鉴定人的经济补偿很难落实。同时,刑事案件大多涉及到性质比较严重的犯罪问题,没有完备的安全保障机制,鉴定人害怕出庭作证后自己及家人遭受打击报复影响到正常生活。此外,鉴定人作证时如何能让一般人了解其鉴定意见的操作过程,而又不会泄露鉴定机构的商业秘密,是一个很难把握的问题,在没有相关法律保障的前提下 ,鉴定人都不愿出庭。

2、立法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及司法部颁布的《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等虽然规定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法定义务,但对鉴定人在何种情况下应出庭作证没有明确的规定,也缺乏强制性。2010年两个《证据规定》的出台将"鉴定结论"修改为"鉴定意见",规定对鉴定意见有疑问时,法院应当依法通知鉴定人出庭作证或出具相关的说明材料,但是并没有规定不出庭的法律后果,致使司法实践中鉴定人一般不选择出庭。2012年刑诉法再修改,明确规定了应当出庭的鉴定人拒绝出庭的,鉴定意见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是这只是原则性的规定,没有一套配套的改革措施。

3、司法部门和当事人对鉴定意见的定位过高。我国鉴定的相关制度并不完善,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法官和的当事人把鉴定意见当作科学结论,赋予其预决的法律效力,忽视了其言词证据的属性。甚至有些当事人误认为鉴定机构隶属的机关或部门的行政级别越高,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就越强。因此,实践中纷纷采用"更高级别"的鉴定机构来否定"低级别"鉴定机构的鉴定意见④。

三、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

鉴定意见作为一类重要的证据,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案件的公正裁决以及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新刑事诉讼法对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而拒绝出庭规定了相应的法定后果,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没有一套完备的改革措施,仍无法改善鉴定人出庭作证率极低的现状,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

1、健全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权利保障机制。鉴定人不愿出庭的一部分原因是出庭的相关费用问题。目前许多鉴定人都是在无偿的情况下出庭或者是补偿费用极低这严重挫伤了其出庭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完善鉴定人的有关规定明确补偿的范围、标准以及程序规则等。同时,针对鉴定人的人身安全问题,适用证人安全保障有关规定并加以细化,必要时可以为鉴定人购买人身意外保险,消除其心理障碍。

2、完善鉴定人制度的立法规定。由于立法的不完善,司法鉴定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法外活动,严重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利。在明确鉴定人出庭作证的义务的前提下从立法上对鉴定人选任、出庭作证范围、条件、例外等鉴定人的管理体制进行详细的规定,确保鉴定意见的中立性与客观性。

3、明确不出庭作证的法律后果。新刑事诉讼法明确了鉴定人拒绝出庭作证的其鉴定意见不能作为定案,但未有对鉴定人的处罚规定。借鉴国外做法,可以对无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鉴定人给予行政处罚并要求其退还鉴定费用、赔偿当事人因此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情节严重的(如无正当理由三次不出庭作证的,或不履行鉴定人义务的),注销鉴定人资格⑤。这样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总之,鉴定人出庭作证对消除当事人对鉴定意见的疑问,确保案件的公正审判具有一定的作用。我们应正视鉴定意见的言词证据属性,改善鉴定人出庭作证率低的困境,使鉴定意见的价值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注释:

①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6.

②宁红.刑事鉴定人出庭率为何低[N].江苏法制报,2008-3-20(7).

③施晓玲.鉴定人出庭质证的相关法律问题[J].中国司法鉴定,2010(3):87-89.

④陈心歌. 论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基本原则--以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为视角[J].证据科学,2011(5):548-561.

⑤柯昌林. 鉴定人出庭作证问题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3):89-92.

作者简介:刘文蓉;工作单位:湘潭大学法学院2011级刑事诉讼法。

上一篇:民诉中的司法能动性 下一篇: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我国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