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肥大治验3例

时间:2022-10-22 07:29:13

【中图分类号】R272 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04-02

儿童腺样体肥大临床颇为常见,其危害巨大,甚至影响智力发育,现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是腺样体本身又是咽部的免疫器官,除了手术创伤、并发症及花费巨大等不利因素,亦有学者质疑对于腺样体肥大一刀切除是否利大于弊。2010年起笔者应用中药汤剂口服治疗腺样体多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验案3例报告如下:

验案1: 患者吴某,男,4岁,于2010年6月10日首诊。约20天前,因着凉后出现咽痛,吞咽困难,继之头痛,流清涕,发热,周身不适,咳嗽等症状。在某医院诊断为感冒,给予退热,抗感冒治疗1周后,出现白天困倦,夜间睡眠不宁,打鼾,张口呼吸,吸鼻。X线拍片检查:腺样体肥大超过4/5.建议手术治疗。家长不愿手术,患儿以能接受口服中药汤剂,故来诊。现咳嗽,痰多略黄,口气重,便秘,小便黄赤,腭扁桃体肿大II°,舌边尖红,地图苔。诊断:喉痹(肺胃郁热)。给予:栀子5g豆豉5g郁金3g杏仁5g薏苡仁10g炙甘草5g苏子10g双花10g连翘5g紫菀5g,5剂。1剂水煎约500ml日3次口服。二诊6月15日,诸症明显减轻,只是入睡后呼吸音粗重,已无鼾声,其他无明显不适。给予:栀子5g豆豉5g连翘5苏子10g浙贝母5g炙甘草3g,3剂,水煎服。同年12月2日因感冒咳嗽来诊,其母诉曰,6月服药后,患儿各方面一直很好,未再出现打鼾,鼻塞等症状,直到前几日天气骤然变冷,早晨又未加衣物而不慎感冒咳嗽,但亦未出现打鼾等症状。X线咽部侧位片显示:腺样体不大,约1/2左右。

按:患儿偶感风寒,治疗不当,寒邪郁结肺胃,肺胃郁热,邪热熏蒸而成本病。从病程时间上来看,病程较短,腺样体肥大与急性扁桃体炎一样,是急性炎症所致的肿大,故治疗应以清解郁热,发散上焦为主。栀子豉汤是仲景用以治疗心中懊恼,虚烦不得眠,或烦热,心中滞者,或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或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用栀子苦寒清泻胃中郁火,用豆豉清宣肺热,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乃气郁必热,陈腐黏凝胶聚…法当用仲景栀子豉汤,解其陈腐郁热”,使上焦郁热得宣,加郁金、薏苡仁清热利湿躯浊,加强宣通上焦郁热之功,杏仁、紫菀、苏子宣肺降胃,降逆止咳,双花、连翘轻清宣肺,连翘、郁金、苏子亦有软坚散结之功,炙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使之不致过于寒凉,从而顾护胃气,正是所谓治上焦如羽,诸药合用,方证相应故能中的。

验案2:患者殷某某,男,4岁,2011年8月23日首诊。自2岁时感冒后出现经常挖鼻,入睡后呼吸音粗,偶有呛咳,夜间惊醒,不论冬夏必须开窗,否则无法再入睡,症状因感冒而加重,曾诊断为腺样体肥大,有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有医生反对,家长亦犹疑不定,断续治疗,症状时轻时重,迁延至今。此次因感冒后,咳嗽不止,经过10余天静点、口服抗生素(具体不详),而症状不见减轻,故来诊。现打鼾,夜间惊醒,咳嗽,发热,汗多,鼻腔自觉不舒,常常用手掏挖,流涕,面色红赤,口气重,小便短赤,大便粘腻不爽,舌红苔黄腻。查:腭扁桃体略大,体温36.8°C,WBC:6.0x109/L,X线咽侧位片:腺样体肥大,约占2/3.诊断:腺样体肥大(湿热内蕴)。给予:栀子5杏仁3g蝉蜕5g僵蚕3g大黄(后下)5g姜黄5g茯苓10g炙甘草3g大贝3g双花10g栝楼皮5g连翘10g,5剂,水煎服。二诊8月30日,前方进后,睡眠较平稳,无鼾声,但呼吸音较粗,夜间偶有咳嗽,白天少有,大便已较前明显顺畅。继续前治疗。原方加减出入,共服药45天,诸证皆无,X线咽部侧位片显示:腺样体略大,约占1/2左右,停药,嘱多食赤小豆、薏米等,药食同源具有清热化湿功效之品,并注意别感冒。

