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不言放弃!影星王姬10年悲苦当妈妈

时间:2022-10-22 05:29:09

母爱不言放弃!影星王姬10年悲苦当妈妈

1994年,是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让王姬扬名海内外,她被影迷们誉为“最有风情的女人”。然而,风光的背后是无尽的伤痛,她在拍摄这部戏时有孕在身,生下的宝贝儿子竟然是先天性智障儿。

13年来,王姬以母亲特有的执著,坚信精美的石头也会唱歌,她一边拼命地拍戏,一边带着儿子四出寻医求药,努力帮儿子“增智”,令儿子的智力逐渐提升到正常孩子的水平。

影星王姬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母爱传奇!

带孕努力拍戏,生下智障儿子留下永久的痛

1991年初,28岁的王姬与同是话剧演员的初恋男友高峰在洛杉矶结婚。同年10月,女儿高晓天出生后,夫妻俩好运连连,不仅拿到了绿卡,还成立了贸易公司。王姬辞去新闻播报员的工作,协助丈夫打理生意。

1993年元旦,经好友陈道明推荐,王姬在郑晓龙执导的21集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扮演女主解阿春。因戏份重,王姬每天至少要工作18个小时,连续三四天不能睡觉是常有的事。

两个月后,这部戏拍到一半。王姬早晨起床后刚走了几步,觉得眼睛发黑,跟着天旋地转。她倚在宿舍的墙上,还没喘上几口气就呕吐了。王姬联想到这两三个月来身体的异常变化,认定自己又一次怀孕了。

王姬打电话把喜讯告诉丈夫和老母亲。老母亲以过来的人的口吻说:“姬儿啊,怀孕生育是一件大事,都要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进行,像你这样东奔西跑的,伤了胎气怎么办?”“妈,您放心!我身体很好!怀女儿晓天时,我还不是每天忙得团团转?”王姬为自信地说。

通完电话,王姬又投入到紧张的拍戏中去。她完全沉浸在角色当中,只知道自己是那个闯荡纽约的坚强女人阿春,把怀孕一事抛到了脑后。

几天后,丈夫高峰带着大包小包的营养品前来探班。在片场,王姬忙里偷闲同丈夫见了面。高峰看见妻子的腹部微微隆起,脸蛋却比过去瘦多了,心疼极了,劝她尽快打掉孩子,让自己轻松些。

王姬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她说:“戏很快就要拍完了。我连做梦都想着要生下这个孩子,如果是女儿,我们家里就有了一对千金;如果是儿子,我们家里就儿女双全了。”

高峰认为,拍戏和孕育孩子这两者如同鱼和熊掌一样不可兼得。夫妻俩为此争吵起来,惊动了制片人和导演。

经制片人和导演建议,王姬专门挤出一天时间,随丈夫去纽约市区的一家妇幼医院作全面检查。医生告诉王姬,从检查的结果来看,这个孩子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考虑到她的工作性质,医生还是给她开了些安神保胎的药物。

《北京人在纽约》的拍摄很快就进入高潮,王姬再次体味到了怀孕的痛苦。她在导演指挥下跑来跑去,腹中的小宝宝也开始踢脚了。王姬知道这是生长的力量使然,只得暗暗祈愿腹中的胎儿别影响妈妈拍戏。

1993年6月,已有六个月身孕的王姬终于把“阿春”演完了,回到家里静养,如释重负的感觉特别令她陶醉。几天后,丈夫带着她去纽约的妇幼诊所检查,腹中胎儿没发现异常情况。随后不久,制片方邀请王姬去北京配音,她毫不犹豫地挺着大肚子飞往北京。

10月21日上午,王姬临产,被推进洛杉矶妇幼医院的产房,顺利生下一个男孩。这婴儿的哭声、模样及体重都很正常。

王姬和丈夫商量了好几天,给儿子起了个好听且有深意的名字――高晓飞。她对丈夫说:“我相信儿子以后会飞得越来越高!” 儿子的出生同样给王姬带来了好运。《北京人在纽约》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创下了收视率最高的纪录,王姬荣获大众电视“金鹰奖”的“最佳女主角奖”。随后,她在哺乳期内再次“触电”,凭着电影《红粉》的女一号“秋仪”,夺得了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

