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降低血糖临床应用体现

时间:2022-10-22 11:07:35

二甲双胍降低血糖临床应用体现

【摘要】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内科分泌-代谢综合症,治疗药物包括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作用机制各不相同,而二甲双胍作为降糖药特别是肥胖患者的首选药,其血浆半衰期1.5小时,大部分以原型由尿排出。继70年代进入使用期后,其在糖尿病防治中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使用成倍增加。二甲双胍不但能降低血糖,还能降低糖尿病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多种危险因素。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二甲双胍的作用备受重视。本文总结其优势,结果与结论: 二甲双胍降糖药并非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受累与胰岛功能与细胞作用,可降低糖和血红蛋白,降低血脂,减少诱发心肌梗塞的风险,可作为肥胖和超重的2型糖尿病者的一线用药。

【关键词】糖尿病;二甲双胍;降糖药。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及免疫机制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内分泌代谢异常综合症。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高发的国家之一,加上中国方式的改变如饮食无节制、缺乏体育锻炼、生活紧张、肥胖等,这些因素使糖尿病的患者迅速增多。目前,我国有糖尿病患者约4000万(其中2 型占97%),并以每年新增100万的速度增长[1]。随着对糖尿病的不断认识,降血糖药被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临床认可。而二甲双胍降糖类在其中独树一帜,本文总结其临床优势。

1 二甲双胍的药代动力学

(1)吸收:二甲双胍缓释片口服后从胃肠吸收,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平均值为7小时。与食物同服时,可使二甲双胍吸收增加约50%,但对其Cmax和Tmax无影响。高脂肪饮食和低脂肪饮食对二甲双胍缓释片剂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相似。多次服用二甲双胍缓释片时,二甲双胍不会在血浆中蓄积。(2)分布:二甲双胍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可忽略不计,而相对应的是磺酰脲类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于90%。二甲双胍可进入红细胞,极有可能与其作用持续时间有关。在以通常的临床剂量服用二甲双胍缓释片时,稳态的血药浓度在24~48小时内达到且通常小于1μg/ml。(3)代谢和排泄:二甲双胍以原形由尿排出,不经肝脏代谢,也不经胆汁排泄。肾清除率约为肌酐清除率的3.5倍,表明经肾小管排泄是二甲双胍清除的主要途径。口服给药后,在24小时内被吸收的药物约90%经肾脏途径消除,血浆消除半衰期约6.2小时。血液中,该药的消除半衰期约为17.6小时。

2 二甲双胍的作用优势

双胍类药的应用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首例药物苯乙双胍(又称降糖灵),苯乙福明,但苯乙双胍服用后可使血乳水平升高27%~52.2%,成为在国外被淘汰的原因。1985年7月由澳大利亚Alphaphar公司研制的二甲双胍上市,广泛应用于内分泌临床,被推荐用于非肥胖者的首选药,此外,美国近期被批准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者应用。迄今已有多个商品问鼎如格华止、迪化糖锭、美迪康等。

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的糖尿病预防计划(DPP)研究中,共收集3212例糖耐量减低患者(IGT)(伴空腹血糖≥5.5mmol/L)。随机分为安慰剂对照组1056名,生活方式干预组(减少脂肪和热量摄入,保证每周运动150min)1079名和二甲双胍组(1700mg/d)1077名。研究始于1996年,结果显示,生活方式干预组和二甲双胍组的糖尿病发生率分别较安慰组下降56%和32%,而且这种效果无性别、种族和的差异。

3 总结双胍类药的作用特点

3.1 二甲双胍可降低糖和血红蛋白,英国所作的1项前瞻性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具有降低HbAIC的能力,与磺脲类药和胰岛素相同但不增加体重。在美国双胍类药还被证实:可预防或延缓IGT进展为糖尿病[2]。

3.2 可抑制餐后高胰岛素症,同时具轻度降低血胆固醇、三酰甘油酯、低密度脂蛋白和其他脂质,增加纤维溶活性,降低血小板凝集,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其为唯一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降糖药,可改变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其表现在抑制血管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因子介导的IL-1β激活和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嗜细胞、释放促炎症细胞因子IL-6、IL8。不仅降低大血管并发症,且可降低微血管并发症。

3.3 不良反应小,在有关试验中患者对二甲双胍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轻微,多为腹痛,恶心,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疾病,均可耐受,表现出良好的依从性。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能因其抑制钙的吸收,因为VitB12的吸收依赖于钙的吸收,故可能导致VitB12和钙的缺乏,但是对叶酸没有影响。长期服用二甲双胍者可以适当补充钙和VitB12。乳酸性中毒一般认为是二甲双胍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这种顾虑已经影响到了二甲双胍的临床使用剂量的确定。但是有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显示,二甲双胍组(7227例)的严重不良反应时间与常规治疗组(1505例)相似(10.3%vs11.0%,p=0.43),所有原因致死率1.1%VS1.3%,住院率为9.4%vs10.4%,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没有中毒发生。提示临床使用二甲双胍是安全的。

近期由国内研制的二甲双胍胃膨胀滞留缓释片将药物制成适合吞咽的椭圆形片剂,进入胃液后,体积膨胀,迅速的伸展至抵抗胃排空的尺寸,从而延缓胃中的停留时间。使药物恒定、平稳、持续的释放递送到胃肠上部的吸收位置,可延长药物作持续用时间,减少服用次数和对胃肠道的刺激,增加患者的用药依从性[3]。因此,二甲双胍降糖药物在临床应用上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庆,胡敏燕.门诊患者降糖药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10):980

[2]上海第二人民医院.二甲双胍治疗磺酰脲类药无效的2型糖尿病者结果[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7,(6):346.

[3]吴林华等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的生物等效性评价[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4(3):214.

上一篇:探讨阿司匹林对缺血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 下一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甘露醇加地塞米松与红花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