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然是把透明伞

时间:2022-10-22 11:21:21

编辑提点:从1904年10月16日南开建校那一天起,直到他生命的终点,张伯苓所思所虑、所为所愿,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南开,没有离开过中国现代教育事业。先生也曾经谈起坚守这份责任的艰涩,他说每每雨中走在南开校园里,看到雨水滴打在树上,都感觉像自己在落泪。这位具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伟大教育家背负了太多的辱垢与悲辛,却用尽了毕生精力行走在现代教育的荆棘之路上,踽踽独行、无怨无悔。

适用话题:命运的抉择;共赴国难;一诺千金;无怨无悔;坚守与责任;一生荣辱谁人知;大先生的大人格……

【先生丰碑】

陈寅恪:学问是命的另一面,撑着独立自由。先生治学如暗夜秉烛,他也是暗夜一烛。喧嚣白昼之后的盲者,午夜抚史,端坐旧藤椅,目光如炬,洞彻史实与现实。

【经典看点】

素材关键词:学术风范

1944年寒假一过,陈寅恪为燕京大学历史系授课,他身着长衫,脚登布鞋,腋下依旧夹着双层布包袱皮裹着的线装书前去教室。

此时,他的右眼已经视网膜剥落而失明,左眼也仅剩一点点微弱视力。成都电力供应不足,灯光昏暗,又时不时停电,陈寅恪备课与写作都十分吃力,就连学生的考试分数,也只能让大女儿流求帮忙誊到成绩单的表格中。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目光朦胧之中,他竟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诗论稿》。

每天上课,他都在黑板上写好要讲的重点,然后坐在椅子上,闭着眼睛开始讲课。他在课上也叫学生朗读课文,哪怕读错一个字,都必须停下重读。再小的脱漏也逃不过陈寅恪的耳朵,那些文章典籍就像长在他心里一样。

金岳霖回忆陈寅恪的博闻强识曾写道:“有一天我到他那里去,有一个学生来找他,问一个材料。他说,你到图书馆去借某一本书,翻到某一页,那一页的页底有一个注,注里把所有你需要的材料都列举出来了,你把它抄下,按照线索去找其余的材料。寅恪先生记忆力之强,确实少见。”

1953年~1958年,这里是陈寅恪最后的课堂。

当时他每周上两次课,为历史系高年级学生讲授《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等,课安排在上午,因此设在西南的阳台,避荫又凉快。学生早早来坐好,等助手黄萱摇铃,穿着长衫、戴好帽子的陈寅恪就拄着拐杖慢慢走到藤椅前坐下,开始讲课。

这些内容本是他30年滚瓜烂熟的,但他仍旧重新备课。

陈美延回忆说:“父亲多次对我们说过,即使每年开同以前一样的课程,每届讲授内容都必须有更新,加入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发现,绝不能一成不变。”“前人讲过的不讲,近人讲过的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不讲,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陈寅恪是典型的说到做到的人,这让他累,也让他了不起。

编辑提点:民国先生陈寅恪以其精通宏富之学养思想、高风亮节之操守修为、自由独立之精神品格铸就了华夏学人屹立万世、令后来者高山仰止的信仰之巅、人格之极,从而成为后世薪火相传、取之不竭的文明之炬、精神之源。

适用话题:高山仰止;学术风范;通古博今;创造与创新;学问与治学;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素材演练】

结合以上的读书素材,请以“仰望先生”(或“仰望”)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要有感而发,有独特的感悟与思考。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佳作示例】

仰望先生

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 张紫瑶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简简单单的四个词语,却把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那些挺然傲立的人、那些令人动容的事儿一一呈现出来。

说到先生,只记得祖父曾经提及过,寒冷的冬季,昏黄的灯光,祖父拿着我的手教我写毛笔字,他说以前自己的先生就是这么教会自己的……而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那点温暖的记忆却如摇曳的水影,破碎、离散。如今先生又被提及,毫不犹豫地想写他,想像向日葵依赖太阳一般仰望先生,仰望先生的容貌,仰望先生的精神,仰望先生的才学、气节,仰望先生的人格、思想!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是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他更说过,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优美的文字。想来,何尝不是?当泛着淡淡墨香的文字从笔间流淌,就宛若一朵纯洁的莲盛放于心,晶莹的露珠滑过花瓣,润泽着心灵的甘甜。然而这一切的顺畅,都是来自于思想的天马行空、肆意,当思想不受拘束,可以任意驰骋南北时,才会真正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蹦放出智慧的光彩,汇聚成思想的洪流,倾泻下知识的绚烂!到那时,优美的文学便会跃然纸上,如同一缕缕春风,拂遍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最忘不了的,还是先生的眼神。

很多人回忆,他以前上课是很有特点的,讲到深处,他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眼睛失明以后,就再也没有看见他闭着眼睛讲课,一如我们今天见到的他晚年的照片,目光如炬。

好一个“目光如炬”,凝视先生的照片,眼镜架在鼻梁上,眼角耷拉着,皱纹在皮肤上蔓延,并不惹人注意,可就是他眼神中射出的光芒,牵动着每个人的心肠。照片中,先生遥望着远方,嘴紧紧地闭着,笃定、坚持!先生的眼里仿佛满是话语,值得去研读、去品味。合上眼,先生的模样印在脑海,刹那间,觉得先生就似暗夜一烛,两只眼就似烛焰,烛焰摇动,却不曾阻断,是先生用他的眼、用他的严谨,点亮了后来者前进的道路,薪火相传,就是团团燃烧的文明之源!

体会先生的眼神,竟有如此多的感慨,忽地,奢望能听先生讲堂课,奢望接受先生的洗礼于熏陶,孕育一份充满希望、充满光明的心境!

1969年10月7日,这个令所有读书人痛心的日子,心力衰竭的先生在凄苦风雨中溘然长逝,先生怀着“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的苦痛走了。先生坚持、笃定的眼神不再活跃于课堂, 只定格在一张张模糊黑白的照片中,然而眼神中渗透的学术风范、大师气质却是永远长存!

先生,完全没有俗世的声名,但先生的低调却掩盖不了他通古博今学识的丰厚。吴宓先生曾说,“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傅斯年也认为,“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可见,先生绝对是那个时代知识的领跑者,但他从不炫耀自的学富五车。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先生,让我不由驻足仰望,只有仰望能表达满腔的敬佩,惟有仰望,才能望见这座我高山仰止的信仰之巅!

仰望陈寅恪先生,怀着一份纯澈的心!

素 材 运 用 点 评

作者由祖父提及的“先生”,到先生自己的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再到先生的“目光”,由形及神。思绪如行云流水,恣意盎然。先生的思想、先生的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镌刻于年轻的心灵,再传播给更多的国人的心田!笃定、坚持的,不仅是哪一个中国人的选择,而是更多的有为者的学识沉淀;追求、仰望的,不仅是先生的卓识,更是他低调的为人;崇敬、信仰的,不单是先生的风范,更多的是他燃烧的文明之源!

行文不囿于素材的框架,更多的是作者自己的思考和见识:认同与超越,联想与事实,言行与风格,都凝集在精简的文字中!

指导老师:夏年凤

上一篇:做好职中毕业生就业指导 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功能 下一篇:赤壁风骨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