1994年11月的一天夜里,王姬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刚满1周岁的高晓飞熟睡后,突然大叫一声,从床上滚到地板上,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两眼朝上翻着,脸色变得青紫。王姬吓坏了,赶紧与丈夫一起抱着儿子去附近的医院。进了医院,高晓飞抽搐等症状却突然消失了。医生给他做了CT、脑电图等检查,没发现什么异常情况。

从医院回到家里,王姬和丈夫虚惊一场,却放心不下,又带着儿子去了几家医院。医生的回答如出一辙:“这孩子没病,估计是受到了什么惊吓。”

此后,高晓飞隔三差五就要抽搐一次。王姬在朋友的帮助下,与纽约市的一位老中医取得了联系。老中医一番望闻问切后,诊断孩子患的是癫痫病。“天哪!儿子的命怎么这样苦呢?”王姬失声惊叫道。她不敢相信儿子患上了这种怪病,连声问老中医:“孩子还有救吗?他是怎样患病的?”随着老中医慢条斯理的解释,王姬这才知道,自己带孕拍戏时,因身体极度疲惫,营养十分匮乏,给儿子的健康带来了先天性的伤害。对于今后的治疗方案,老中医认为不宜做手术,可通过药物治疗,应该能够控制住病情,但可能会影响到智力发展。

王姬后悔莫及,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回到家里,她终日黯然神伤、以泪洗面。她对丈夫说:“戏可以拍很多部,但儿子只有一个。作为演员,我赢了;作为母亲,我输了。”

丈夫再三安慰王姬道:“老天是公平的,不可能把你想要的东西都给你。既然儿子先天不足,那我们就想办法弥补他吧。”

满世界奔走救治儿子!

愿意承受人间所有的苦

王姬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儿子。为此,她拒绝所有的戏约,抱着儿子到处求医问药,从洛杉矶到纽约,从纽约到北京,只要是对儿子病情有利的药,无论要走多远的路程,也不觉得累。

1996年春节后,高晓飞不再抽搐了,可他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在语言、动作及反应上都慢上几拍。医生诊断高晓飞是脑神经受损,引发智力障碍,最好的治疗方案是以药物修复脑神经,辅之以康复功能训练。

王姬了解到,1~6岁是智障儿童康复的黄金时期。为此,她推却了几乎所有的戏约,想方设法给儿子“增智”。在北京的一家著名医院里,王姬心急如焚地说:“我愿意用我的脑子去换我儿子的脑子,只求儿子一生健康、平安。”

医生反过来安慰她,要她正视现实,让孩子从小就融入到社会中去,依靠群体的力量,促成受损脑神经的修复,这比药物还有效。

医生的话犹如给了王姬一根救命稻草。此后,王姬一边带着儿子到处求诊,一边纠正儿子的走路姿势,帮助儿子练习发音,抓住一切机会与儿子交流。

到了1998年,高晓飞仍不能连贯地喊“爸爸”、“妈妈”,连吃饭、穿衣、上厕所都要人照顾。王姬一遍遍地教儿子喊“爸爸”、“妈妈”,直教得自己口干舌燥说不出话来。她还拿出自己和丈夫的婚纱照给儿子看,可高晓飞无法集中注意力,只看了一会儿就跑去玩耍。

王姬认为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有助于开发智力,所以儿子去玩时她很少阻拦。岂料大人稍不注意,高晓飞就惹出乱子:他不会游泳,但只要看见水就跳下去,有几次差点儿被淹死,幸亏路人发现

把他救了上岸。每次,王姬都忍不住抱住浑身湿漉漉的儿子号啕大哭。后来,她不敢让儿子去戏水了。

有一次,高晓飞爬上高高的游戏架,笑呵呵地一撒手跳下来,当场碰伤了额头,鲜血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他倒在地上“哇哇”大哭。随后赶来的王姬目睹了这一幕,赶紧跑过去抱起儿子,急匆匆地朝医院奔去。医生处理伤口时,高晓飞又哭又闹,王姬一直将儿子搂在怀里,又哄又劝,竟被儿子尿湿了裤子……

儿子经常“添乱”,真是防不胜防,令王姬烦恼不已。有时,高晓飞觉得家里没意思,就溜出去玩,看见别人手中的东西,只要喜欢就会冲上去抢。为此,高晓飞没少挨别人的白眼,连随后赶来的家人也经常跟着遭骂:“怎么教孩子的?真是没家教!”