按:该患儿形体肥胖,多痰多湿体质,嗜食炙醇厚,偶感外邪入里化热,内外合邪,湿热蕴蒸而成本病。方用升降散为主加减,升降散出自清・杨璇(号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症不可名状者。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米酒、蜂蜜等组成,僵蚕、蝉蜕性味辛苦气薄,能祛风除湿,清热化痰为君;蝉蜕性味咸寒而甘,为清虚之品,得清阳之真气,祛风渗湿,清热解毒为臣;姜黄性味辛苦,能祛风行气散邪为佐;大黄气味苦寒,苦能泻火,寒能胜热,上下通行,凡阳亢盛之阳,非此莫折故为使。僵蚕、蝉蜕为轻清之品而为升,姜黄、大黄为重浊之物而为降,四物配合恰当,一升一降,升降有序,内外通和,上清下浊,温毒则随药功而消散。加栀子、双花、杏仁、连翘、大贝清上焦郁热,宣肺止咳,茯苓健脾利湿,配合栝楼皮祛痰开肺,同时大黄推陈致新,僵蚕、蝉蜕、连翘、大贝辛咸,可软坚散结,上药合用,标本兼治,故能收良效。

验案3:患者王某某,男,5岁,于2012年2月23日来诊。2岁时感冒后出现耳痛,诊断为渗出性中耳炎,经治疗好转。此后每遇感冒,即复发,且伴有夜间阵发性咳嗽,哭闹。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腺样体肥大、渗出性中耳炎。建议手术治疗,因家长恐惧手术,顾一直采取保守治疗。症状时轻时重,近1年以来,出现打鼾,夜间憋闷惊醒。经熟人介绍来诊,查:双侧鼻腔较多浓涕,双侧下鼻甲肥大,左耳外耳道通畅,鼓膜轻度充血,解剖标志模糊,双侧腭扁桃体I°肿大。X线咽部侧位片显示:腺样体肥大约2/3。诊断:腺样体肥大、渗出性中耳炎、慢性肥厚型鼻炎。给予:茯苓10g桂枝3g丹皮3g桃仁5g夏枯草5g王不留行10g苏子15g牡蛎15g连翘5g大贝3g柴胡3g香附3g川芎3g桔梗3g陈皮5g辛夷3g苍耳子3g,5剂,1剂水煎约500ml分3次口服。同时给予左氧氟沙星眼药水耳浴,每日1次。3月2日二诊,服药2天后即能安睡,虽无打鼾,但呼吸音仍很粗。查:左耳鼓膜色淡,充血明显减轻,鼻腔通畅,有少许清涕,腭扁桃体仍肿大,其他无明显不适。治疗同前。此后原方为基础加减出入不大,共服药25天,诸证皆无,痊愈。

按:此患儿病程较长,痰凝气结,阻滞气机,气滞血瘀。方用桂枝茯苓丸、通气散、攻坚汤3方合方加减化裁而成,桂枝茯苓丸是仲景《金匮要略》中活血化淤、消的名方。方中用桃仁、丹皮活血化瘀;用等量之白芍,以养血和血,可去瘀养血,使瘀血去,新血生;加入桂枝,既可温通血脉以助桃仁之力,又可得白芍以调和气血;佐以茯苓之淡渗利湿,寓有湿祛血止之用,是为化瘀消之缓剂。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小板聚集,调节内分泌功能,抗炎,镇痛,镇静,抗肿瘤等作用。通气散是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方剂,由柴胡、香附、川芎三味药组成,用以治疗“耳聋不闻雷声”,柴胡升清,散少阳邪热,香附疏肝行气,川芎行气活血。攻坚汤出自刘绍武的《伤寒临床三部六病精义》,组成为:王不留行、夏枯草、紫苏子、牡蛎,功效是行气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凡肿瘤、囊肿、痈疽、瘰疬者,攻坚汤主之。”连翘、大贝、陈皮清热化痰软坚,桔梗载药上行,且有化痰排脓之功,辛夷、苍耳子通督开鼻窍。标本兼治,诸证得除。

讨论:腺样体(又称增殖体、咽扁桃体)肥大的主要症状是咽部不适,有异物感,常有咳嗽、头痛、精神不振或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亦可因压迫外侧的咽鼓管而引起中耳炎。影响鼻腔的通气和分泌物的引流,导致鼻腔阻塞,呼吸不畅,睡眠不安,打鼾,常夜间惊醒(叫),或阵发性咳嗽。病程长者可使鼻子扁平、鼻翼发育不良、眼距增宽、张口呼吸、面部表情呆滞,呈现出"腺样体面容",影响身体和智力发育。因此对腺样体肥大不能轻视。少数由于慢性鼻阻,长期长期呼吸道阻塞、肺换气不足,引起肺动脉压升高,甚者可导致右心衰竭。4岁以上的患儿,可以手术摘除。但手术容易损伤软腭而引起软腭麻痹,或引起耳咽管口闭塞并发分泌性中耳炎 ,也可能损伤咽壁,造成疤痕过多而致咽部干燥等并发症。中医治疗的优势是无创伤,无后遗症,缺点是疗程长,患儿对于服用中药汤剂有抗拒心理。如何改善剂型,增加患儿服药的依从性,进一步提高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2例临床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