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时光的手艺

时间:2022-10-22 06:16:19

打磨时光的手艺

手艺人大多有一种心定的表情。说起世事来是沧海桑田,神色却是淡定自如。手工作坊里的时光,自在又专注。心手相连,物之灵魂,透过指尖诗意延续。与其说这是手作,不如说是心之作业。机器能生产整齐划一的完美,手工却能创造奇迹。日复一日,他们既打磨手艺,也打磨内心。看似安静淡然,实则内心丰盈,在光影中全情投入地细细打磨,留下身心余温,留下双手创造的冲动,留下与过往生活的精神对白。

杂货里的手艺精神

手艺师傅凭借对原材日复一日的训练、磨砺,使其成为更适应人们生活、经久耐用的东西,这样的生活本身就蕴含哲学。

淘米箩、竹筷、木盆、竹篮子、鸡毛掸子、汤婆子、锅垫、游戏棒……这些十几年前人们还习以为常的上海生活杂货,如今摆放出来却能引得年轻人的一番称奇。现代生活带来许多便惠,却也将时光抹去了许多记忆的味道。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周祺,自小在石库门长大,“汇集百宝”的弄堂杂货铺,一直是她最爱停留的地方。这里的东西大多没什么牌子,却个个重要,和里弄人家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之中上海本土手工艺制作的生活用具,给周祺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些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艺,有博物馆、纪念馆来展览宣传,而那些并没有成为非遗的民间手艺,如竹编、打铁圆在现今的上海也同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惑。但或许因为它们的工作太贴近生活,太容易被忽略。手艺人靠双手来记忆一个时代,而手艺正在消失,速度之快令人吃惊。

2012年起,周祺全身心投入了对上海杂货的探寻中。以观察者和创作者的身份走上街头,背起相机,带着录音笔、速写本,走遍闵行、奉贤、嘉定、青浦、金山、浦东新区……攀谈、拍照、素描,记录一件件杂货和一个个手艺人的诉说。最终出版《上海杂货铺》,记录了10位上海手工业者的生存状态,搜罗出今日仍能买到的120种日用杂品,为读者呈现往昔那些以竹、木、草、铁、布制成的生活物件,重新审视它们背后的生活方式和价值。“每每买到手工制品,就能感受到手作师傅们手上的温度,能知道它是那双手做的感觉,真好。”因为纯手工,这些物件的产量有限,效率很低。但这些师傅凭借对材料特性的熟知、钻研,使其成为更适应人们生活、经久耐用的东西,这样的生活本身就蕴含哲学,值得为一贯以效率至上的现代人参学。当中凝结的心思、情感、时间,都将得到回响。

在日本,手艺人对待手艺的肃穆、严谨让周祺难忘。而在国内,手艺师傅往往随性轻松,让她感到久违的醇厚人情味。在对手艺的关注与传承状态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但周祺也很坚持要挖掘上海本土手工艺的特色。记录这些手艺,更多的是想记录这样一种生活形态,这样一种人与物之间的互动联系,当它们引起重视和关注,才有留住它们的可能。

留住手艺

《上海杂货铺》

作者: 周祺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本书用摄影和插图的记录方式,呈现120件在上海仍然可以买到的杂货。并以竹、木、草、铁、布五种材质为线索,记录了10位生活在上海的手工业者。通过他们的叙述及制作的产品,展现及分享手工业者的现状及本地的生活细节。为热爱生活的读者、中外设计师以及关注上海的人们带去自然和环保的生活信念。

《留住手艺》

作者: 盐野米松

译者: 英珂

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这些传统手工艺者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筱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

《日本手工艺》

作者: 柳宗悦

译者: 张鲁

本书是1940年前后日本手工艺状况的一份详尽记录。这份记录,是柳宗悦先生踏遍日本的全境,根据亲眼所见写成的。因此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跟他做了一次日本民艺之旅。手工艺的素朴真诚之美,洋溢在旅途中的每一步。日本今日为设计大国,缘自过去为手工艺之国,其精神一脉相传,尤具参考价值。

匠人如散仙

几十年如一日的磨炼,支撑着手艺人的生活,也从中习得种种人生哲理。中国老话说:无须黄金万贯,只需一技在身。让我们跟随周祺,寻访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手艺人,透过他们,窥见时代的记忆与风华,唤醒内心最本真质朴的角落。

『以前每家每户都不止有一个篮子

口述:朱师傅,65岁,青浦区朱家角镇

我学编篮子的时候,和师傅一起编,学了三个下午,就算是出师了,一开始都做不好的,慢慢的再自己摸索。到了卖篮子的时候,大家摊子都搬在一起,然后就可以互相看到各自做的篮子,再从别人那里讨教些不同的编法,大家编的东西都一样,只是编法有所不同。