为了给儿子治病,王姬和丈夫把过去的积蓄差不多都花光了。无奈之下,她再次选择了回国拍戏,而丈夫则继续留在美国做生意。

每次拍戏前,王姬都要认真地把一对儿女托付给自己的老母亲。老母亲说:“你安心地去吧,家里有我呢。”王姬说:“我是人在片场,心在家里。有什么事情,您尽管打我的电话吧。”

1997年起,王姬再次复出,玩命地拍戏挣钱。王姬在青岛拍摄电视剧《情证》时,有一场抢救孩子的戏,王姬从四层楼上跳下来,致使两根肋骨骨折。为赶时间,她打上石膏又上场了,圈内朋友问她为何如此拼命,她说:“为了儿子,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也愿意!”

王姬在拍片之余,总是到处奔走、打听,对于朋友介绍的老中医或报刊上任何一个治智障儿的广告,她都不放过。

2000年底,王姬在北京拍戏时,听朋友说,深圳海洋世界在尝试对智障儿童进行海豚康复助疗,效果不错。她大喜过望,利用拍戏的空档,飞往深圳考察。

在深圳海洋世界海洋馆里,王姬看到许多智障患儿在与海豚亲密接触。海洋馆的负责人告诉她:聪明的海豚能发出2万赫至10万赫的高频超声波,能对智障患儿的脑神经产生良性的强烈刺激,能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这让王姬看到了希望。

一个月后,王姬推掉戏约,带着儿子从洛杉矶飞抵深圳。初到海洋馆,高晓飞害怕身躯庞大的海豚,吓得直往后退。王姬再三鼓励他靠近海豚,说:“晓飞,不用怕,靠近些,再靠近些……”

渐渐地,海豚激起了高晓飞的好奇心。王姬伸手做示范,让儿子学着伸出双手,试着触摸海豚的尾巴、嘴巴和身体。海豚很友好,不停地发出“嘎嘎嘎”的叫声。王姬又让儿子把脑袋贴近海豚,听海豚的叫声。可过了不一会儿,高晓飞就不愿意再听下去了。王姬哄道:“晓飞,要听海豚医生的话,多听听它的叫声,就会变得聪明……”

经过短短几天的“海豚疗法”,高晓飞有了可喜的变化,不仅能跟着妈妈说“人”字,而且能在妈妈的掌心上写一撇一捺。

此后,王姬从美国飞回国内拍戏,又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带着儿子去深圳看海豚医生。每次治疗结束后,王姬都让老母亲带着晓飞回洛杉矶,自己投身剧组。晓飞进步很快,大洋那边的电话不断传来好消息:他能说出完整的一句话了!他能自己上下楼梯了!他会与陌生人沟通了!他学会游泳了!……

如果王姬在外拍戏时间太长,回到洛杉矶的家里时,高晓飞看见她还会很不好意思――缩到外婆的身后,双手紧紧拉住外婆的衣角,露出个小脑袋偷偷地看。等到慢慢熟悉妈妈了,就会冲过来翻王姬的包,一边喊着:“我要小汽车,我要小汽车!”当他看见玩具汽车时,就会突然伸出双手紧紧抱住妈妈,母子相依的场景令人动容……

在王姬看来,儿子点点滴滴的进步比自己拿到金鹰奖更有意义。每次拍完戏,她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里,着手教儿子洗衣、刷碗、洗鞋、煎蛋、煮面等。他上手很慢,可王姬总是手把手地教,直到他能独立操作为止……

