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康:他们对自我充满好奇和诚意

时间:2022-10-22 05:18:17

石康:他们对自我充满好奇和诚意

北京的房价仍然在一路看涨,最新公布的数字是今年7月京城楼市均价为11380元/平方米,在这个城市买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很多人奋斗的动力之一,石康也不例外。一年半以前,石康再一次做起了编剧,“就是因为没钱,根本买不起房子,所以我写了这个戏”。这个戏就是现在火爆荧屏内外的电视剧《奋斗》。

2005年,石康开始动笔写《奋斗》,这个剧本花费了他一年半的时间,直到2006年4月,电视剧《奋斗》正式开机。按照如今电视圈业内的均价,单集电视剧价钱大约2万到3万之间,一线编剧单集稿酬为s万一集。在石康的合同里,他的编剧报酬分成四次结算,尾款是整个稿酬的20%,前提是在《奋斗》开机之后,他必须下到剧组,根据演员的性格和台词特点一边拍摄一边对剧本进行修改。为了最后的这笔劳务,石康又在《奋斗》剧组呆了三个多月。2006年7月,拍摄结束,石康也结束了这一次“触电”的经历。

《奋斗》不是石康第一次“触电”,2001年冯小刚贺岁电影《大腕》的编剧队伍里,第二个名字就是石康,他完成了那个剧本的第二次修改。如果深究石康的编剧之路,这个时间最早可以上溯到1993年,那个时候他在给好友唐大年写电影剧本。作为影视编剧的石康不算低产,《北京风情画》、《新摇滚青年》、《普通生活》、《英雄时代的终结》、《湄公河历险记》都出自他的笔下,只不过知道这些作品的人很少。

喜欢《奋斗》的观众以80后居多,这些成长于开放年代的独生子女在剧中找到了共鸣。石康身边有很多80后的朋友,他从心底喜欢这样一帮年轻人,他觉得是这帮孩子让这个时代变得非常多元,他们一路催生着新事物和新观念,赵宝刚导演也感叹过,“这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时代”。《奋斗》的主人公都出自石康的生活,“他们都有原型,都是我的朋友,或者朋友的父母”。《奋斗》一剧涉及了14个家庭,剧中最生动的形象之一向南就出自他生活中最好的一个哥们儿。

为了写一个贴近自己内心和当下现实的剧本,石康拿着采访机,在2006年大半年的时间里穿梭于厦门、上海和北京,接触成功的生意人,尤其是地产商人。“这些人其实是一些对商业社会很有想法的人,他们深谙游戏规则,知晓世道功利,”石康觉得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听一听他们的奋斗经历。在上海,石康走进LOFT,看见了当代年轻人全新的生活状态,“上海的LOFT还要前卫,还要完善”,这些后来都走进了《奋斗》。

在中国当代文坛,有一个至今没有明确定义的概念叫做“先锋写作”,1968年出生的石康曾经是先锋写作的一员,他和余华、北村、张驰、鬼子还有其他几乎同龄的作家,在上世纪90年代为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清新之风。这些青年作家勇敢尝试汉语表达的可能,大胆书写个人体验或者用想象力装点故事,令当时的文坛面貌丰富充满活力。

“《奋斗》就是这么一部戏,它等于石康+赵宝刚,石康负责心碎、贫,赵宝刚负责漂亮、钱。”这是众多对《奋斗》的评论中非常中肯的一条。尽管最后演员完成的剧本和故事结构很多来自导演赵宝刚的职业经验和个人风格,但石康的个人风格仍然在这个植根于北京的故事里得到了酣畅的体现,也正因如此,演员的台词功底遭到了挑战。《奋斗》的主人公都是刚出校门的二十二三岁的大学生,这让很多人觉得这部电视剧是献给80后人群。但是,那些嘴里念着电影《追捕》里的台词以及诸如“大鸣大放”这些时代话语的主人公,再怎么衣着时尚、观念前卫,他们仍然只是石康从生命记忆里挑选出来的创作对象。不管他们穿着如何新潮的服饰、留着如何哈韩的发型、流传着怎样的新鲜词语,石康仍然强烈地把自己的成长烙印打在了每个人身上,用他的话说:“青春的本质是一样的”。

石康仍然没有住进他的新房子,他在写一个新戏。剧本的构思来自黑泽明的《七武士》,故事的发生年代放在了北伐时期,这次合作的对象是电影《光荣的愤怒》的导演曹保平,“你到时候看把,那绝对又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东西。”走出《奋斗》的石康更加自信。11月底,电视剧《奋斗》的同名文学小说即将出版上市,这部70万字的小说是石康目前最长的作品,分为上下两册出版。小说保持了剧本的原貌,剧中删减的戏全部获得了保留。

卡尔维诺说每一个选择以写作去表达内心的人都渴望写一部永不降落的小说。这样的理想也存在于石康的心中,他的愿望是写一部可以一直流传下去的小说。谈到他已经问世的那些出版品,他说了四个字:都是垃圾。他觉得那些作品是不可能流传下去的,不过他不会放弃,这个才是他内心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

《奋斗》现在被称为“80后必看的电视剧”,这是你的初衷吗?

