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亿美元打造芯片设计国家队紫光连续收购展讯和锐迪科

时间:2022-10-22 07:14:53

27亿美元打造芯片设计国家队紫光连续收购展讯和锐迪科

谁都没想到,紫光的胃口会如此之大、动作会如此之迅速。

11月12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国内芯片设计公司锐迪科(Nasdaq:RDA)公告称其已与紫光集团达成协议,后者将以现金方式收购自己全部流通股份,每股ADS(美国存托证券)作价18.50美元,收购总价约为9.1亿美元。

对于这次收购,锐迪科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戴保家表示,紫光集团的市场地位和资源将极大地推动公司业务的进一步发展。紫光集团的态度则是,公司对另一家本土芯片设计企业展讯通信的收购即将完成,此番再收购锐迪科,将有助于展讯通信与锐迪科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芯片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4个月前,紫光集团买入另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本土知名芯片企业展讯(Nasdaq: SPRD)。

为了达到企图,紫光集团对锐迪科的并购有“抢购”之嫌。据本刊记者了解,今年9月27日,锐迪科已经收到上海浦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浦东科投”)的收购要约,浦东科投开出的价码为15.50美元/ADS,总价为7.45亿美元。但在此之后,紫光集团强势出击,每股的收购价增加3美元,这也被业界解读为这家国有控股公司欲打造“芯片帝国”的野心之作。

在全球芯片设计市场上,美国高通和中国台湾的联发科是无可争议的主流手机用芯片供应商,在他们的强压之下,本土芯片企业近年来虽然获得了一些进步,华为海思、展讯、锐迪科和联芯科技等在市场上也各自占据了一席之地,被称为大陆手机芯片业的“四大”,但至今没有一家公司能够挑起中国芯片设计行业的大梁。

如今,有着国资背景的紫光集团一下子拥有国内四大芯片设计企业的两家,出手着实不凡。手机和电子行业分析师潘九堂认为,紫光集团并购两家公司是件好事,在3-4年内销售额达到30亿美元是可以实现的,如此在参与国际芯片市场的竞争中增加了筹码。

“门外汉”接连出招

今年6月20日,紫光集团毫无预兆地向展讯通信发出现金收购邀约,至7月中旬,双方宣布最终收购价格为每股美国存托股份31美元,收购总价约18亿美元。官方资料显示,展讯成立于2001年4月,主要从事无线通信及多媒体终端的核心芯片、专用软件和参考设计平台的开发,于2007年6月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

据业内盛传,展讯通信正在进行私有化操作,主要意图是从纳斯达克退市后谋求未来在国内A股挂牌。这个说法虽然未得到展讯证实,但其股票在美国资本市场一直不温不火,市盈率长期在10倍以下。而美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一般维持在15倍左右。因此,展讯私有化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并且,若该公司果真有回归国内A股的打算,紫光集团的国企背景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可为其在国内IPO提供有利条件。

4个月后,紫光集团再度出手收购锐迪科。不过,在此之前,上海的浦东科司先行一步,向锐迪科提出报价。但最终锐迪科未能抵住“资本的诱惑”,紫光集团以高于浦东科投3美元/ADS的价码,抱得“美人”归。

锐迪科成立于2004年4月,总部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主要从事IC的设计、开发、制作等,于2010年11月11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

两个大手笔的收购引发了市场关注。目前,展讯、锐迪科的年营收规模分别约为8亿美元和4亿美元,在2012年中国芯片设计企业中分别位列第二、第三。一旦紫光科技完成两起收购,那么,它或有希望超越海思科技成为该行业的新龙头。

“紫光集团在策划收购展讯时已经将锐迪科列入收购对象,只不过,因为浦东科投的闯入而加快了进程。”一位接近紫光集团的内部人士对《IT时代周刊》说道,“浦东科投的进入主要代表上海市政府的意愿,希望留住本土企业,但现在紫光集团跟锐迪科已经签了并购协议,估计不会有太大的变数。”

整合“巨无霸”阻力不小

紫光集团的前身是清华大学的校办企业,后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是其绝对控股股东。业界预测,紫光集团接连对展讯和锐迪科出手,意在通过对这两家公司的整合,打造“中国芯片设计国家队”阵容。

