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用心倾听,大方表达

时间:2022-10-22 05:01:50

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用心倾听,大方表达

摘 要:对于以语言为重点的语文科目,如何让高年段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同学发言及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大胆完整地表达学习中的所思所得。

关键词:高年段;用心示范;持之以恒

认真倾听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注意力和判断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表情达意。它也是显示人与人交往中彼此尊重,体现自身良好修养的主要标志。因此,教师应不断转变重心,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对于以语言为重点的语文课堂,如何让高年段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同学发言及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大胆完整地表达学习中的所思所得呢?笔者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一、引导学生用心倾听

(一)继续明确各具体的倾听要求,并做好示范

(1)倾听时要注视老师或同学的眼睛,不得中途打断,耐心把对方的话听完;(2)集中注意力聆听,关注对方的语气,听懂对方的意思,并与自己的观点比较,等对方说完后再提出问题,或纠正错误。比如说,在语文的常态听写中,我们以前都是读两三遍再往后(往往还是有个别学生没听清)进行,从五年级开始,我跟孩子们有言在先,长大了要求也要相应提高了,从此后每个词语或句子我只报一遍,同学之间不允许互相提醒,如有提点,一经发现就会扣除提供“帮助”的那个人的分数,以某个人的速度为基准(通常是班上书写速度适中的同学)来进行的。由于听写的质量与激励相关,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养成了这时鸦雀无声的,个个“伸长耳朵”且“两眼亮晶晶”的好习惯,到现在六年级了,我们班已能在此基础上加快听写速度了,而且在出现同音词时几乎都能结合老师的提示要求明确对象来写。

(二)把倾听当做一种学习能力的考查

比如说,在“口头复述”训练中,我们已由当初的语言复述到后来的内容复述,逐步到现在的“表情复述”――从基础的重说一遍,到有归纳概括思维参加的复述,再到活灵活现地再现场景描述,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还得用心听――用心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听话听音”的起步训练了。

(三)老师或煽情或间接或简洁的语言激励巩固

对于听得用心的学生来说,哪怕只是一个无声的大拇指,一道赞赏的眼神,一句简短地“会用心听的人就是会想”都会成为他们良好习惯持续形成的动力。相反,摸学生的头或“你真棒”,“你听得真用心”,在高年级倒显得做作了。而对于那些耐不住性子,试图中途打断或随意插话的同学,一道皱眉,一个无声的阻止眼神、一个“嘘”指都能让学生明白“倾听”的要求,再不需要花费专门的组织教学时间了。

二、带动学生大方表达

而对于课堂表达,相信许多带过高年级的老师都和笔者有过同感:年级越高课堂越安静,以前经常发言的现在偶尔发言,以前偶尔发言的现在往往不再发言,以前发言声音大的现在变成小小声甚至是蚊子哼哼。群情勃发的课堂变成几人独秀,让人头痛不已!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大了,开始有了所谓的自尊心,以前对了更好,错了也不在乎;现在不一样了,生怕出错出丑,这大都是那些以往积极思考但求表现不怕错的学生的顾虑。二是自卑心理,这部分学生成绩中等或以下,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对自己缺乏自信,认为自己肯定会错,或者畏惧自己的语速跟不上思维而遭到同学的取笑,不如沉默,反正有学习好的同学说,或者最后还有老师说,逐步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更不敢主动参与交流了。

对于这样的现象,老师首先还是要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大方回答,告诉他们,只有说出来了,别人才能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即使错误了,也是一次人前展示自己的胆量锻炼!学生大胆“说话”了,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才便于“对症下药”,便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充分认识回答提问的重要性。我常说,每个问题上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是“金砖”,希望金砖抛出能引来美玉,学生在会心一笑之余往往也真能引发更多更好的思维火花,带来去伪存真的讨论议题。

其次,对学生回答出错或意思不完整时,教师要有耐心,不应埋怨或当场批评甚至评价刻薄,更不应该马上中止,对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应简单冠以“不爱学习了”之类的定论,可以让他们站着等一等、听一听身边其他同学的回答,再进行选择取舍作答后坐下,课后找他们了解情况,引导他们知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

最后,时刻注意“完整性”观念的深植,不论是读课文也好,回答问题也罢,学生表达语言应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因为……所以”等环节的完整性、衔接度,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在课堂每一个角落,并且还需要小学六年如一日地持之以恒!同时,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协力要求,比如说与数学老师的协力――应用题作答要求就不可过简,还是要要求完整作答的。

总之,教师必须从自身示范做起,从细节入手,以时间为纽,才能培养带动出学生用心地倾听,大方地表达!

参考文献:

陈静.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教学细节入手[J].教育科学,2006(7).

上一篇:加强消防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 下一篇:高职财务会计教学问题及其改进