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平片对急性肠套叠诊断的应用价值

时间:2022-10-22 09:14:34

腹部平片对急性肠套叠诊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对临床疑似肠套叠患儿,通过研究其腹部平片,来探讨对患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64例经空气灌肠证实患有肠套叠的腹部平片,分析其腹部立位平片的特点。结果:腹部平片特点如下:小肠积气明显减少30例,不全性肠梗阻15例,完全性肠梗阻6例,发现套叠部软组织团块影3例,腹部平片未见明显异常10例。结论:临床疑似肠套叠患儿,腹部平片对诊断急性肠套叠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腹部平片肠套叠诊断价值

急性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急腹症之一,尤以1岁以下儿童常见,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患儿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便及腹部包块。临床常规检查包括腹部平片、腹部超声及空气灌肠,其中空气灌肠是诊断肠套叠最佳的方法,并可用于整复肠套叠。

资料与方法

2007年5月~2011年6月收集64例经空气灌肠证实患有肠套叠患儿的腹部平片,年龄2个月~7岁,平均10.3个月,其中男36例,女28例。阵发性哭闹56例,呕吐50例,果酱样便17例,触及腹部包块38例。

检查方法:PHILIPS单板DR,型号VS摄腹部平片。肠套整复仪压力8~13Kpa。

结果

经空气灌肠发现64例均可见软组织团块影,其中回结型23例,回回型41例,均整复成功。腹部平片特点如下:小肠积气明显减少30例,不全性肠梗阻15例,完全性肠梗阻6例,发现套叠部软组织团块影3例,腹部平片未见明显异常10例。

讨论

肠套叠发病原因探讨:婴幼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肠套,病因目前并不十分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解剖因素:器官尚未发育完善,如回盲部肠系膜尚未固定完善,结肠冗长;②肠壁病变:憩室溃疡及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③病毒感染:可能和腺病毒感染有关,导致肠壁及临近肠系膜淋巴结炎性增生,压迫肠管,同时腺病毒感染可提高胃泌素分泌,导致肠运动机能紊乱,引起肠套[1];④饮食:母乳中含有大量的生长抑素,小儿添加辅食摄入乳汁减少或乳汁成分变化导致这一时期小儿血浆中的生长抑素含量下降,从而使胃肠道处于高功能、高反应状态,可能导致肠套叠[2]。

X线表现:①腹部平片示胃肠道积气明显减少,尤其以盆腔区小肠气体减少更具有诊断意义,本组病例发病时间一般24小时内,有30例(46.86%),其中21例为盆腔区小肠未见明显积气,7例表现为全腹部为密实影,无明显肠管积气影。分析:小儿肠道积气属于生理现象,一般新生儿出生数小时后气体便经食道、胃依次进入小肠、大肠。出生后12小时内,整个胃肠道有明显气体[3]。由于肠套叠患儿呕吐及肠痉挛,肠管生理性积气减少,腹部呈少气或无气状态,从而在腹部平片上表现为胃肠道气体减少。②肠梗阻表现:分为不全性肠梗阻及完全性肠梗阻的表现。分析:随着肠套叠病程的逐渐延长,回肠末端受阻,近端小肠逐渐扩张积气、积液而梗阻远端肠管的气体或粪便没有完全排出,在腹部立位平片上表现为小液平,表现不全性肠梗阻表现;病程进一步延长,套叠的肠管因缺血引起肠壁的水肿,进一步加重梗阻,在腹部立位平片上表现为完全性小肠梗阻征象。小肠梗阻出现的时间随年龄、套叠类型及套叠部位而异,年龄越小、复套、套叠越深,梗阻征象越明显;③结肠内软组织团块影,据很多文献报道该征象是腹部平片诊断肠套的特征性表现,是由于套叠部周围肠管含有气体衬托出套叠肠管的表现。

典型的小儿肠套叠(同时出现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及腹部包块)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不典型(只出现其中一部分症状),临床容易误诊为肠炎、菌痢等其他胃肠道病变,延误治疗而可造成肠坏死、穿孔,甚至导致患儿死亡。因此临床疑似肠套叠患儿,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虽然腹部平片无法取代B超或空气灌肠,但还是具有一定意义:临床疑似病例,腹部平片发现胃肠道(尤其是小肠)气体明显减少,提示有一定诊断意义;平片上发现结肠内软组织团块样影,结合临床病史,基本确诊。

参考文献

1周利成,王宝兵.小儿急性肠套叠卧位腹部平片特点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0,4(26)4:571-572.

2王樱,费颖,杜毛绳,刘芳.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与影像学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21)2:189-191.

3赖志鸿,郑燕君.小儿急性肠套叠腹部平片特点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8(13)15:2617-2618.

上一篇:基层医院护士职业暴露防护与措施 下一篇:门诊患者跌倒致心脏骤停的急救护理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