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实践取向研修模式,有效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

时间:2022-10-22 05:09:06

运用实践取向研修模式,有效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

一、实践取向培训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1. 实践取向培训模式的内涵

实践取向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施,既是教师培训主动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律与成人学习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我国传统教师培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甚至轻视教育实践环节与教师自身经验等问题,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知与行分离困境的现实需要。

实践性教师培训模式,是指以“丰富和完善教师实践性知识,培养和发展教师实践性能力,形成和提升教师实践智慧”为宗旨的教师培训组织实施模式。此模式下,教师培训不再是“去情境化”的单向“授―受”过程,而是培训者与参培者共同参与、彼此共生共创的过程。实践取向培训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培训资源”,培训应立足教师的直接经验,关注教师的亲身实践,回归教师的职业生活。

2. 实践取向培训的模式的特点

(1)走进教育现场。与“以培训机构(高校)为中心”的传统培训模式不同,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模式是一种以中小学为基地,走进教育现场与真实情境,辅之以理论课程学习,培训机构(高校)与中小学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培训任务的培训方式。以中小学为培训基地,走进教育现场,能够为培训提供最充分的情境化的培训资源,让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思考问题,在行动中解决问题。

(2)关注实践反思。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所倡导的教育实践是反思性实践,教育实践不只是单纯的技能训练和获得,而是通过在行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反思的方式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形成对策、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主张中小学教师应是反思型实践者,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剖析,进而学会解释和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并不否认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而是要打破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相互脱离的培训模式,以“嵌入式”的方式开设理论课程,将理论学习融入到教育实践过程中。只有教育理论在复杂的情境和特定的案例中被重新解读,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并转化为教师的内在认识,使教师在“先行后知”“知而再行”的不断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

二、实践取向培训模式的行动策略

1. 项目设计的起点:务实需求调研

把需求调研作为项目策划的逻辑起点,并贯穿培训全过程,训前摸清需求,训中跟进需求,训后问效需求。精准地把握启动教师学习动因的现实困惑、瓶颈问题与真实需求,确保项目设计能引领学员由“用以致学”走向“学以致用”。

2. 培训主题的策划:强化“六性”“六有”

综合考虑项目的学术前沿、政策导向、实践问题、学员需求、培训资源等因素,从教育教学难点、教师关注焦点、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热点、教师专业发展盲点、教师培训关键点中梳理、提炼培训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做目标指向明确的主题式培训。培训主题力求聚焦聚焦再聚焦,力求 “小题大做” “以点带面”。培训主题策划应强化“六性六有”:职场性,基于实践有问题;操作性,问题聚焦有指向;专题性,同类问题有概括;系列性,同一主题有细目;成果性,指导实践有改变;可持续性,反思成果有表达。

附表1

3. 培训内容的设计:突出实践取向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围绕培训主题,或横向开拓,或纵向发掘。按照课程设计“四实”要求――实用理论、实景课堂、实在研讨、实效体悟,设置专家理论引领、真实课堂现场观摩、教研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教研成果的提炼与推广应用、问题解决的行动引领、微型主题的应用研究等类型多样、形式丰富的实践性课程,形成“理论引领―实践体验―问题研究―行为改进”的“主题式课程套餐”,力求“据点深挖”,避免“东一榔头西一锄”的浅尝辄止。

4. 培训形式设计:凸显互动性与参与性

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上,倡导混合式研修,以“基于网络,立足校本”为出发点和着力点,采用“集中+远程/校本+集中”三段式混合培训模式。集中研修重点解决教师专业发展、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突出问题,提升专业技能、展示研修成果,强化情景式、参与式培训;网络学习重点解决知识更新、转念转变的问题,注重案例式学习;校本岗位研修重在保证实践,促进行为改变与经验提炼。“三段式”混合培训应主题贯通、整体设计,而非互不关联、各自为阵。

培训的教学组织形式应以参与式、案例式、合作式为基本方式,着力推进讲授式的改革创新。在保持高站位、大信息量的同时,瞄准解决问题,引导学员互动,不断创新多样化的培训方式。突出参与互动、实践观摩、生成分享;强化现场性、实践性的培训环节;注重案例研讨、问题研修、角色扮演、磨课辩课、情境体验、工作坊活动等多种培训方式的综合应用,促进“训研一体”“学用结合”。

5. 培训资源建设:彰显开放性与生成性

注重把教研成果转换为实践性培训资源,围绕研修主题,从知网中精选典型研究论文、课题成果作为培训的辅学习资源,使学员深度了解本主题下教研教改的最新成果与研究动态。同时,将本土名师成功经验加工为实践性培训资源,把典型教学课例和学员培训期间生成的物化成果迁移为实践性培训资源,把现场真实课堂引用为实践性培训资源。

更重要的是,每个参培教师都是重要的培训资源,要特别重视通过多种方式让教师既成为自己经验的贡献者,又成为别人经验的分享者。在培训前,布置参培教师准备经验交流的}目与内容,培训过程中依据教师们准备的经验主题分组交流,又集体共同分享,同时也进行现场答疑;可以根据培训过程中教师们反映的难点、焦点问题,开展主题论坛,借助于同伴的经验和力量解决问题;与学员共建《学习简报》、共享培训生成资源。

6. 训后跟进服务:建立长效服务机制

培训的真正实效显现在于学员回到学校之后,教学行为发生改变,在岗位上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巩固集中培训的阶段性成果,必须强化培训后的追踪服务,为学员的专业学习和长远发展提供支持。①现场跟踪指导。深入参训教师所在学校,参加听课和校本教研活动;②网络跟踪指导。根据集中培训因时间关系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通过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寻找解决对策;③实践课题研究,通过筛选、聚焦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课题研究;④促进成果转化。帮助参训教师及时进行经验总结,追求评价结果成果化、评价成果资源化;⑤建构学习共同体。组成专家、研训人员与参培教师形成合作学习共同体,以“原野行动基地校研修”“名师工作坊”形式,与参培学员进行互动研修,共同反思、促进、成长。

(作者单位:长沙教育学院)

上一篇:三姐和我(下) 下一篇:遗失的种子也会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