以前买篮子的大都是本地人,家家户户都要用的嘛,每户还不止有一个篮子,都是我当天做,当天就全部卖光了,能维持基本生活。现在买的人少了,所以还要靠养老金。

过去我们当地一些人家结婚还有个传统,就是要在篮子里装香烟、一条鱼、一只鸡,放满两个篮子,外面包一层红纸,这样就可以去娶亲了。还有装饭的篮子现在都还有人在用,就是把烧熟的米饭,直接放在篮子里面保存,盖子一盖就好了。

『草编在我们徐行都是祖传的

口述:顾阿姨 ,60岁,嘉定区徐行镇

草编在徐行都是祖传的,家家户户都会做。我7岁时跟妈妈和奶奶学的,要学两三年,长大了,懂一点了,就越做越好了。

编一双拖鞋至少要一天,如果在上面搞点花什么的,做得更精细点,要花两天功夫。鞋子不是人人会做的,有的人只会做草包,做草包方便,只要一个手编就可以了。鞋子需要两个手一起做,左右手都要会编。每根草编出来什么样子我脑子里都想好的,一般都是我觉得一个颜色编得差不多了,就换个颜色来做花色。我们一年四季都在编,平时边工作边聊聊天,就是编的时候头一直低着,颈椎一天下来有点吃不消。

『现在就是没有接班人,只要有人想做我就不做了

口述:王师傅,72岁,浦东新区浦三路

我姑妈1950年代的时候编热水瓶壳子,她把单位里的竹蔑拿回来做兔子灯,我们从小就看到的,也没有特别教,看看就会了。那时候城隍庙也有卖兔子灯的,也是像现在这样摆摊卖的,就过年的时候,正月半。

现在上海滩手工做兔子灯很少了。兔子灯最复杂的工艺是骨架的尺寸,要对称。骨架最早是用竹蔑做的,现在我尝试用包装袋来做,也就是竹子弄不到了之后的一个替代品。算下来一年我也要做上千只兔子灯了,都是每天做做积累到过年的时候再卖。卖得最快的就是正月半那几天。现在就是没有接班人,只要有人想做我就不做了。

『只有自己做的自己卖,才能叫作坊

口述:杨师傅,70岁,闵行区七宝镇

我们这个叫圆作,专门做圆的东西。我16岁跟师傅学手艺,到现在也有五十几年了,那个年纪开始学,至少要学6年。

要质量好,一天做一个就不错了。按照老法来做么,木条要用竹钉穿起来的。不过,现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用胶水黏起来,方便呀。我一般都用杉木,质地比较软,其他木料太硬了没办法手工弄的。买来的木料要晒将近一个多月,要是做到一半天气不好受潮了,还要等天气好的时候再拿出来晒晒。我这个是作坊,只有自己做的自己卖,才能叫作坊。

以前很多东西都要用到木桶,装饭的要饭桶,锅子么要锅盖,都用木头做的。现在冬天买脚盆的人比较多,天冷大家喜欢买高一点的,天热么都喜欢矮的,平时用来洗洗脚。新的木盆拿回去放点冷水给它泡着,吸收了水分以后,木头会胀开,这样它的密度就高了,一点水都不会漏。

『织布是门技能,跟烧饭,洗衣服什么的一样

口述:沈阿姨,58岁, 奉贤区平安镇

我12岁开始学织布的。小时候,先是帮忙摇线,然后织单色的、黑 白条纹的花样,长大点了就织方格子的花样。织布都要记花样的,要记性的,还要看个人本身聪明不聪明。

织布机是有专门木匠做的,有些东西可以拆下来,搬运方便。准备工作(穿纱)要一天时间,都要起码三四个人一起做呢。织布最难的地方就是花色(花样)多的时候,容易忘记踩踏板和穿梭的步骤。一天织13尺,织好的布要洗一洗,晒晒干,再放在箱子里。以前上班的,现在退休了,才开始又织布的。60岁左右的人基本都会,是门技能嘛,跟烧饭、洗衣服什么的一样。

『这手工用的都是巧劲

口述:陈师傅,71岁,浦东新区新场镇

我17岁开始学敲铅皮(白铁),在厂里跟着老师傅学,平时下班的时候自己也练习练习。后来下岗了,就开始自己接活干了,到现在50多年了!现在每天都要做8小时。

做这个其实不是很用力的,敲敲打打都是用巧劲,所以也不算什么体力活。但刚学那会儿手一直敲出血,满手的橡皮膏。一般经常做的尺寸都已经在我脑子里了,像浇花桶有6个尺寸,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来定做。如头上的这个洞眼小一点少一点,水浇得就远一点,大一点密一点呢,就可以浇得近,每个定的人要求都不一样。生意挺好的,新厂就我一家呀,每天有人跟我定东西。

上一篇:幼儿园特色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 下一篇:斐济离天堂最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