展讯和锐迪科在智能终端芯片方面虽然无法与高通、联发科匹敌,但在大陆中低端智能终端领域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发言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产业的未来发展。

财务数据显示,这两家公司的业绩相当不错。受益于国产中低端智能终端产品的爆发,展讯今年第二财季净利润为3480万美元,同比增长66.2%。锐迪科营收为1.1亿美元,同比增长16.9%。iSuppli半导体首席分析师顾文军将之视为国内集成电路领域的标杆性事件。

在业界看来,紫光集团收购国内芯片企业第一梯队的两个成员后,其后续动作令人不无期待。“短期来看,紫光集团应该仅限于资本运作。但长远来看,紫光集团肯定会对展讯和锐迪科进行合并。”上述知情人士说。

据报道,有传言称,依据紫光方面的打算,交易成功后,展讯和锐迪科均需从纳斯达克退市。在前期紫光收购展讯时,市场已经将其解读为“海外高科技优质资产回归”,而紫光集团一向精于资本运作,后期或将这两块优质资产推向国内资本市场。一位证券人士就此表示:“在A股市场,芯片设计公司非常稀缺,而展讯和锐迪科在全球均有一定话语权,市场也在关注紫光方面后续怎么运作这两块资产。”

顾文军则对本刊记者表示:“两家公司在产品线上有互补的地方,也有冲突的地方。”展讯的强项在手机基带主芯片,锐迪科则长于功放、蓝牙、无线和调频等周边芯片。近两年的情况来看,两家公司形成了互相进入对方领地的格局,产品线存在一定的重叠度。

除此之外,两家公司要融合还存在企业文化及管理风格方面的问题。锐迪科具有很强的成本控制力和运营效率,很大原因是由于其管理架构上的扁平化,管理上仍是创始人掌舵。展讯在管理上完成了从创始人到职业经理人的转变,“如果合并,紫光对这两家公司的整合是个问题”。

中国芯片业的“痛感”

多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饱受“缺芯少屏”之苦,芯片行业进口额连年攀升。来自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量为1990.3亿块,同比增长13.5%,进口额1752.7亿美元,同比增长27.9%。

国内半导休企业和国外巨头相比,普遍面临规模偏小的瓶颈。从产值看,2012年中国十大芯片设计企业销售额共计226.4亿元人民币,美国高通一家公司在2012年的营收就达到了131.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30亿元)。

在2000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包括鼓励芯片产业政策在内的“18号文”,这一度导致中国半导体行情爆涨:2004年,中芯国际在香港和纽约证交所上市。次年,珠海炬力集成和中星微电子也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对中国芯片业的热捧者来说,还有数百家半导休设计公司准备就绪。但几年过去了,中国芯片产业体量仍旧不大,难以参与国际芯片市场上的竞争。

顾文军称国内的芯片设计公司有600多家,按照年营收主要可分为五个梯队:10亿美元以上、1亿~10亿美元、5000万~1亿美元、2000万~5000万美元、2000万美元以下。年营收达到或接近10亿美元的仅有海思、展讯通信两家,它们在移动处理器、基带芯片等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然而,海思背靠华为,华为提供的巨大手机芯片市场令其销售无忧。但展讯和锐迪科在美国资本市场并没有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这两家公司的市盈率长年偏低,而反观在A股上市的士兰微(600460)的市盈率超过60倍。

中国半导体协会IC设计分会统计,大陆年营收超过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几年将达到124家。据此保守估计,国内将近七八成的芯片设计企业的年营收不到2000万美元。

“国际上有一个说法,年营收达1亿美元的公司算是入行,到10亿美元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而10亿美元以下可能随时都会萎缩倒闭,因为没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潘九堂对本刊记者说。那么,按照这种说法,国内已经入行的芯片设计企业还不到20家,真正能够持续发展的企业仅有海思和展讯通信两家。分析人士认为,投入力度不够大、产业整合不到位等因素已严重影响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一般来说,芯片公司的营业额达到5亿美元后,光靠自身很难继续做大,需要通过并购来发展。”潘九堂称,“国内芯片行业到了该‘整合’的阶段了”。

上一篇:坚持才是我们不变的原则 下一篇:证券业进入“重资本”时代“宏源—申万”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