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技术控制的具体措施分析

时间:2022-10-22 10:42:08

建筑施工技术控制的具体措施分析

本文以高层建筑为例,展开了对其工程施工控制技术措施的科学探讨,并依据市场化竞争需求提出了施工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对促进建筑工程高质量施工、高水平管理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

创优和达标,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却是密不可分的。要打造满意工程,向施工现场管理提出了高的标准和要求,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打造满意工程就是一句虚话。通过开展文明标准化工地达标活动,贯彻 ISO9002 标准提出的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为打造满意工程提供条件。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向群众提供满意质量的建筑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严格把好质量关。一方面,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各环节出现的违法违规者要“严肃查处,从严处理”,必须依法降低相关责任单位的资质,后果严重的要吊销执照。对那些明显违法违规并造成工程质量隐患的结构工程师、建筑师,也必须对其执业资格作出严肃处理。对一般的违法违规行为则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加以处罚。另一方面对建设工程项目的每一重要环节,应采取终身负责制,并狠抓落实。因此,要健全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的档案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不但使质量管理有约束力,还可以使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逐步纳入法治轨道,这对加强施工质量管理,规范质量管理行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建筑结构层施工技术控制的策略――以高层为例

高层建筑层数多、体积大的特点决定其结构类型必然较为复杂且形式多样,因此导致了施工建设难度的增加,要求较高水平的施工工艺才能确保高层建筑的稳固屹立。从功能角度来看,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一般要求进行小空间的轴线布置,而在其下部的结构中则需要进行大空间范围的轴线布置。基于以上标准要求,我们不难看出高层建筑的这一结构施工特点恰好与合理结构及布局自然的一般建筑结构需求背道而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高层建筑的下部楼层结构需要承受很大的楼体压力,而随着楼层的增加,越接近建筑结构的上部其承受的楼体压力就越小。在一般建筑结构的布置中正常的标准为下部结构的刚度建设标准较大、墙体较多、柱网布设较密,而在上部建筑结构中墙体、柱体的结构数量则进一步降低,同时,轴线间的距离也进一步扩大。而这一正常的建筑结构建设规律却不适应于高层建筑的结构特点,因此为了切实满足高层建筑的结构功能需求,在结构施工建设中我们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在上部结构中以小空间布置,而在下部结构空间中则用大空间布置。上部结构采用布设刚性强度大的结构剪力墙,而下部结构则采用刚度性较弱的框架柱结构形式。而为了满足这一结构目标我们则必须采用结构转换施工技术对高层楼层的设置进行必要的转换层施工建设。该类结构转换层可广泛的用于高层建筑的结构剪力墙及框架剪力墙等结构体系中,实现较好的结构功能建设。当然不论采用何类结构转换技术,在高层结构施工建设中,剪力墙转换层施工技术无疑都是目前各项功能指标完备、适用广泛的结构施工技术之一。同时,随着结构转换层位置的升高,具有转换层特点的简体结构施工技术也成为当前的主力施工技术之一。为了明确影响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我们可通过对以上两种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的上层与下层间角度位移及内应力变化指标情况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控制结论。即高层的抗震等级在剪力墙转换层结构技术中与高层建筑转换层的高度设置、其转换层的上下层结构的等效刚度比例关系、转换结构层与其上层的侧向结构刚度比存在着紧密的影响效应关系。而在简体结构转换层施工及时技术中其抗震效应则与转换层上层的外筒刚度、设置高度及内筒刚度有紧密的关系。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两类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中,转换层的高度是决定其抗震影响效能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转换层的高度越高,其上下层之间的位移角度、内应力突变现象就越明显,因此在施工设计中我们应科学的限制其转换层施工设置高度。同时对于位置较低的转换层剪力墙结构施工中,我们可通过对侧向刚度比的控制来调节其转换层较近距离的层间位移角度及其内力突变情况。另外在结构层施工实践中我们还可通过以下措施进一步强化高层建筑的下层结构施工强度。即有效的扩大简体结构中落地墙的实际厚度、提高结构施工中的混凝土材料强度等级、依据施工需求在建筑周边增设部分结构剪力墙及壁式框架结构或楼梯间的简体结构,从而有效的增强高层建筑抗震功能,同时我们还可利用不落地的剪力墙开洞施工技术、开口或减小墙面厚度等措施有效的实现弱化上部结构的科学结构施工目标。

3.建筑工序施工技术控制的策略

3.1启用钢筋连接施工技术

在钢筋连接施工技术应用中,很多施工环节不宜控制到位,例如对机械如何进行连接、焊接接头的受拉区面积率如何控制等。在钢筋使用数量为单数时,即便百分率有所超出也符合标准要求。在绑扎接头的面积率控制中,我们应科学的控制受拉钢筋的板、梁、墙类接头面积的百分率不应过大,而对特殊需求必须增加其接头面积的百分率时,则受拉钢筋梁不应超过百分之五十。近期,一种全新的钢筋连接方式即直螺纹式的接头连接方式逐步引入了建筑行业施工中,该方式具有连接便利、检验便捷等现实特点。在连接中我们应首先将套筒连接的钢筋拧固至被连接的钢筋一端,并确保外露的套筒丝扣不超过单位完整扣即可。对于加长丝头型的接头连接,我们可依次将锁紧螺母以及标准型号的套筒拧固于加长丝头的钢筋处,而后将待连接的钢筋标准丝头一端靠紧,并将套筒继续拧回于标准丝头一端,接着再用扳手拧紧,最后再将标准套筒及销紧螺母锁定拧紧。在接头的连接质量检验环节中,我们可利用分组、分批次抽检的方式,通过目测外露螺纹长度是否相等、是否超出既定标准的检测方式实现完善的连接施工质量控制。

3.2启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大体积混凝土工序施工中,我们应充分注重混凝土施工的现实特点,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后的开裂现象。施工中,混凝土中的水泥具有发生水化作用的特点,而该作用的放热反应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倘若在反应中产生了温度应力,且超过混凝土施工材料所能承受的应力基线标准时,那么混凝土必然会出现施工裂缝。因此我们应通过有效的控制混凝土浇筑块体的温差变化方式,使之不随水泥的水化反应引起温度增加,从而有效的防止混凝施工中出现大范围的温度裂缝。为了在原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环节上有所创新,我们应依据具体的施工情况及温度应力的计算结果,主力研发防止混凝土施工产生细小裂缝的施工工艺及温度控制手段,确定适应、合理的施工材料、配合比、浇筑手段及施工过程中进行的实时测温等科学保温养护措施的规划。另外我们还可采用一次性连续浇筑的创新工艺组建科学完备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

4.结语

总之,在当前建筑的工程建设中,我们只有本着高效、科学、标准、规范的设计施工原则,依据各工程施工技术特点进行秩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适应性施工管理,严把质量关、加强基础施工建设,因地制宜、安全规范,才能最终使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在复杂的体系结构中找出头绪、理清思路,依据用户的丰富需求开展人性化施工设计,并促进建筑各项工程建设水平的稳步提升,切实为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岳世宏,陈淑贤. 超高层建筑利弊分析[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2] 廉凤梅.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研究[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

(作者单位:广西众泰建设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广西省桂林市541000)

上一篇: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工程应用 下一篇:高强混凝土的应用及施工质量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