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义和唯理语法

时间:2022-10-22 05:22:55

理性主义和唯理语法

摘 要: 17世纪的法国是理性主义的天下,哲学界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产生了哲理语法。

关键词: 理性主义 唯理语法 波尔・罗瓦亚尔派 《普遍唯理语法》

唯理语法可以说与古希腊人对语言的思考和研究是一脉相承的。希腊人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和研究语言,探讨语言的本质与约定、不规则与类比等问题。柏拉图建立了命名理论,认为语言是对事物本质的命名,名字是表达和传达知识的工具。“柏拉图的命名理论同他的本体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和认识论的唯理主义密切相关”(徐小波,2006)。中世纪经院哲学将亚里士多德哲学融入天主教神学,把人类认识所有的分支和学科都统一在体系里,使理性的主张和宗教的信仰在这一体系内和谐一致。在经院哲学盛行时期产生了思辨语法,宣扬了普遍语法的观点,认为:所有语言的语法在实质上都一样,各语言之间的表面区别只是偶然的差异。语法的一致性在不同语言中体现为表面的差别。某些哲学家甚至认为:“发现语法的并不是语法学家,而是对事物特有性质进行周密思考的哲学家。”“不懂逻辑的语法学家跟精通逻辑的语法学家相比,有如傻瓜与聪明人相比。”(申小龙,2004)

唯理语法是中世纪经院哲学语法的继承,但是唯理语法不同于中世纪的思辨语法,它体现了思辨语法的普遍,但是它的哲学基础不同于思辨语法。

1.唯理语法与波尔・罗瓦亚尔派

13世纪初,在距凡尔赛不远的乡下建有一座名叫波尔・罗瓦雅尔的修道院。至17世纪,该修道院成为新教让森派(Jansenisme)的一个据点,高士名流经常出入其间,或于附近的学校讲辩论学,遂形成一个史称“波尔・罗瓦雅尔学派”的宗教―教育―学术派别。波尔・罗瓦雅尔学派的语法体现了逻辑学对语言学的巨大影响,他们编写的普遍语法以拉丁语和法语等语言为材料,阐述语法的一般理论。

唯理语法深受理性主义的影响,坚持一种语言逻辑化理论,认为人类的理性和思维规律是一致的,而语言结构是由理性决定的,因而所有语言的结构规律本质上应是相同的。它们在表面形式上的不同只是同一体系的变体而已。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唯理语法认为思维第一性,语言形式取决于思维对象和思维方式。唯理语法竭力揭示隐藏在不同语言的语法背后的共同东西,希望建立起适用于所有语言的一般原理。

尽管唯理语法宣称普遍性,某些表达上与思辨语法相当类似,但是唯理语法已经与中世纪的思辨语法有所区别。首先两者在研究对象上不同。波尔・罗瓦亚尔派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重视自己民族的语言,因此研究对象已经不仅仅限于中世纪的研究对象拉丁语。此外,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哲学基础,经院哲学语法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基础,用普遍主义哲学观解释普利西丁语语法的所有细节。唯理语法宣称人类理智高于权力,以笛卡尔哲学为基础,企图揭示不同语言各自的语法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所隐含的语法同一性。

2.《普遍唯理语法》(Grammaire généraieet raisonnée)

《普遍唯理语法》1660年首版,又叫《波尔・罗瓦雅尔语法》,由波尔・罗瓦雅尔学派两个重要人物安托尼・阿尔诺和克洛德・朗斯洛合作而成。

《普遍唯理语法》是唯理语法的重要著作,体现了唯理语法的许多主张,认为语言运作的根本原因只能在理性中发现。思维先于语言,语言表达反过来符合思维,思维决定语言,而语法正是这种关系的体现。正如朗斯洛所说:“我常常寻思那些造成一切语言的共性和某些语言的特性的原理……共性可以归诸思维―逻辑,而特性则需要另求解释。一般说来我们的确可以认为语言共性的基础是人类思维逻辑的共通性或者说语言共性反映了这种共通性。”(姚小平,2001)唯理语法中的语法和逻辑是内在一致性观点,即通过普遍语法的建立探索语法背后的逻辑,这种逻辑规则可以用来解释语法现象,在《普遍唯理语法》一书中得到充分体现。《普遍唯理语法》中对词类划分和词类关系的梳理正是依照这种观点,这使他们的分析和观点与其他语言学家有很大不同。

