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文本生长点的密码

时间:2022-10-22 09:29:22

教科书中选编的都是一篇篇精美的作品,但教学中发现,部分作品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课堂平铺直叙,对话平淡无奇,教学环节基本都是蜻蜓点水似地按预设向前推进,缺乏“点”上的深入,导致学生游离于课堂、文本;而且教师讲得过多过细,力求面面俱到,时而有完不成教学任务的现象。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缺乏个性,解读不透,挖掘不深,只是“广掘地”,没有“深挖井”,教给孩子的或是他们已知,或是激不起他们的兴趣点的,如此何谈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升呢?针对此,笔者开展了寻找文本生长点的教学研究,追求文本解读的深入、个性化,力求使课堂教学在点上“做文章”,事半功倍。下面我谈谈在实践中探寻文本生长点的几种做法。

一、寻找课文的“核心”

1.文本中最吸引眼球的亮点

文本中最吸引眼球的亮点往往是文眼,文眼是破解全文密码的关键所在,可能是文题,可能是关键词语,可能是重点句子,也可能是重点段、过渡段,等等。从这些亮点入手,巧妙设置问题,作为品读文本的生发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篇课文的品读探究。学生无须教师牵着走,能够自主深入文本,进行个性解读。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灵动的,这样的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生命成长的过程。如教学《军神》时,从课题入手,先引导学生理解“神”的含义,从而把握课题内涵:有超凡意志力的军人。接着以主问题切入:你从哪些语言文字中感受到超凡的意志力?学生沉下心来,抓住军神的“超凡”,走入文本的语言文字中,细细地品,同时记下自己的读书感受,这才是真品味。聚焦“军神”,抓住重点,在学生的汇报中导读,一次次反复出现:“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在循环往复中步步深入文本,进入文章精髓。

2.课后练习中的教学切入点

每篇课文背后都有编者精心设计的重要资源——课后练习,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凭借和依据之一。有些课后练习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我们可以借此作为解读文本的参考,作为制定目标的“指南”,在课后练习上寻找解读文本的突破口,找准文本生长点。这样,根据课后练习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以小“舍”保证大“得”。如解读《水》时,抓住课后第三题,以“苦”与“乐”的探究引入,先让学生找出体现“苦”、“乐”的重点语句,紧扣关键词句,多形式、多层次地朗读感悟,在“苦”、“乐”对比中深入文本,体会作者情感,领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未知中最有价值的突破口

语文教学教给孩子的不仅是知识,更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培养学生。因此,解读文本时应从学生出发,挖掘出文本中最有价值的问题或任务,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学习。这样的问题从哪来,该如何设计?我认为应该从文本的未知点出发,设置文本内容和学生智慧需求的巧妙结合点为“文本生长点”,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全部的智慧探究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使教学充满张力,充满活力。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时,从学情出发,把孩子能力未及点——“励志”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出问题: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怎样励志学画?励志学画的结果如何?由问题带动文本的品读。可怎样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内核,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呢?这需要一个更深入的突破口。在初步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后,又抛出一个话题:能把“励志”换成“立志”吗?“励志”与“立志”虽有共性,但“立志”仅仅是立下志向,重在“志”,而“励志”则重在“励”,其中更包含人物的情感品质。教学时可以区分“励志”与“立志”为新的突破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徐悲鸿被外国学生激怒,到不知疲倦地学习,再到取得成绩震惊画界,处处体现徐悲鸿的一颗爱国之心。此时,学生领悟到,徐悲鸿的志向已与国家荣辱紧紧联系在一起,“励志”与“立志”的取舍显而易见,学生通过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给自己最好的理由。同时,人物品质、爱国情感的渗透也无须言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二、挖掘语言的“深井”

1.抓住文本的传神细节

细节描写往往只是文本中的一个个小环节,甚至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然而,典型的细节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展开和深入文本内涵等方面,往往能起到“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

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抓住典型细节,以细节为教学生长点,引导学生走进细节,读解、体悟,反复咀嚼,感悟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东西,仔细揣摩其味,不但对整个文本的理解有推动作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推进课堂读解活动的开展。如《爱如茉莉》中的几处生活细节描写:妈妈住院还想着给爸爸包饺子,爸爸顾不上吃饺子直奔医院,病床上执手睡眠的情景等;《“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的“!”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第一次抱母亲》中两处“抱”的动作描写,三个“没想到”蕴含的不同情感……

细节虽小,魅力却大。文本细节应成为课堂上师生探究的立足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深入文本,让文本细节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2.引发文本的矛盾冲突

有冲突才会引起争辩,在争辩中才会让学生不断深入文本。争辩,是不同观点的交汇和激荡,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引领孩子深入文本。解读文本时抓住文本主线巧设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争辩,在品读感悟中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冲突。这样的课堂定会让孩子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孩子的思维火花也会不断闪现。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抓住汤姆的情感变化主线巧设矛盾冲突“不就是一条鱼吗,值得汤姆这样吗?(值得?不值得?)”、“只差两个小时,真的非放不可吗?(放?不放?)”、“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了,他真的不后悔吗?(后悔?不后悔?)”。以此作为教学生长点,引导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深入文本,在解决矛盾的同时更深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也体会到作者语言表达的妙处。

文本,是教学的媒介,却不是教学的唯一。教师要打破“以本为本”的程式化教学,寻找文本的“生长点”,深掘文本、开放文本、超越文本,追求内容纵深化,力求课堂效果最大化,实现孩子知识水平与能力素养的共同提升。

上一篇:研读经典,丰富积累 下一篇: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