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时间:2022-10-22 09:38:32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摘要:数学学科的语言是非常严谨的,而且它是思维的产物和工具,正确的数学语言是进行正确的数学思维的前提,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能力;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表达能力,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倘若思维不清晰,语言就不明确,表达上的不贴切和含糊就说明思想的混乱。”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实际上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习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好了正确的数学语言才是真正地学好了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训练过程。

一、营造民主和谐交流氛围,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

交流是数学课堂不可缺少的要素,有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学生就能在环境的熏陶下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了交流,课堂就缺少了生机,学生的思维也就停滞了。怕出错,顾面子,是学生交流的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因此,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搭建自由交流的平台,使他们乐学、渴学、会学、敢说、会说,是我一直在课堂上所追求的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融入课堂活动中,就得引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敢“说”。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学生自然就有说的欲望。要让学生想说、敢说,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以朋友的心态对待学生;其次教师要改变观念,留足让学生发言的时间;此外教师提问时要尽量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你来讲一讲好吗?”“我们共同来探究好吗?”等协商、诱导的语气,使课堂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敢于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

二、保护好奇心,激发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

好奇心是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独立思考得出新的结论,并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和见解。如果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新的想法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行动就会持续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对数学问题的说辩,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允许学生在起步的提问幼稚可笑。作为父母绝不会嗤笑幼儿学步时那跌跌撞撞的步态,因为我们不都是这样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吗?所以,教师自然也应肯定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多倾听他们的问题。比如,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后,有的学生提出:“有四条边的图形是什么样的?”我便让学生一起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联系到四边形的特征去思考。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方形;还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必要的引导,要判断这是个什么四边形,首先看这个四边形的四个角是不是直角,对角是否相等,四条边是不是平行或相等?通过争辩,学生不但能加强对“四边形”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说”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学生不折不扣地听教师讲,极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往往是教师提一个问题,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教师从学生简单机械的回答中,很难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学生常常是重复教师“唯一正确”的结论,不敢越“雷池”半步。试想,这样培养出来的“背书匠”,除了做一个生搬硬套的“好学生”,能有什么发现、创新呢?为此,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教坛,把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在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教师要多给学生机会,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特别是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比较、分析和归纳,鼓励学生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探索精神,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真正把灌输的课堂变成放飞的课堂。

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创造条件。问题一般存在于新知识的生长处,旧知识的连接处。如教学“体积的认识”时,结合新课的导入板书“体积”二字后,问学生:“你们想知道有关它的什么知识?”学生略沉思了片刻便争先恐后,抢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什么叫体积。”有的说:“体积和面积有联系吗”,还有的说:“学习了体积的知识有什么用。”等等。我从学生提问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研究“体积的含义”:联系水池装水、堆谷堆、堆沙堆等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学习“体积的应用。”在这里,我采取了学生提问题的方式,巧妙地将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目标,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他们不但能轻松地学到知识,也能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十分有效。

四、发挥教师语言的导向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语言不是简单的书面语言,也不同于生活语言,它的特点是准确、简洁和严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相对比较弱,这样就阻碍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表达,数学思维得不到正常反映。因此,教师在课堂里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学生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过渡的导师。由此可见,教师引导语的导向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学生发展数学语言表达的航标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表达。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听清楚老师的提问、讲解,那么必定会由“会听”转变到“会说”。

古人云:“言为心声。”小学数学教学中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训练的重点是要表达得完整、准确、简练有条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准确、严谨、连贯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完整地“说”数学,并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真正达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上一篇:试论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下一篇:如何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