《普遍唯理语法》把词根据思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思维的对象,有名词、冠词、代词、分词、介词和副词,第二类是思维的形式或方式,有动词、连词和叹词。对于词类关系,他们给出的解释与其他的语言学家不同:名词和形容词的关系是实体与附属的关系;实体(substance)独立存在,如:地球、太阳、水、木头,附属性质(accident)的存在依赖于实体,如:是圆的、是红的、是硬的、是有学问的。表示思维对象的词称为实体名词;指出含有这些附属性质的主体,表示附属性质的词称为附加名词,即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短语的关系是副词相当于介词短语的缩写。动词表示陈述、愿望、命令等。及物与不及物的体性不属于动词本身,属于动词内部的形容词。

《普遍唯理语法》对其他一些语言问题也有独特的见解,陈国华曾经详细介绍了1660年出版的这本唯理语法的巨著,如关于范畴,“认为如果人们总是孤立地考虑事物,只需从两方面修饰名词即可,即给各种名词加上数的变化,给形容词加上性的变化。实际情况是,人们经常按照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来考虑事物,于是就发明一些办法来标记这些关系,办法之一就是给名词加上不同的词尾,这就是格”。在句法结构上,认为语词的句法结构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致关系的结构,即语词彼此应相互一致,另一种是支配关系的结构,即一个词造成另一个词发生某种变化”。“一致关系主要包括实体词与形容词在数和性上的一致,以及谓词和名词、代名词在人称上的一致。支配关系在各种语言中差别很大,有的语言用通过格的屈变来实现支配关系,有的语言则用前置词之类的小品词来代替格”(陈国华,1988)。

3.唯理语法的局限与影响

今天看来,唯理语法的不少论断都有缺陷,不断受到挑战。唯理语法确实有自己的局限,首先就在于它所坚持的理性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研究思维的科学跟任何其他的科学一样都是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类思维发展的科学。这一点对于把思维实际应用到经验的范围方面也是具有极大意义的。首先,因为思维规律的理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绝对不是永远确定了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好像在一般庸人的思维里面对于‘逻辑’这个名词所具有的联想那样。”(申小龙,2004)思维规律不是永恒的,思维也会发生改变。唯理语法假设了思维第一性,思维决定了语言,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一致的,因而语言就具有普遍性,然而这个假设的第一步思维就是变化着的。

其次,唯理语法认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受到后人的挑战。唯理语法认为思维决定了语言,认为人类思维是一致的,因此语言有普遍性。但是二十世纪产生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这种论断产生了很大冲击。沃尔夫假说认为人的思想和理解力主要由其使用的母语所决定的,因此是表意方式产生了理解方式,而理解方式又决定了人类可以认识的“真实世界”的存在方式。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语言能够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也能够影响语言表达,两者是相互影响的。

唯理语法在20世纪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乔姆斯基在《笛卡尔语言学:唯理思想史中的一章》中明确承认其理论实质上就是唯理语法的现代翻版。在语言的创造性的问题上,乔姆斯基认为与动物语言不同人类语言既不受制于外部刺激或内部情绪又不为任何实用目的所限,语言运用的创造性在于它以有限的手段提供了无限的表达可能(1966:29)。在普遍唯理语法里有类似的说法,第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言语的精神性是人类相对于一切其他动物的最大优势之一,也是人类理智的最明显的一种表现我们使用言语来表达思想。”(姚小平,2001)乔姆斯基沿用了唯理语法中表层和深层的表达,他多次引用《普遍唯理语法》中的一个例句,即“不可见的上帝创造了可见的世界”。说明作者已经具有了语言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及由深层向表层转换的观点。

西方历史上理性主义的思想由来已久,雅斯贝尔斯指出:“西方人始终运用了三大原则。第一大原则是坚定的理性主义。”(1997:14-151)理性主义贯穿了语言学从古希腊至20世纪的研究,唯理语法传承了希腊和中世纪思辨语法,对20世纪转换生产语法产生了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费尔德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王铭玉,赵蓉晖.普通语言学史述要[J].外语教学,2003(1).

[4]徐小波.语言学史中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1).

[5]申小龙.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历史批判及其现代意义――索绪尔语言学史思想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6]姚小平,笛卡尔.乔姆斯基福柯―普遍唯理语法校后[J].外国语,2001(3).

[7]陈国华.1660普遍唯理语法是怎样一部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4).

上一篇:弘扬地方文化,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下一篇:测绘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