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门镇秘事:南海上的冒险王们

时间:2022-05-27 01:36:05

潭门镇秘事:南海上的冒险王们

潭门镇不大,但潭门人划下的版图却很大。

这个地处海南岛东南,拥有18公里海岸线的小镇,远不如邻居博鳌镇有名气。但正是这个小镇上的渔民,为中国南海疆域划定了版图:他们是全亚洲,乃至全世界最早下南海从事渔类作业的人。

潭门镇人是一群异类,在整个小镇里,渔夫不捕鱼,农民不种田。当地人往往诧异地告诉外来者:“靠海哪有良田可种?捕鱼?南海那么远,拉回来的鱼不坏了?”那么,他们出海做什么呢?答案是捕捞珍贵的海鲜贝类。这些珍贵的海产品,近海基本上没有了,要在远海的珊瑚礁盘上才有——如黄岩岛附近的海域,就有丰富的贝类珍品,包括砗磲、珍珠等。

一艘普通机动渔船,从潭门开到南沙诸岛需要5天5夜。而在帆船时代,那更是一场艰难而耗时漫长的航行:船队往往在每年农历11月至12月乘东北风南下,先至西沙群岛,一些船留在当地生产,另一些船队则奔赴南沙群岛。经过冬春两季大约半年的捕捞作业,他们才带着打捞起来的渔货,在第二年的清明、谷雨期间乘西南风北返回家乡。

现今,流传下来的手抄本《更路簿》就是这些旅程最好的见证。翻开那本古老的册子,上面的每个字都是老渔民用自己的冒险经历乃至生命书写的。潭门镇90多岁的老渔民王诗好就是凭借祖传的小册子和罗盘,当了30多年的水手。“现在南海的三沙海域,我都去过,几月份水流是什么样,有多少暗沙,全知道,我的簿子里面都记录清楚了的,从来没错过。”

这也是一个少言的群体,在采访的这些日子里,他们说话极少,大多时候都是寡言的,甚至木讷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打开电视电脑,各路专家都在讨论南海,大家侃侃而谈,但却很少听到渔民的声音——那些真正生活在三沙的渔民们,大多未能获得发言的机会。

对潭门镇的渔民来说,他们是带着祖先的梦想开始一趟趟南海的冒险之旅的。按照祖先的足迹前进,获得好的捕捞结果后满载而归,是所有老船长的美梦。遗憾的是,现今这个美梦经常变成噩梦。安全问题,是现今潭门镇人最重视的问题。

潭门镇人被别国非法拘禁扣押,在当地已经不是轰轰烈烈的新闻。潭门镇里的船长们,许多人都在外国坐过牢: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帕劳……有时甚至是父子俩,兄弟俩同时坐牢,父亲在越南,儿子在印尼,哥哥在菲律宾,弟弟在马来西亚。回来后,他们还彼此交换“心得”……

他们在异国监狱都遭遇了什么?又是如何熬过苦难岁月的呢?面对采访团队的提问,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愿回忆那些苦与悲歌,他们关心的是:是否还能继续下南海?捕捞结束后是否还能安全回来?在潭门镇,每家都有家人死于海上的经历,说到这个话题,爸爸们总是沉默,而妈妈们则泣不成声。

每个渔民都有一个梦想:拥有一条自己的船。失去了船,就等于失去了最为重要的谋生工具。渔民黎德权就伤感地对笔者说,他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失去了船——1995年被菲律宾扣押后,不仅失去了一年的自由,还遭受到了60万元的货物损失,渔船被菲方扣押不知去向。此后的十几年里,他与儿子一起四处给船主们打工,偿还债务——他感慨自己已经老了,也许这一辈子“也不可能再有一条船了”,心里还背了个包袱,觉得“对不起国家”,因为还欠了国家3万元贷款……

在潭门镇的一个小村走访兄弟庙时,我们遇到了一个将婴儿绑在背上,正用木柴生火的妇女,她的另一个孩子正用弱弱的肩膀挑着两桶水。起初见到镜头她有些不好意思,打开话匣子后,她有些担心地说,孩子他爸爸修船去了,准备要出海,自己正煮饭等他回来,大儿子在学“下氧”,准备明年也跟爹一起出去见见世面。

“去年他爸爸在外国买回一条纱巾,很好看,说是外国都晓得我们这边有个潭门镇。你个崽子还不去烧水,火都快灭了,你爸回来要吃饭。”她骂完孩子,转过身来脸又笑得起了褶子,有夫妻的患难真情,更有渔家人的岁月沧桑……

上一篇:爨姓 12期 下一篇:台湾猴硐 猫咪理想国的超级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