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声乐艺术的传统文化价值

时间:2022-10-22 06:01:31

试论中国声乐艺术的传统文化价值

摘要:声乐艺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步与演生一路走来,承载着文化与时代的厚重,也凝聚着人类伟大的艺术创造。声乐艺术所具有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其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源泉,更为重要的是在其自身的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声乐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的结合呈现着多彩的风貌,而对其文化价值的探求就是对声乐艺术发展历程及其文化价值的尊重与认同。

关键词:声乐文化 多元文化 价值探究

一、植根于诗词歌赋中――声乐的传统文学价值

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最大的文化价值就在于音乐与诗词歌赋的完美融合。诗词歌赋与音乐的高度融合,让中国传统声乐文化意韵丰厚,极具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能量,加之“中国特有的东方古国文化的气质与神韵,使得中国传统声乐文化富含着哲学的、美学的、文化的思辨与阐释。”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中,音乐与诗的融合最早可追溯到儒家精典典籍的《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诗歌作品按音乐调式分为‘风’、‘雅’、‘颂’三大组成部分。‘风‘即‘风土之音’;‘雅’即‘朝廷之音’;‘颂’即‘宗庙之音’”。这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以歌与诗的融合全方位的反映社会生活,又以“歌与诗的二位一体溶入社会的每个个体的精神世界”的先河。而中国传统声乐文化史上,音乐与诗词歌赋相融合的高峰,则是宋词的兴起。“词兴于唐,盛于两宋,是一种与音乐相结合可以歌唱的新兴抒情诗体。”词源生于繁华的城市、喧闹的市井、百态丛生的市民阶层,而催生词这一新兴诗体出现的重要因素便是隋唐以来兴盛的“燕乐”。历史把燕乐塑成了一种雅郑不分,中外合奏的新型民族音乐。正是这一新型民族音乐,直接导致了词的产生”。而燕乐兴盛身后的文化深层根源则是大唐自开元到贞观,维治者推行治国伟略中,兼收并蓄的国策,体现于文化事业上的兴盛繁荣。唐人在音乐实践中“从摘取诗词谱乐改变诗歌法以应曲度到排比声谱填词,即直接从词填入曲中,导致了长短句歌词的出现,这是我国诗词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而且是中国传统声乐文化发展进程之初,音乐与文学强势融合、相互借力的佐证。

中国传统声乐的发展历程,承载并融合着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纵观中国传统声乐文化的历程,从“周礼新声”到“郑卫之音”,从“诗经三百首”到“言绝诗体”,从“婉豪宋词”到“风雅元曲”,从“多样曲牌”到“白话歌词”,在文学发展的历程演进的背后都处处可见。古时演唱艺人在其漫长音乐实践中承载的文化重任,将传统文学纳入到了传统声乐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声乐作品正是在传唱与乐工之口、互动于市井之民众、根植于亿万黎民的丰厚土壤之中,才使得中国传统文学揖别了文人自赏的狭小文化空间,走进了大众的文化视野。

二、绽放于不同地域下――声乐传统的多元价值

民歌是一种典型承载地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态,它出自各地独具特色的市风民情,承载着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性格,呈现着每个民族独特的审美诉求,可以说它是音乐民族化的形式与符号。中国的地方民歌,北方民歌风格的多偏于豪放、粗犷,如:内蒙的长调,而南方民歌的风格一般比较委婉、含蓄。但同为南方民歌,江苏民歌又比湖南民歌更显细腻。民歌最终展现的是声乐艺术运用自身简洁有效的艺术形式表达着融合本土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

以京剧、昆曲为例,在戏曲梨园行内,有所谓“京昆一体”之说,单从唱、念、坐、打“及”生、旦、净、末、丑“等技术性要素及舞台艺术效果呈现来看,京剧与昆曲都有很多相似及相通之处,如果从地域文化的深层比较来看,京剧与昆曲是有着结构性的差别。京剧生成的文化背景是北方政伦一体(政治与伦理)与地方民俗相结合的京韵文化,而昆曲的文化土壤则是江南典型的文人书院、乡亭院的诗性文化。所以从剧目内容上看,京剧中多为家国天下,而昆曲则更多呈现的是闺怨情思从唱腔上京剧主要源于粗犷、豪放的秦腔,而昆曲则是倾依于吴音,所形成的细腻而委婉的水磨腔。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放在世界文化的视野则呈现的更为明显,就以声乐艺术中的艺术歌曲为例:法国的艺术歌曲彰显的是随意与浪漫,而德国的艺术歌曲则是严谨与规范,中国的艺术歌曲表达的是诗意与舒缓,意大利的艺术歌曲呈现的则是自由与舒展,俄国艺术歌曲传达的更多的是忧郁与内韧。

三、融合于中华文化之中――中国声乐文化的传统时代价值

中国文化的大变革,应当说始于救亡图存的近现代,自鸦片战争,国人终于警醒于“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始崇尚西学以求“师夷”以“制夷”的强国图存。而在学习西方的时代浪潮中,西方各种思想、主义如: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纷纷涌入中国,影响广泛。以陈独秀、鲁迅、胡适等文化名人为代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有过激烈,甚至极端批判的言辞,于是,形成了一种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性错位。

但就是这样一个诸多思潮激辩,文化论战,社会于动荡之中变革的时代,中国的声乐文化人虽身处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但他们在文化、艺术上的整体作为却很值得后人品读、回味、深思、总结。很多知名声乐文化人将自己的研究方向,深耕于对中国传统声乐文化的挖掘,重塑与创新之中。他们或是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吸取精华,融合于时代价值,音乐上借鉴于西方技法,实践中谋求创新,或是深埋于精典诗词歌赋之中,甄别优劣,选择精典,创作新曲,将古典文学精华融入当下时代环境之中焕发出新的时代意涵;或是立足于社会所需要的民族文化精华,对优秀的古典素材加以弘扬推广,让传统精神文化在传承中重塑文化生机,重振不朽的文化使命。

站在历史的宏观视野,回望百年前的中国声乐文人,最值得我们于深思中传承的便是在当时文化思想激荡,中华文化前景难测的危局中,中国声乐文化人在艺术创作中所营造的时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互融,互补的健康文化氛围及在亲力亲为中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而且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已从历史中的那种宗教式的模拜与盲从转向温情、理性的审视与选择,即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合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元素,力求得到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进对所处的时代世风施以有效的影响,同时以富有时代性的作品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或是对变革中的历史进行艺术化的高度总结。

参考文献:

[1] 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 刘大巍,夏美君.声乐艺术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3]李志雄.中西艺术比较[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 1998.

[4] 施咏 .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6

上一篇:对中国现代音乐“先现音” 下一篇:《傲慢与偏见》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心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