舐犊一往情深,戏里戏外尽显母爱本色

2002年初,高晓飞到了入学年龄,王姬带着儿子去洛杉矶的一家医院进行标准化智力测验。高晓飞的总成绩为78分,与80分的正常值仅相差两分。王姬和丈夫喜极而泣。

很快,王姬把儿子送进洛杉矶华埠小学,让他与同龄人一起玩耍,一起学习。老师得知赫赫有名的女明星把智障儿培养成几近正常孩子的故事后,感动不已,要她放心地拍戏。

2005年5月,正在上海拍戏的王姬得知高晓飞突然变得烦躁不安,不是满教室乱跑就是咬自己的手指头的情况后,除了恳请老师严加管教外,还向制片人和导演申请加班加点拍完尾声戏。待戏拍完,王姬当即飞回洛杉矶,走进儿子所在的学校。老师告诉她,通过日常的集体训练,高晓飞已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懂得早晨进校立正行礼,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集体活动时自觉排队。王姬高兴极了。

在征得老师同意后,王姬坐进教室听课。她看见:老师请同学们翻书,晓飞第一个把书翻开;老师请同学们朗读,晓飞第一个放开喉咙;老师提出问题,晓飞第一个举起手……因为表现突出,晓飞多次赢得老师表扬。儿子的表现,让王姬心花怒放。

下课后,老师告诉王姬:“高晓飞对色彩很感兴趣,将来是个当画家的料。”王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看到儿子的美术作品后,王姬拉住他的手说:“晓飞,你真棒!你真棒!妈妈为你而感到骄傲!”此后,“你真棒!”就成了她经常送给儿子的最高奖赏。儿子恢复正常后,王姬开始给他规划未来了。她希望儿子长大能成为画家或者工程师。

2003年3月,王姬在电影《暖冬》中扮演了眼科医生“陆菡青”这一角色。这是她继《因为爱,所以爱》等影视剧后第四次出演医生。在放映式上,记者们问她:“你家里一定有医生吧,不然怎么演得那么像?”

王姬解释说:“我是在带儿子去治病的过程中熟悉医生这一职业的。今后,我要争取成为‘医生专业户’。如果不能继续做演员,那我一定去当医生。如果有下辈子,那我就去当妇产科医生。”

王姬还别出心裁地“制造”出用五种水果、四种蔬菜榨成的鲜果汁。她只要在洛杉矶的家里,每天早晨起床后,都会亲手做出这样的“营养水”,给儿子、女儿、丈夫和老母亲各献上一杯,最后才轮到自己。懂事的高晓飞把自己的那杯“营养水”让给妈妈,说:“妈妈拍戏辛苦,要多喝一杯。”

继“医生专业户”屡获成功后,王姬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做一个“妈妈专业户”,戏里演好母亲,戏外当好母亲,台前幕后相得益彰。

2002年7月,王姬在电视剧《血玲珑》里扮演女一号卜绣文。为了拯救患上血癌的女儿,卜绣文屈从曾经过自己的恶魔,与恶魔再生了一个孩子,期待用这孩子的骨髓挽救女儿的生命。卜绣文超越了当年的阿春,王姬再次登上演艺事业的巅峰。

此后,王姬相继在《错爱》、《别动我的抽屉》等电视剧中扮演母亲的角色,制造出一枚枚荧屏催泪弹。每次拍哭戏时,王姬只要想到痴痴等她回家的儿子,便心潮起伏,泪水潸然而落……

因戏约不断,王姬只得在洛杉矶和北京之间飞来飞去,一年只有两个月属于儿子、女儿和丈夫。在远离妈妈的日子里,高晓飞经常打她的手机,痴痴地问:“妈妈,我爱你,你什么时候能回来?”每次听到这句话,王姬都会抹眼泪。他听见妈妈在哽咽,就说:“妈妈,我想把你的眼泪串成珍珠,挂在我的脖子上。”

每当高晓飞从电视上看到妈妈所演的戏,他就情不自禁地鼓掌,认为妈妈了不起,然后拿出画得最好的画、写得最好的作文、学校里的获奖证书等,作为献给妈妈的最好礼物。

2006年9月,王姬在湖南卫视推出的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担当前两期主持人。面对嘉宾,王姬第一次将抚育智障儿的隐私公布于众。她最大的感悟是:名利和地位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亲情、快乐和健康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上一篇:亚洲动漫才女:提前10年培养职业素质 下一篇:蓝丝带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