这个戏是写给一切年代的年轻人,只要他正年轻或者曾经年轻过。其实青春的某些特征是完全一样的,它不属于哪个年代。

你眼里这些完全一样的青春的特征是什么?

孤芳自赏,以自我为中心,容易被所控制,对自己充满信心,觉得世上无难事,但是只要受到一点挫折以后就会感到非常挫败。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创造力也是最强的,对新鲜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渴望去尝试和探究。

有些观众看完《奋斗》以后表示,不认同现在的年轻人这样的生活方式,你怎么看?

我想他们觉得自己被冒犯了,原因主要还是戏里传达的一些新的观点和处事为人的态度。比如在过去的年代,我们的社会其实并不宽容,对很多事情采取非常狭隘的一种判断标准。但是现在是一个很多元的社会,这个社会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人都是复杂的,我们要做的还是一个严肃的作品,我们只是提供一个理解途径,或者一个讨论窗口。戏里的人物都看重友谊,他们把爱情和友情分得很清楚,米菜最好的女朋友背着自己跟男友在一起,但是最终她还是原谅了他们:华子的女朋友也嫁给了自己唯一的生意伙伴,他最后还是参加了婚礼,接受了他们。这些事情如果是在从前,发生在上一辈人身上,他们会将对方妖魔化,年纪大点的人很难做到。

你个人表示你认同和喜欢80后,为什么?

80后在很多方面做得比我们都好。这些人让上一辈看不惯,很重要的就是因为80后有自我。如果上一辈有自我,就不会发生。80后现在在给60后和70后打工,但是他们在成长,这种力量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80后跟上一辈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自我。你可以看看,80后他们会很认真地看一些心理学的书,他们对于自我充满了好奇和诚意,这一点,60后、70后都不如他们。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就是疯狂地看教科书,拿高分,毕业了找个好点的工作,认真挣钱,80后不这样。我们还是需要一些挑战现有价值观的人,这个需要自信和胆量,面对80后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我们还是应该多表现出一些善意和支持,武断地指责和挑剔

很不得体。

有观众认为主人公陆涛的奋斗历程太顺利,缺乏含金量,你认为呢?

这是一个很世俗的看法。富家子就不需要奋斗吗?李嘉诚的儿子不是一样需要奋斗吗?养家糊口是奋斗,养车供房是奋斗,爱情、人生都是奋斗。认为陆涛的奋斗缺乏含金量,这还是以前非常庸俗的判断标准,他的奋斗不是在于有了2000万。陆涛不是软件工程师那样的一个技术工种,他属于创造性人群,中国一直不重视创造性的人群,认为他们太古怪。当然,艺术家都很极端,我认同这个人物有些做法很极端,如果你是他,你和他一样偏执。每个人的奋斗目标不一样,最艰苦的奋斗就是发现自我。陆涛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发现和发展自我,这是他的奋斗,这种奋斗比眼睛看得见的那些物质上有进账的奋斗含金量更高。我们的故事还没有完,我已经写完了续集的故事,你可以看到,陆涛一直在成长。

有人觉得陆涛对夏琳的感情太缺乏根据,不可信,向南放弃瑶瑶选择前妻也十分虚假,这些在你看来算硬伤吗?

陆涛对于夏琳的感情很简单,这就是生活,俗一点说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生活中经常是这样,我们看见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爱得如痴如醉,不能自拔,但是旁边的人始终想不明白,她到底哪儿好,你为什么喜欢她?向南那场戏是硬方,我承认。这之前有几场很重要的戏被删掉了,我也问过赵宝刚,他可能觉得对于一些年纪大的观众,这个不是最重要的,删掉的那场戏是夏琳跟杨小芸关于“到底谁浪漫”的一段很长的戏,杨小芸说陆涛浪漫,夏琳说陆涛是工作狂,一点都不浪漫,后来又讨论华子,华子也不浪漫,最后的答案是向南是最浪漫的,他的想法永远跟别人不一样。那场戏是杨小芸很重要的心理转变。还有就是演员的表演问题,小璐那场戏的表演缺乏说服力,那场哭戏很难,是有层次的,向南说“我从来没见你那样伤心地哭过”,得让人感受到这种力量才可信了。

《奋斗》让人看到了年轻人的激情和迷茫,你在青春期最大迷茫是什么?

我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出生于1968年,小时候我看了很多电影或者电视,我看那些英雄,那些大人让我们需要去接近和追求的一种人生,我不知道那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为什么活着?我必须要那样过一辈子吗?最后我找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我现在40岁,我解决了一些迷茫,但新的迷茫又来了,这就是人生。

上一篇:赵宝刚:为什么奋斗就不能是快乐的 下一篇:“品牌 ·责任”2007大型公益活动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